毫米波發射端中頻調製的實現

2020-11-28 電子產品世界

0 引言
隨著通信事業的發展,信息傳輸量日益增加,無論公用通信網還是專用通信網,通信的業務量都在迅猛增長,紅外和光系統已出現局限性,微波頻譜也已經非常擁擠,面臨這樣的局面,毫米波通信以其得天獨厚的優點得到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毫米波波長短,其設備體積小、重量輕、耗電小、機動性好,在同樣口徑天線下,短波長的毫米波能實現窄波束、低副瓣,因而在目標跟蹤和識別上能提供極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解析度,同時窄波束還可提高系統的隱蔽性和抗幹擾能力。可通過構建基於軟體無線電原理的毫米波通用硬體平臺將其系統化,而基於軟體無線電原理的毫米波硬體平臺,要求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可編程、靈活以及小型化的特點。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該硬體平臺的開放性、數位化、標準化和可編程化。數字上變頻和下變頻技術是構建毫米波通用硬體平臺的關鍵技術。基於此,本文給出一種兩次變頻法的毫米波發射端上變頻方案,並利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系列EP1Cl2F324完成基帶數位訊號處理,實現對AD9-857的控制,在數字域完成基帶數位訊號的內插濾波、正交調製、D/A變換等功能,實現70 MHz中頻載波上的QDPSK調製

1 毫米波發射
發射機是毫米波通信設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將已調波經過變頻、放大、濾波等處理後,輸送給天饋系統,發向通信對方或轉發中繼站。發射機的變頻方案可分為兩種:直接變頻法和兩步變換法。直接變頻法是將調製和上變頻合二為一,在一個電路裡完成;兩步變換法是將調製和上變頻分開,先在較低的中頻上進行調製,然後將已調信號上變頻到較高的載頻上(毫米波頻率)。
直接變頻法雖然簡單,但由於其承受功率限制,電路不能有效地提供足夠的輸出功率和較大的動態範圍,並且其他諧波的電平會遠高於所需的信號,對濾波器和放大器的要求也非常高。兩步變換法可減弱直接變頻法的缺點,並且對載波適應性強,頻率靈活性好,合理的頻率配置可有效地抑制各種雜散和變頻過程中產生的諧波、交調分量,提高系統的抗幹擾性能。本方案採用兩步變換法,又由於系統工作在毫米波頻段,其工作頻率比較高,採用二次或多次的變頻方案。
本設計要將70 MHz的信號上變頻到31 GHz輸出,考慮到經過功率放大後的強發射信號洩漏對發射機性能指標將造成影響,並且此時採用濾波器來提取輸出信號非常困難,代價昂貴,因此採用兩次變頻的方法,將中頻信號調製後上變頻到毫米波頻段。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6996.htm


圖1中,基帶信號經中頻調製後得到70 MHz的中頻信號,中頻信號經中頻放大和低通濾波後與2.93 GHz混頻得到3 GHz,再將3 GHz與29 GHz混頻得到31 GHz,即利用混頻上變頻到毫米波頻段。其中帶通濾波器用於抑制邊帶噪聲及倍頻產生的幹擾,射頻放大器用於補償倍頻損耗。對於第一本振為獲得較高的頻率穩定度、相位噪聲指標和頻率解析度,可採用混頻鎖相法設計。對於第二本振,由於其頻率達到29 GH- z,接近毫米波頻段,可採用微波鎖相,然後再倍頻的方案實現。

2 中頻調製方式選擇
毫米波信道一般為非線性信道。主要是以數字恆包絡調製為主,非恆包絡調製信號或多載波信號經過毫米波非線性信道時,將導致頻譜擴展或產生交調失真信號。帶內失真分量會干擾調製信號,產生矢量偏差,影響調製精度,使接收解調時的誤碼率增加;帶外失真分量則會干擾鄰近的信道。同時由於毫米波的功率放大技術成本較高,功率輸出有限,毫米波信道是屬於功率受限型,在接收端應採用相干解調技術。因此在選擇適合毫米波通信信道的調製方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它與系統在信噪比方面的匹配度,要儘量使用在相同信噪比的條件下,具有較低誤碼率的調製方式,同時要考慮其頻帶的利用率;
(2)要考慮其在非線性信道上性能的惡化量,要儘量使用恆包絡調製方式;
(3)要分析其抗衰落的性能並考慮採用適當的措施予以補償。
數字通信系統中主要有ASK,FSK和PSK三種基本的調製方式,對目前常用的調製解調方式進行性能比較,可得出,在調製方式的實現方面,2PSK/2DPSK設備簡單、抗幹擾能力強,對衰落信道和非線性信道的適應能力強,但頻譜利用率不高。2FSK設備簡單,對衰落信道和非線性信道的適應能力強,但其頻譜利用率和抗幹擾能力都比2PSK/2DPSK差。4PSK/4DPSK的頻譜利用率是2PSK/2DPSK的兩倍,抗幹擾能力與後
者一樣。設備複雜程度只有少許增加,對衰落信道的適應能力適中,對信道的線性指標要求也不太高。8PSK與4PSK/4DPSK相比,具有更高的頻率利用率,但設備複雜程度有所增加,對信道的衰落和失真特性也比後者敏感,需要採取一定措施來改善性能。
在抗噪方面,PSK性能最好、DPSK次之,其三是FSK,而ASK性能最差。但是,PSK系統的性能雖然優於DPSK系統,可它容易出現「相位模糊」。從系統的頻帶利用率來看,PSK和ASK比FSK佔據更窄的信道帶寬,即PSK和ASK更有效,所以從抗噪聲性能和提高信道帶寬利用率角度來看,PSK是所有二進位鍵控方式中最優的一種。
通過以上分析,由於QDPSK的頻譜利用率高於BPSK等方式,而抗噪聲性能要高於8PSK,16QAM等,且工程實現簡單,成本較低,因此本設計選用QDPSK調製方式。

