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精雕細課」
ID:jdxk-dy
很多人以前一定無數次想像過:如果我能在家辦公學習就好了。然而真的在家了,不少人卻開始無所適從。
減少人口流動,阻斷疾病的傳播途徑,是對抗傳染病的最好辦法。從古至今,人類有很多次都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戰勝了疫病。那個時候的人們,是如何度過「宅家」生活的呢?
1665年的倫敦,一個年輕人同樣因為疫情休起了長假。同樣是「停課不停學」,在這段時間裡,他做出的研究成果,直至今天還在影響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想必你我都聽過——艾薩克·牛頓,那一年他23歲。
在公元14世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世紀,黑死病(鼠疫)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歐洲。
從1348年第一次襲擊英國,鼠疫斷斷續續肆虐了三百多年,英國有近1/3的人死於鼠疫,整個歐洲的死亡人數達到了近5000萬。1665年,鼠疫再次在歐洲大爆發,倫敦成為了重災區,僅僅從6月到8月,倫敦的人口就減少了1/10。
彼時,還在劍橋大學念書的牛頓因為疫情越來越嚴峻,回到了位於伍爾索普的鄉下莊園。
停學持續了18個月,牛頓也在鄉村度過了18個月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段時期,他蓬勃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迸發出更加耀眼的活力,成為他後來幾十年學術之路的起點。
我們今天熟悉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這些研究,均始於牛頓在老家的「自我隔離」時期。
其實早在鼠疫發生的兩年前,牛頓就已經開始對研究自然哲學感興趣,當時人們對世界、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還停留在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的階段,牛頓則更希望找到自然的真理。
牛頓閱讀大量自然哲學類的書籍,包括笛卡爾、波義爾、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著作,他希望通過這些人弄清楚宇宙終極的奧秘。
在疫情開始後,牛頓便埋頭鑽研笛卡爾,而其中最著名的笛卡爾坐標,便是如今數學課上學生們一定會接觸到的直角坐標。
在笛卡爾坐標的基礎上,牛頓進行了大量計算,還發現了新的計算方法,也就是微積分。
微積分能夠解決很多學者們想解決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很快成為了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計算工具。在大學時學過高等數學的人,一定還能回憶起被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支配的恐懼。
藉助微積分,牛頓開始研究行星運動的實際問題。
牛頓在向心力和離心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設想出一個完全理想化的環境,再運用微積分進行計算,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行星脫離太陽所需的力,與它們到太陽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就是我們今天知道的萬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經典力學的成熟,成為近代科學的標準尺度當然,這僅僅是牛頓關於萬有引力研究的開始,直到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才終於驗證了這個理論。對科學和真理的探索是痛苦而艱辛的,即便是牛頓,也把這18個月稱為自己「心志最苦」的時期。
1666年9月2日,倫敦燃起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燒毀了很多民房和教堂,也在無意間消除了鼠疫的傳染源,肆虐了兩年多的鼠疫才慢慢消失。
牛頓得以回到劍橋繼續他的學業,此時他還不知道,他在停學的這18個月中為科學做出的貢獻,在後來的三百多年中將被世人銘記。
無論是在怎麼的極端情況下,牛頓都沒有失去探索世界真理的熱情。就像牛頓自己說的:「在那些日子裡,我正處於創造的旺盛時期,我對於數學和哲學,比以後任何年代都更為用心。」
看完牛頓,你準備如何度過剩下的「隔離時光」?
編輯:木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精雕細課」(ID:jdxk-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