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王華平科研團隊採用酶催化體系一步法成功製備生物可降解PBSA共聚酯

2021-02-13 合成纖維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商業化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品種,因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以及一定的可降解性能,現主要用於食品包裝、農業地膜、衛生用品等領域。然而受到柔性分子結構以及高結晶度的影響,PBS的整體物理性能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較低的耐熱溫度、抗衝擊強度和斷裂伸長率,以及較低的生物降解速率。目前,研究中常通過引入一些直鏈的脂肪族共聚單體,例如己二酸、癸二酸降低其結晶度,從而部分提高PBS的抗衝擊性能、斷裂伸長率和降解性能。另外,由於工業上生產PBS需要使用到例如鈦酸四丁酯、二氯化錫等金屬催化劑,而這些重金屬催化劑會一直殘留在PBS產品中,限制了PBS在諸如生物醫療等領域更為廣泛的應用。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華平教授科研團隊選用條件更為溫和的酶催化體系,以丁二酸二乙酯、己二酸二乙酯、丁二醇為原料,Novozym-435(固定化CALB酶)為催化劑,甲苯為溶劑,成功製備了一系列高分子質量的聚(丁二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PBSA)三元共聚酯,取得關鍵性突破。通過反應條件的篩選,發現最佳反應條件為:在反應溫度80 ℃、酶的質量分數為10%的條件下,所製備的PBS與PBSA共聚酯的數均分子質量在18400~21200 g/mol,多分散性指數在1.7~2.0之間。研究人員採用核磁共振譜儀對製備的共聚酯產物的化學結構進行了表徵,發現CALB並沒有對不同碳鏈長度的丁二酸和己二酸有反應選擇性。TGA結果表明,酶催化體系下的PBSA共聚酯的熱穩定性要高於熔融體系下的產物。與熔融聚合相比,酶催化方法製備的PBSA共聚酯的T d,5% 值整體高約40 ℃,具有更高熱穩定性。DSC與WAXD的結果表明,引入己二酸鏈段後,PBS的熔點、熔融焓、結晶性能都出現了下降。PBSA系列共聚酯的結晶度大約在32%~54%範圍內。酶催化反應解決了傳統熔融高溫下單體產生的副反應現象以及避免了重金屬催化劑的使用問題,進一步擴大了PBSA聚酯在生物醫藥、組織工程領域潛在的應用價值。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已在2020年第8期《合成纖維》上發表,論文題目為「酶催化一步法製備高分子質量PBSA共聚酯及其性能」。該文的第一作者是祁捷斐,通訊作者是烏婧副研究員,共同作者還有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的李乃祥、潘小虎以及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宇和王華平教授。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803026);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232018D3-35);也是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研發項目(420039-1)。隨著我國多地紛紛出臺升級版「限塑令」,可降解材料的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為生物可降解新材料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PBSA共聚酯的應用領域廣泛,不僅可應用於食品包裝、農業地膜、衛生用品等領域,該研究成果提升了PBSA在生物醫藥、組織工程領域的應用價值。


在線閱讀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HCXW202008002&dbname=CJFDAUTO

(複製這段文字,在瀏覽器中黏貼打開)