3 數字正交上變頻器選擇
數字上變頻器主要是對輸入數據進行各種調製和頻率變換,即在數字域內實現調製和混頻。表1給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數字上變頻器HSP-50215,GC4114和AD9857三種晶片的性能比較。


相關焦點

  • 毫米波不簡單!毫米波雷達測方位原理+優勢
    雷達天線向外發出一系列連續調頻毫米波,頻率隨時間按調製電壓的規律變化,一般是連續的三角波,發射與接收信號如圖2所示。圖中實線是發射信號,虛線是相對靜止和相對運動物體的反射信號。反射與發射信號波形相同,只是差一個延時時間td。td=2R/C(1)式中,R為目標距離,c光速。
  • 毫米波FMCW雷達測距、測速原理、應用
    因此毫米波系統更容易小型化。   為此,它們在通信、雷達、制導、遙感技術、射電天文學和波譜學方面都有重大的意義。利用大氣窗口的毫米波頻率可實現大容量的衛星-地面通信或地面中繼通信。利用毫米波天線的窄波束和低旁瓣性能可實現低仰角精密跟蹤雷達和成像雷達。在遠程飛彈或太空飛行器重返大氣層時,需採用能順利穿透等離子體的毫米波實現通信和制導。高解析度的毫米波輻射計適用於氣象參數的遙感。
  • 一文解讀毫米波雷達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什麼是毫米波雷達   毫米波是指波長介於1-10mm的電磁波,波長短、頻段寬,比較容易實現窄波束,雷達解析度高,不易受幹擾。   FMCW雷達系統主要包括收發天線、射頻前端、調製信號、信號處理模塊等。毫米波雷達通過接收信號和發射信號的相關處理實現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方位、相對速度。
  • 一文讀懂毫米波雷達測方位原理及優勢
    車用毫米波雷達,通常採用結構簡單成本較低,適合近距離探測的FMCW(調頻連續波)雷達體制。雷達天線向外發出一系列連續調頻毫米波,頻率隨時間按調製電壓的規律變化,一般是連續的三角波,發射與接收信號如圖2所示。圖中實線是發射信號,虛線是相對靜止和相對運動物體的反射信號。反射與發射信號波形相同,只是差一個延時時間td。
  • 寬帶中頻數字接收機的FPGA實現
    寬帶中頻數字接收機的FPGA實現 佚名 發表於 2006-03-11 13:19:24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FPGA的寬帶中頻數字接收機的實現方法。
  • 實現信號CDMA調製/解調的水聲通信系統
    1 水聲通信系統的總體結構 基於CDMA的水聲通信調製/解調系統的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整個設計系統主要實現了信號的CDMA調製/解調、控制DAC 以及ADC 進行數字採集,模數轉換和數模轉換由專用的集成晶片來實現。
  •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原理和應用技術
    引言毫米波雷達作為汽車主動安全領域關鍵傳感器部件,可有效穿透霧、煙、灰塵,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負荷要求。目前市場上多以24GHz和77GHz毫米波雷達產品為主,汽車輔助駕駛系統安裝毫米波雷達近年來快速增加,主要產品有車載自適應巡航裝置(ACC)、前端碰撞預警系統(FCW)、輔助變道系統(LCA)、自動跟車系統(S&G)、車尾端盲區探測裝置(BSD)、側向探測系統(CTA)等車載應用毫米雷達。
  • 毫米波技術應用和發展
    在 80年代以後,又發展了一種「半主動」體制,即在飛彈的引導頭中沒有毫米波發射機,只有接收機。發射機裝在另外的武器平臺上,對目標進行照射。引導頭接收從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進行制導。也能既保證作用距離又避免角閃爍效應。還因為發射機和飛彈不在一起,提高了抗幹擾能力。2.3毫米波電子對抗 由於毫米波雷達和制導系統的發展,相應的電子對抗手段也發展起來了。
