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人的眼中,廣東人似乎什麼都吃。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海裡遊的,但其實也未必。廣東人愛吃新鮮生猛的,確實有一些是北方人沒見過的,看著樣子挺怪的挺嚇人的。之前說了湛江沙蟲,今天來說一下另一種蟲子——禾蟲。
沙蟲是一種海鮮,禾蟲則是介於海鮮和河鮮之間,屬於沙蠶科,常生長於沿海或河口的淺灘上。在我國,又以廣東、福建、浙江的禾蟲最多。秋季的時候,禾蟲常常棲身於水稻田,以腐爛的稻根為食,所以稱之為「禾蟲」,又稱」稻底蟲「。
禾蟲遠看是一種蠕動的蟲子,近看卻像小蜈蚣,長度約三十至四十釐米。人們常說,蜈蚣的腳最多,可是禾蟲和腳比蜈蚣的腳還要多,更有趣的是,禾蟲身上可變色,隨時交替變換著紅、黃、綠、藍、紫的顏色,但這種色只有活著的時候才能看到,把它煮熟,就只是蛋黃顏色。
吃禾蟲的歷史,要從宋末元初說起。當時的禾蟲,只是鴨子的食物。但有人發現,吃禾蟲的鴨子,鴨肉特別好吃。那禾蟲能不能吃呢?一試之下,才發現這蟲子相當肥美可口,一傳十,十傳百,便形成了吃禾蟲的風俗。
對禾蟲的史料記載,《本草綱目拾遺》和《廣東新語》都有。最有名的就是屈大均《廣東新語·禾蟲》了。書中記載:「禾蟲,狀如蠶,長一二寸,無種類。夏秋間,早晚稻將熟,禾蟲自稻根出。潮漲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這裡介紹了禾蟲的形狀和生活習性,明確地指出禾蟲每年有兩造,初夏與仲秋,隨潮汐而出。
又說:「夏暑雨。禾中蒸鬱而生蟲。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網取之。得醋則白漿自出。以白米泔濾過。蒸為膏。甘美益人。」這裡是介紹禾蟲的一種做法,用禾蟲的漿做成膏,既美味又滋補,但這種做法今天很少見。
從屈大均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吃禾蟲很講究季節,一般是在夏秋兩季,霜降前。其中又以秋季水稻的晚造收割季節的禾蟲最為肥美。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成蟲吃稻根吃夠了,把自己養得白白胖胖,該由人類來吃它們了。
每逢「禾蟲造」,下過「白撞雨(急驟的雨,暴雨)」之後,天體通紅,一半天空布滿紅霞,這種天色也叫做「禾蟲天」。廣東有首童謠唱道:「天紅紅,賣(出)禾蟲,賣到雞籠埋。」由於「禾蟲造」的時間很短,可以說是稍縱即逝,捕抓禾蟲一定要抓住時機,食客們也要趁新鮮食用,錯過就沒機會了喔。
珠海的鬥門,是中國禾蟲之鄉。珠江八門出海,有五道穿鬥門而過。這種瀕海的河口,最盛產禾蟲。蓮洲是鬥門區下屬的一個鎮,三江匯聚,水網縱橫,粉洲(蓮舟)禾蟲是這裡的特產。這裡禾蟲色澤鮮亮,特別肥碩多漿,皮薄甘香。為此,蓮洲禾蟲還被列入了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鬥門吃禾蟲的做法是純粹的炒禾蟲,將滿滿一鍋禾蟲,炒到全部爆漿為止,鮮香無比,盤中用青椒或蔥苗點綴,一大盤禾蟲全是乾貨,含金量十足,包你吃過癮。
在廣州或順德,則比較流行禾蟲煎蛋或禾蟲蒸蛋。畢竟禾蟲太貴,這樣的用料要少些。還有「焗禾蟲」的做法,輔料包括雞蛋、粉絲、肥叉燒、油條等,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禾蟲另外一個盛產的地點則是粵西吳川。位於鑑江出海口的吳陽、黃坡兩鎮,每年農曆五月和八月會出現幾次「禾蟲造」,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紅雲細雨」的天氣下,再逢初一、十五的漲潮高峰潮,潛伏在田泥裡的禾蟲就會爬出來。
漁民們組團潛伏在河道口,在水田與河湧之間布下大量的蟲網。這網呈長條形,網眼很小,跟蚊帳差不多。到了潮漲的時候(往往是凌晨),禾蟲隨著潮水流漂浮起來,密密麻麻,看上去相當可怕,但撈蟲人卻高興得不得了。
這些隨潮水漂浮起來的禾蟲,全部流入他們預先布好的「天羅地網」裡,退潮時,禾蟲裸露出來,悉數落入網中。過去,在「禾蟲造」的時候,漁民一小時就可以撈到兩三百斤,一晚上可以撈一千多斤。就算用網鬥撈的,也可以撈到十幾斤。
吳川的禾蟲做法有多種,蒸、炒、煲、燉,都可以。比較簡單的是蒸禾蟲,將禾蟲洗淨,加上姜、蔥、油、鹽 ,放在飯鍋裡蒸即可。炒和煲的做法更好吃,加上豬腩、粉絲之類的配料,香口甘甜。也可將禾蟲燉熟,用炭炕幹,味道甜中帶香。
廣東的近海漁民最愛捕捉禾蟲為食物,而福建、浙江則少吃,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廣東過去很窮,海鮮多,豬肉少。空腹吃大量海鮮,缺少主食和脂肪,則會形成蛋白質中毒,消化不良,腹瀉,甚至死人。所以,那時的豬很珍貴,海鮮都常拿來餵豬。
而禾蟲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所含胺基酸種類齊全,另含有多種礦物質元素,既能補充油水,又是一種營養補品,所以深受貧苦漁民的歡迎,甚至可以代替豬肉食用,補充體力。
更重要的是,禾蟲是「老天爺賞飯」吃,過去價格很便宜,自己去抓還不要錢。每年「禾蟲造」的時候,窮人家每家每戶都要收幾十斤,用鹽醃了,吃的時候加花生油、蔥、姜蒸熟。這種鹹禾蟲是過去著名的「窮佬菜」(窮人吃的菜)。
禾蟲不僅美味,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它可以暖胃健脾,滋陰補腎,暖身去溼,還可以治療和預防高血壓和高血糖。民間驗方,將禾蟲幹煲眉豆,可以治腳氣。
另外,禾蟲可檢驗當地的生態環境。專家指出,禾蟲出沒的地方就是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這是因為禾蟲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稍有汙染或噴灑過農藥的地方都不能生長。
因此,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現在的禾蟲產量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貴,市場上最高賣到了兩百多元一斤,便宜時也要八九十,酒樓的價格還要翻倍。過去的「窮佬菜」,現在的老百姓都吃不起啦!
不過,禾蟲這種獨特的廣東美食,絕大多數外地人都覺得很可怕,不但不敢吃,甚至連看都不敢看。特別是有「密集恐懼症」的,可能要嚇得腿軟。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東人吃禾蟲的習慣,並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祖先傳下來的,已成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後也會代代傳承,成為地方美食的一大特色。
網友朋友們,你們那裡產禾蟲嗎?你們吃過禾蟲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