歡迎投稿

http://www.hcxw.chinajournal.net.cn

E-mail:hcxwbjb@163.com

021-55216165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進入投稿系統

相關焦點

  • 寧波材料所在高阻隔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發展生物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汙染」問題,還可以減少材料產業對石油的消耗,緩解石化資源壓力。石油基PBAT聚酯在可降解農用地膜、包裝、塑膠袋等領域有較好的應用,但其阻隔性能差、抗撕裂強度低、強度模量不足的缺陷限制其進一步發展。呋喃二甲酸基聚酯因含有呋喃環結構而展示出優異的阻隔、力學、耐熱等性能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基芳香聚酯。
  •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機理、種類、應用!
    簡要說明了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含義、降解原理,介紹了目前較為成功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種類、結構、性能及製備方法。闡述了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性的影響因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合成具有可以被微生物或酶降解的化學結構的大分子;另一種是培養專門用於降解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微生物。目前的研究方向以前一種為主,人們已經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 青島科大沈勇、劉福勝團隊在功能化生物基聚酯方向取得新進展
    、生物相容性和力學性質,被廣泛用作可吸收手術縫合線、組織工程支架、藥物載體和食品包裝材料。目前商品化的脂肪族聚酯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內酯等,由於其固有的一些缺點限制了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例如,聚己內酯的疏水特性和半結晶性質導致其在體內降解速率較慢(2-4年),無法作為短期植入材料使用。通過共聚改性,在聚酯分子中引入官能基團,可以調控聚酯材料的降解行為、結晶度和親水性,也可以作為反應位點,與生物活性分子反應。
  • 紡織材料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方法的研究概述
    1.2 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方法分析綜合上述對現有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標準的分析,常用可生物降解性評價方法有5種:活性汙泥法、土壤分解法、好氧堆肥法、特定微生物或酶作用法以及厭氧試驗。但由於此法是自然條件的簡化模型,很多影響的因素未被考慮,造成結果與實際降解情況有較大差異,不能反映自然界發生分解的實際情況,所以這種方法必須和其它可降解試驗方法同時進行,以便驗證試驗結果[6]。如以從環境中分離出來的微生物,對聚酯、PVA、纖維素/殼聚糖薄膜等進行可降解性實驗,結果很難與自然環境中的可降解性具有一致性[7]。特定微生物或酶作用法一般採用失重、纖維強度變化等項目來表徵可生物降解性。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糖平臺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
  • 降解聚酯塑料製得MOF催化劑,一鍋實現變廢為寶
    南京師範大學蘭亞乾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多酸誘導高效降解廢棄聚酯類塑料的方法,同時合成功能性多酸基金屬有機骨架材料(POMOFs)。製得的POMOFs可以高效催化環狀碳酸酯化合物(聚碳酸酯塑料的前驅體)的合成,實現廢棄塑料的有效再利用。
  • 研究人員開發出合成聚酯生物醫用材料的協同催化策略
    脂肪族聚酯類高分子材料是一類重要的合成醫用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廣泛應用於手術縫合線其中應用最廣泛的聚酯材料包括聚丙交酯 (PLA )、聚乙交酯 ( PGA )、聚戊內酯 (δ-PVL )及聚己內酯 (ε-PCL )等。對於這類廣泛應用材料的高效可控聚合研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難題。有機小分子催化的環狀內酯開環聚合反應是合成該類聚酯的重要方法之一,與其它方法相比如金屬催化方法,有機催化聚合方法具有製備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多分散性窄、端基明確以及無金屬殘留等諸多優點。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我開發尼龍單體製備生物合成途徑
    實現環己烷/環己醇到己二酸高效生物轉化  10月20日,記者在採訪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時了解到,李愛濤研究團隊在尼龍單體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通過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體系,為尼龍單體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據李愛濤介紹,該人工生物合成體系採用模塊化和微生物菌群的催化策略,將整個生物合成途徑中的8種酶分成3個模塊,分別在3種大腸桿菌中進行表達,從而獲得3個模塊化細胞催化劑。隨後,採用「即插即用」的組裝策略,將3種細胞進行組合構建大腸桿菌微生物組催化體系,最終實現了環己烷或環己醇到己二酸的高效生物轉化。
  • 西南石油大學周家斌團隊CEJ:MIL-88A過硫酸鹽氧化體系構建及其催化降解鹽酸四環素的性能與機理
