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形及雲的微物理過程
夏季,我國各地大到暴雨日頻數分布和雨量分布都受到不同尺度的地形影響,我國的大尺度地形總體上呈東低西高其間有東西向山脈(燕山、南嶺等),因而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時,潮溼空氣受地形抬升,暴雨日數最多的地區大多位於山脈的東側或南側的迎風坡,如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武夷山和燕山與南嶺山地等。
-
武漢暴雨所定量降水估計和預報研究獲進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定量降水估計(QPE)和短期定量降水預報(QPF)」驗收會上了解到,我國QPE和QPF技術研究獲得進展,多模式動態權重定量降水集成等多種預報系統建立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近年來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氣候模式的物理過程越來越複雜,各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更加全面,模式中使用的各種物理過程及其相互作用越來越細,越來越強調深入結合觀測資料研究評估模式的動力物理過程,尤其是雲微物理過程。(3)變分與集合卡爾曼濾波混合或者集合-變分的新同化技術得以發展,遙感資料得到更廣泛的使用,特別是有雲區衛星遙感資料在數值預報中的有效應用。
-
風雲衛星探秘我國南方強降水背後的雲和輻射特徵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記者李慧報導 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雲相態產品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大氣頂射出長波輻射(OLR)產品,分別分析了南方強降雨發生期間我國上空混合雲與冰雲發生頻率以及衛星OLR與歷史同期監測數值的變化等雲和大氣輻射特徵。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重要突破
-
坐看「風雲」起——走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首批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30多年的學術積累和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發展完善了從大氣、海洋到完全耦合的氣候系統模式,是國內唯一、國際上少數同時自主研發大氣、海洋和耦合模式的研究機構之一,已成為在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並在大氣科學人才培養、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項目啟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重點開展高緯度地區暴雨及強對流機理研究,發展高解析度區域模式物理方案、先進資料同化和對流尺度區域集合預報等關鍵技術,以提升我國大北方地區氣象預報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
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一次人工降雨需要什麼條件?要滿足雲中的微物理條件
每當乾旱地區遇到降雨量少的時候,經常會有人埋怨說為什麼不進行人工降雨,而人工降雨這個時候表示非常大的冤屈:大氣中沒有水分子,發射再多的增雨火箭彈也只是「光打雷不下雨」。就像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有灶具沒有大米,任你再賢惠也不可能憑空做出美味佳餚。
-
我國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突破
從上個世紀開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陽光罐頭」——太陽能電池及其相關技術——以期更好地利用太陽能。但直至今日,各類「保鮮」技術依然還在探索之中。前不久,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自然·光子學》發文,報導了高效穩定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最新突破性進展。26歲的晁凌鋒是這一成果的第一作者之一。
-
江南華南28日將出現新一輪降水過程 北方地區多大風天氣
江南華南28日將出現新一輪降水過程 北方地區多大風天氣 2020-05-28 19:34:00來源:央廣網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3.量子信息和通信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創新成果 多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研究方面,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並利用五光子糾纏源在實驗上演示了「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被美國物理學會和歐洲物理學會同時評選為2004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
研究揭示對流解析模式更準確刻畫青藏高原中東部地區夏季降水特徵
降水是高原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準確合理地再現高原地區降水,仍是世界性的難題,當前的數值模式普遍存在高估青藏高原地區降水的現象。模式系統性高估青藏高原地區降水,可能來自模式本身的動力框架、模式中不恰當的物理參數化過程,以及較為粗糙的水平解析度不能精細刻畫水汽通道等局地和大尺度環流系統等。其中,對流參數化方案被廣泛認為是造成模式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之一。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作為此次科學試驗第一期行業專項重大項目,「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的主要任務即開展青藏高原陸面水熱平衡觀測、邊界層過程觀測、雲降水物理過程觀測、青藏高原大氣水循環綜合觀測、青藏高原與下遊災害天氣發生區綜合觀測、青藏高原衛星遙感產品校驗的綜合觀測。與前兩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相比,此次試驗更為宏大。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進展
在該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楊振寧、米爾斯、溫伯格、費曼等科學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伴隨著規範場理論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各種規範場方程求解的計算複雜度非常高,對超級計算機的數值計算能力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西北乾旱區極端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特別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天氣尺度極端降水對年降水量的貢獻日趨增大,小時至日尺度是解析極端降水的重要視角。古語「春風不度玉門關」,意為玉門關為西風帶主控,其極端降水是否也受夏季風的影響頗受關注。研究發現,在2009-2013年間的六次天氣尺度極端降水事件中,降水量均呈現出自東向西減弱的空間變化特徵,反映出東來水汽影響極端降水的大尺度背景場。
-
東北地理所等在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重要突破! 在規範場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楊振寧、米爾斯、溫伯格、費曼等科學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