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創龍——東華大學——生物可降解材料、大分子自組裝技術、藥物...

2020-11-28 生物谷

導師姓名:何創龍         導師類別:碩士生導師  

  • 姓名: 何創龍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 所在院校: 東華大學       所在院系: 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研究領域: 生物可降解材料、大分子自組裝技術、藥物釋放系統、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
  • 聯繫方式

  • E-Mail: hcl@dhu.edu.cn       電話: 021-*******       郵編: 0
  • 地址:
  • 個人簡介

    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擔任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雜誌執行編委,被評為該刊2006、2007年度優秀執行編委。擔任外文期刊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er Edition、Biomacromolecules審稿人。。

    著作及論文

    共發表論文40餘篇。

    [1] Chuang-long He, Zheng-Ming Huang, Xiao-Jian Han. Fabrication of drug loaded electrospun aligned fibrous threads for suture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2008 (DOI:10.1002/jbm.a.32004).
    [2] Zhang Jun, Cheng Chao, He Chuang-Long, Zhou Yu-Jian, Cao Yang.The expression of Bcl-XL, Bcl-XS and p27Kip1 in topotecan-induced apoptosis in hepatoblastoma HepG2 cell line. 1: Cancer Investigation. 2008 Jun;26(5):456-463.
    [3] Zonggang Chen, Xiumei Mo, Chuanglong He, Hongsheng Wang.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electrospun collagen -chitosan complex nanofibers.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8,72(3): 410-418
    [4] Feng Chen, Xiaoqiang Li, Xiumei Mo, Chuanglong He, Hongshen Wang, Yoshito Ikada. Electrospun Chitosan-P(LLA-CL) Nanofibers for Biomimetic Extracellular Marix.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 Polymer Edition,2008,19(5): 677?C691
    [5] Zheng-Ming Huang, Chuang-long He, Ai-zhao Yang, Yan-zhong Zhang, Xiao-Jian Han, Jun-lin Yin, Qing-sheng Wu. Encapsulating drugs in biodegradable ultrafine fibers through co-axial electrospinning,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2006, 77A(1): 169-179
    [6] He Chuang-long,Huang Zheng-ming, Mo Xiu-mei, Wang Hong-she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bioactive molecules in electrospun fibers.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Forum on Biomedical Textile Materials, P55-61, 2007
    [7] He CL, Huang ZM, Han XJ, Liu L, Zhang HS, Chen LS. Coaxial Electrospun Poly (L-Lactic Acid) Ultrafine Fibers for Sustained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B: Physics. 2006,45:1-10
    [8] He CL, Huang ZM, Liu L, Han XJ. Electrospun core-shell PLLA nanofiber and its potential for drug release. Proceeding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 (ICAFPM 2005), 708-712.
    [9] Han XJ. Huang ZM, He CL, Liu L, Wu QS. Coaxial Electrospinning of PC(Shell)/PU (Core) Composite Nanofibers for Textile Application, Polymer Composites. 2006, 27:381-387.
    [10] Liu L, Huang ZM, He CL, Han XJ.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laminated composites incorporated with nanofibrous membran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6, 435: 309-317.

    承擔項目

    1.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07ZR14001).纖維蛋白納米纖維組織工程血管的基礎研究. 2007.12-2009.11,主持;
    2.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2008年度專題立項課題(2008AA03Z305): 蛋白-多糖類複合納米纖維用於組織修復的研究.2008-2011,主要參與人;
    3.東華大學校基金:納米纖維基組織工程血管的仿生構建和生物學評價.2007.1-2008.12主持;
    4.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同軸共紡複合超細纖維組織工程血管支架的製備. 2005.1-2006.9. 主持; ;
    5.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子項目(B07024):載藥納米纖維可吸收縫合線研製與性能表徵及研究. 2007.4-2009.3. 主持;
    6.上海市2005年重大基礎研究課題 (05DJ14006):組織工程相關生物材料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 中的小血管組織工程再建,2005.9-2007.9, 參與;
    7.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05PJ14013):生物仿生支架材料用於組織工程,2005.12-2007.12, 第二完成人