  • LFMCW雷達中頻接收機的設計與實現
    實現了對線性調頻連續波雷達中頻信號的接收、處理和存儲。通過測試,該接收機能夠準確測量出目標信號的頻率信息,可為雷達成像提供原始數據。關鍵詞:線性調頻連續波雷達;中頻信號接收機;FPGA;PCI 線性調頻連續波(LFMCW)雷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分辨力高和無距離盲區等優點,受相關技術進步和需求的促進,近十多年來線性調頻連續波雷達逐漸應用於近距離高解析度多目標探測與成像。
  • FMCW毫米波雷達原理一
    目前筆者接觸到的有24G毫米波雷達和77G毫米波雷達。24G毫米波雷達主要應用在交通領域的測距和車輛測速,在其他領域也有使用24G毫米波雷達。77G毫米波雷達主要應用在無人駕駛,汽車周圍的目標檢測等領域。在首次接觸雷達時,一頭霧水。搞不清一個chirp的時域圖和頻域圖的關係、中頻信號以及其他名詞的基本概念。在TI培訓官網上看到一些毫米波雷達原理的視頻才豁然開朗。
  • 基於軟體無線電的短波通信中頻數位化
    理論上就目前ADC的速度而言能夠滿足對短波波段信號進行低通採樣,但直接在射頻端進行A/D轉換存在以下問題。  本文中我們設計的短波中頻數位化平臺是在二中頻500kHz處進行數位化,從而省去傳統電臺的邊帶濾波等一系列模擬解調環節,構築一個統一的硬體平臺實現單邊帶、調幅、等幅報音等的軟體調製解調,並在此基礎上加載跳頻、自適應、並行及串行Modem 數傳等調製解調模塊。短波中頻數位化平臺結構原理如圖2所示。
  • 毫米波雷達及其應用
    方位角關於被監測目標的方位角測量問題,毫米雷達的探測原理是:通過毫米波雷達的發射天線發射出毫米波後,遇到被監測物體,反射回來,通過毫米波雷達並列的接收天線,通過收到同一監測目標反射回來的毫米波的相位差,就可以計算出被監測目標的方位角了。
  • 單晶片毫米波雷達傳感器有哪些優勢?
    因此,當尋找一款能夠接近檢測物體、運動傳感,或進行物理測量的器件時,毫米波雷達意外當選。晶片中的發射器(Tx)發射一個信號,然後該信號從遠程對象反射回來並返回到位於發射端的接收器。發射器信號在短時間內頻率呈線性增加,被稱為線性調頻(見圖1)。線性調頻以所需的模式重複。sx5ednc圖2展示了雷達收發機。返回信號的頻率在接收器(Rx)和發射頻率的混合中生成不同的中頻(intermediate frequency,IF)。
  • 5G要用毫米波,需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反之,如果A手機的信號是全向發射的,附近的B手機就可以接收到A的信號,B手機必須要把這個信號濾掉。要過濾掉這些信號,天線和基帶的編碼複雜程度都要增加,終端就需要容錯的編碼,如果處理不了,還要重發發射信號,這樣下來編碼等的複雜程度都需要增加。
  • 科普| 毫米波雷達在汽車主動安全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嚴格來說77GHz的雷達才屬於毫米波雷達,但是實際上24GHz的雷達也被稱為毫米波雷達。在工程實踐中,雷達天線具體實現的方法有很多種。目前車載雷達中比較常見的是平面天線陣列雷達,因為相比其他實現方式,平面雷達沒有旋轉機械部件,從而能保證更小的體積和更低的成本。下面以目前常見的平板天線雷達為例,介紹車載雷達的構造和原理。
  • 基於零中頻接收機的技術挑戰及解決方案
    本文將詳細介紹零中頻接收機的問題以及設計解決方案,結合TI的零中頻方案TRF3711測試結果證明,零中頻方案在寬帶系統的基站中是可以實現的。1 超外差接收機為了更好理解零中頻接收的優勢,本節將簡單總結超外差接收機的一些設計困難和缺點。
  • 毫米波傳感器實現邊緣智能的基本原理解析
    打開APP 毫米波傳感器實現邊緣智能的基本原理解析 與非網 發表於 2019-10-14 15:05:42 通過毫米波傳感器在邊緣進行智能處理可以減少發送到中央伺服器的數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