    ;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論文DOI:10.1016/j.cej.2019.03.108成果簡介近日,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周家斌教授團隊和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蔡衛權教授團隊在環境領域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eterogeneous advanced oxidation
  • 一文了解生物降解塑料的那些事兒
    直到1993年,日本昭和高分子公司研發了異氰酸酯擴鏈製備高分子量的PBS技術,才使PBS作為高分子材料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因其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得到了材料界的高度關注。國內PBS研究始於21世紀初期,主要研究單位有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
  • 湖北大學李愛濤團隊實現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
    近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理性設計大腸桿菌微生物組用於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應對上述挑戰,李愛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人工生物合成體系可以催化環己烷到尼龍66單體己二酸的合成(圖2b)。
  • 聚酯可控聚合解聚新方法問世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可降解的綠色功能材料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科學研究的前沿和重點。由內酯單體開環聚合製備的脂肪族聚酯材料(例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羥基脂肪酸PHA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且物理機械性能等可與石油基塑料相媲美,因此成為理想的替代材料
  • 盤點生物降解性高分子靜電紡絲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應用
    其中,生物可降解材料最引人注目。目前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佔絕對優勢的是生物降解性高分子,通過靜電紡絲製備成納米纖維,可用於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新型藥物釋放載體以及納米模板材料等領域。作為結構最簡單的線型脂肪族聚酯,PGA 是體內可吸收高分子最早商品化的一個品種,早在1970年,PGA 醫用縫合線已經商品化(商品名Dexon)。目前已經商品化的PGA纖維都是採用熔融擠出的方法獲得,利用靜電紡絲來製備PGA 納米纖維有兩個困難,首先PGA的熔點較高和熱可降解性,使其難以採用熔體靜電紡絲方法製得;其次PGA不溶於常規的有機溶劑,溶液的紡絲溶劑可選擇範圍窄,難以尋找到合適的溶劑。
  • 康奈爾大學王亞冬團隊《AM》:螯合交聯製備生物可降解彈性體
    彈性性能對於維持天然生物組織(如心臟、肺、血管、皮膚等)及人造結構(如密封墊圈、軟管、輪胎等)的功能至關重要。共價鍵將無規捲曲的聚合物連接形成彈性體,如彈性蛋白、硫化橡膠等,其化學性質決定了在彈性體中的交聯網絡結構。而弱鍵交聯彈性體通常表現為更大的塑性。因此,一般需對聚合物進行設計來獲得特定功能的彈性體,這使得彈性體的製備變得困難,並限制了其通用性和應用範圍。
  • 化工系工業酶催化團隊研發出可長周期運行的氣相反應用酶催化劑
    化工系工業酶催化團隊研發出可長周期運行的氣相反應用酶催化劑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8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劉錚教授帶領的工業酶催化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應用氧化石墨烯實現絕幹氣體工況下的長周期酶催化酯交換反應》(Graphene Oxide Enabled Long-Term
  • 【人物與科研】大連理工大學呂小兵教授課題組:通過外消旋端位環氧烷烴與酸酐的催化動力學拆分共聚製備全同結構聚酯和手性環氧烷烴
    通過外消旋端位環氧烷烴與酸酐的催化動力學拆分共聚製備全同結構聚酯和手性環氧烷烴聚酯材料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優異的降解能力和易加工等特點而備受關注。目前商品化的聚酯產品主要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聚3-羥基丁酸酯(PHB)、聚己內酯(PCL)等。環氧烷烴與環狀酸酐交替共聚是製備聚酯的重要方法,具有兩種底物種類來源廣泛,易於調控聚酯性能,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通常立構規整性的聚合物材料更易結晶,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有利於拓展這類材料的應用範圍。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深入研究塑料的降解機理以及利用生物處理技術開發可降解塑料凸顯出重大意義。昆蟲的腸道內存在PE降解細菌,為PE的生物降解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如果提取這種PE降解生物酶加入塑料原料中,則可以製造出可降解塑料。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03PVC2019年12月,東莞市和昶興高分子材料曾公布了一項發明專利《一種全生物降解PVC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全生物降解PVC材料的製備原料包括:PVC 、生物降解劑、混合增塑劑和複合穩定劑。04PET據泡泡網新聞頻道報導,在2016年,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團隊在一處垃圾處理場分離出了某種特殊細菌,該細菌是人類已知的第一種以PET塑料作為食物來源的生物。並且發現這種細菌可以在聚合物化學鍵層面上降解PET塑料。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