    相關焦點

    •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機理、種類、應用!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合成具有可以被微生物或酶降解的化學結構的大分子;另一種是培養專門用於降解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微生物。目前的研究方向以前一種為主,人們已經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許多新的葫蘆脲衍生物被研究,這極大改善了母體葫蘆脲在水溶液中的分子識別和組裝行為。因而在水溶液中許多有趣的結構應運而生,包括低聚物和配位化合物、(準)輪烷、兩親化合物、交聯網絡以及超分子聚合物和有機框架等。這進一步拓展了葫蘆脲的研究範疇,尤其是在生物領域,從小分子檢測、蛋白可控修飾和聚集到核磁共振成像,基於葫蘆脲的分析方法和生物傳感技術已相繼建立起來,並被用於定性和定量分析多種生物活性分子。
    • 鄒黎明——東華大學——功能高分子材料、纖維材料改性、生物活性...
      姓名: 鄒黎明       性別: 女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東華大學
    • 紡織材料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方法的研究概述
      目前可生物降解性研究多集中於塑料材料,並且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塑料材料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方法與標準體系,而對於紡織材料尤其是合成纖維的可生物降解性評價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作為高分子材料的紡織材料而言,可以借鑑塑料材料生物降解評價方法與標準,進行可生物降解性研究與評價。
    • 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及表徵技術進展
      但是當前製藥/生物製藥行業仍然渴求更強大的工具和更多樣的方法,尤其是在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大分子治療藥物的情況下。本文討論了目前小分子及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分析方法開發中的新趨勢等。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即廣泛應用於藥物發現和研發實驗室,因為這種技術有能力在含有成百上千種其他物質的樣品中快速識別和量化低濃度化合物。
    • 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東華大學王華平科研團隊採用酶催化體系一步法成功製備生物可降解PBSA共聚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商業化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品種,因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以及一定的可降解性能,現主要用於食品包裝、農業地膜、衛生用品等領域
    • 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doi:10.1002/anie.201813060   跳轉閱讀   用化學加微信小程序,用戶可免撥號步驟直接聯繫商家   功能性生物大分子(e.g. DNA、蛋白質的酶等)的固定可有效地提高生物大分子的生物活性和穩定性, 並有助於模擬和控制生物催化反應的進程。
    • ...大學——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合成與改性、生物醫用納米材料合成
      姓名: 原續波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67-01 所在院校: 天津大學
    • 選擇可生物降解PCB的重要性
      考慮到這一點,當今的PCB製造商努力組裝和製造可生物降解的板。這些可生物降解的多氯聯苯是如何製成的,它們對環境的可持續性有何貢獻?在帖子上閱讀以了解更多信息!這些板的主要優點在於,它的組裝和製造方式使其在水中浸泡10分鐘後會完全崩解。那不是很有趣嗎?為了使這種分解成為可能,按照以下提到的步驟組裝和製造可生物降解的PCB。 1.
    • 東華大學羅維教授團隊《AFM》.:二維自組裝打破傳統介孔材料在能量儲存和轉換方面應用局限的研究進展
      介孔材料憑藉獨特的結構特徵,在構建具有高功率密度,長壽命,高界面活性和快速反應動力學器件上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傳統的介孔材料,一般為體相材料,在應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堵塞,阻礙快速擴散路徑的形成以及活性位點的暴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二維自組裝,構建二維有序介孔材料(2DOMMs)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 科學網—可降解生物聚酯材料產業化提速
