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說:科學家發現,晚睡晚起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更聰明、記憶力更好。電的應用使夜間生活方式成為可能,而在一萬年前是沒有電的,因此我們現在必須 依賴普通智力來克服早睡的本能,因此睡得晚的人擁有更好的智力。
論證:
貓頭鷹跟百靈鳥之間誰更聰明,對這一問題的初步思考需要追溯到1999年的秋天。澳洲雪梨大學心理學家羅伯茨(Richard D. Roberts)跟美國空軍研究機構的基羅納(Patrick C. Kyllonen)合作,招募了400名剛剛訓練6周的新兵。兩名研究者測量了新兵的晝夜節律得分、記憶力、敏捷性,結果發現越是早起早睡的新兵,他們在記憶力和敏捷性方面都要弱於晚起晚睡的同伴。因此,羅伯茨和基羅納認為,晚起晚睡的人更聰明。不過,因為樣本的特殊性,他們的結論能否得到足夠多後續研究的支持,還是一個未知數。
8年後,也就是2007年,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者發現,在創造思維的所有維度上(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以及跨越性),貓頭鷹型的人得分都要高於百靈鳥型的人,尤其在獨創性方面兩者之間存在實質差距。該項研究中參與者的年齡從19歲到76歲,具有相當寬廣的年齡跨度。
這些事實似乎意味著晚起晚睡的人具有智力方面的優勢;或者,智力高的人更適應晚起晚睡的晝夜節律(這種可能性被很多人忽略了)。到底哪一種解釋更合理呢?也許對智力起源的探索有助於解釋這個疑問。
進化謎題:智力有什麼用處?
長期以來,智力起源的問題在心理學界都是一塊空白。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心理學家金澤哲(Satoshi Kanazawa)在綜合了早期進化心理學家的觀點之後,對智力起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像其他進化心理學家一樣,金澤哲認為心理跟生理一樣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而自然選擇的環境是距今約250萬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的非洲薩瓦納大草原。在漫長的更新世中,反覆出現的選擇壓力造就了許多內在的心理模塊,它們嵌入大腦中,高效而快速地處理許多人類祖先會反覆遭遇到的相似問題:覓食擇偶、躲避敵害、競爭地位、哺育後代,諸如此類。簡單地說,我們具有的心理模塊就像一把一把的鑰匙,試圖打開的是一把一把古老的鎖。自然選擇把能開鎖的鑰匙保留了下來,藏在人類的大腦中,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這些鑰匙就可以派上用場。
問題來了,要是人們遇到了薩瓦那大草原上不常見或非典型的問題,該怎麼辦呢?金澤哲認為,對於薩瓦納大草原上非典型的事物,如果人類大腦不具有相應的心理模塊,就會遇到麻煩。不過,時勢造英雄,智力這位英雄就開始登場了。智力也是一把鑰匙,針對的恰恰是進化環境中不常見的非典型問題。更進一步,金澤哲提出了他的假設,智力不影響進化環境中典型問題的解決,但是影響不常見或非典型問題的解決。
金澤哲的假設得到了某些研究的支持。來自密蘇裡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利(D. H. Bailey)和蓋瑞(D. C. Geary),以及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阿希(J. Ash)和蓋洛普(G. G. Gallup, Jr.),通過對各自收集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資料的分析,一致發現古人類的腦容量隨著緯度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在2008年,金澤哲採用了更多環境新穎性的指標(包括緯度、經度、以及經緯距離),以192個國家為樣本來確定這一因素跟智力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所有指標都跟智力正相關,從而支持了智力跟應對新環境或新問題有關的假設。因為新環境跟薩瓦那大草原越不一樣,早期遷徙至此的人類遭遇的新問題就越多,智力更高的個體因而具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揭開謎底:智商與作息時間沒關係
不過最終金澤哲注意到,在把各種因素控制之後,智商對晝夜節律的影響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智商對作息時間的回歸係數小於百分之一,這意味著假如兩個人有不同的作息時間,智商也只能解釋兩者之間少於萬分之一的作息時間差異。因此,這個研究一方面說明了智商的確影響作息安排,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這種影響的直接效應是非常小的。
如果認為可以根據作息時間來推測智商,顯然是對金澤哲研究結果的一個誤讀。
理解晚起晚睡的意義
羅伯茨等人的研究發現了晝夜節律跟智商高低之間的正相關,不過這些相關通常都很低,而且研究者們對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不能給出明確答案。到底是晝夜節律影響了智商的高低,還是智商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晝夜節律呢?並沒能解答。
從金澤哲的觀點和研究來看,智商的確影響作息安排,但是這種影響的直接效應是非常小的。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