      萬歐元的PHA(聚羥基脂肪酸酯)生物可降解材料技術授權協議。作為俄羅斯首個PHA生物可降解生產項目,TAIF JSC集團將再投資9000萬歐元建設生產基地,該基地預計在2020年投入運營。 PHA是一種100%生物基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也是一種常見的生物聚酯材料。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國際生物聚酯大會(ISBP)就將主題聚焦在生物降解材料PHA的代謝基礎、合成調控、生產加工和農業、醫學領域應用等方面的最新進展上。
    • 高載藥量的超分子自組裝體用於腫瘤PDX模型的化療/光動力治療
      在許多活性化合物的藥物遞送中,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納米載藥修飾(脂質體、聚合物、樹狀大分子等)因其能夠增強藥物的溶解度,提高體內長循環和靶向性,已成為主流技術 [3-5]。然而,傳統的載藥系統通常會引入大量的藥物輔料,易造成低載藥量(通常<10%)和由此產生的毒副作用,臨床轉化仍然存在較大的挑戰[6-7]。
    • 目前的生物塑料「PHA」,它是100%生物可降解的塑料
      第2個:藥物加工、藥物裡面有1/3都是由細菌或者真菌這種微生物來合成,是由「土麴黴」合成的。第3個:材料合成、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塑料刀和叉,刀叉其實也是微生物合成的。玉米澱粉,被微生物變成了乳酸,再經過適當的化工聚合最終就把它變成塑料。
    •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和丁彬教授:二維網狀納米纖維材料製備新技術
      起初,研究者到受自然界生物材料結構(蜻蜓翅膀、蜘蛛網、蜂巢等)1-2的啟發,從一維納米材料中組裝具有高連續性和多孔結構的二維納米纖維網絡結構材料,但是,當一維納米纖維材料(直徑<100nm,如納米管、納米線、納米棒等)作為構築單元組裝成二維納米纖維網絡結構時,該構築單元普遍存在連續性差的問題,導致其聚集體材料面臨結構難以精確調控、固有納米特性難以保持等局限性,嚴重限制了材料應用性能的大幅提升。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生命機體內部有機生物大分子種類構造極其繁複,其運轉卻呈現出高度有序、協調和精妙的自我調控。在紛繁複雜的生物反應中,染色體DNA自組裝、複製和應時啟動轉錄處於細胞生命活動的中心位置。藉助於近年來該研究組深入進行DNA大分子對力和鉑類藥物作用響應生物物理特性研究的積累,他們對這一奇異現象發生的原理進行了解釋和推演。由於DNA大分子和鉑類藥物反應過程的複雜性,通過理論計算DNA局部形變和DNA分子內部能量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目前還做不到。但是,他們從最基本的物理規律入手,創新性地提出了支配DNA大分子自發盤繞的動態平衡和能量最低原理。
    • 《Nature Materials》強彈性可降解生物明膠用於軟機器人電子產品
      可生物降解和瞬態系統是有望關閉廢物產生循環並為安全系統創造新機會的有前途的途徑,但通常以犧牲性能為代價。基於明膠的凝膠是一種有前途的選擇,因為此類生物聚合物無需合成即可輕鬆衍生,允許使用水溶性添加劑,由於降解速度快而對環境無害,甚至可以食用。明膠是人類已知的千年歷史,它是從天然膠演變成照相膠片,食品生產,化妝品和藥物中廣泛使用的材料。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降解技術新概念
      PROTAC技術主要針對細胞內蛋白,而LYTAC可作用於膜蛋白和細胞外對PROTAC具有抗性的蛋白質(如EGFR)。LYTAC分子由針對特定目標蛋白的抗體和6-磷酸甘露糖(M6P)共價連接組成。抗體可被內源系統識別,其結合的目標蛋白將被轉運到溶酶體中進行降解。LYTAC技術的優勢在於利用了普遍表達的內源性降解途徑降解細胞外蛋白和膜蛋白,主要不足是分子量大且分子中的抗體或多肽可能誘導免疫反應。
    •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用於靶向基因調控的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全DNA納米藥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6:11 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雷蕾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利用一種可基因編碼和生物合成的DNA樹枝狀大分子實現了靶向基因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