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下,瀕死研究已經脫離了神秘主義,跨入了科學研究的殿堂

2020-10-15 獨立學者審視大千世界

1975 年, 有關於死亡時刻的研究終於迎來了歷史 性的 重大 轉折。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附屬臨床醫學院醫生雷 蒙 德· 穆 迪( Raymond A. Moody)發表了取材於150例瀕死研究的作品《 生命 之後 的 生命》( Life After Life )。 這部作品迅速地引起 了 人們 的 關注; 截止到今天已經在全球創下超過千萬冊 的 銷售 記錄。 雷 蒙 德· 穆 迪在這部堪稱劃時代的偉大作品當中 第一次提出了瀕死體驗( Near Death Experiences, NDEs)的重要概念; 而在此之前, 整個醫學界甚至從未就這種奇特的現象去尋找一個合適的名字! 穆迪博士的出現, 徹底地打破了 科研對於死亡的矜持。

雷蒙德·穆迪開啟了這股死亡學熱潮,在其之後,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林博 在 康乃狄克大學於1980年初組織成立了美國瀕死研究協會。協會於五年後升級為國際瀕死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 Death Studies, IANDS)。

而同在1980年,康乃狄克大學的肯尼斯·林(Kenneth Ring)發表了另外一本瀕死研究領域名著《死亡時的生命》(Life At Death)。 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就是日後震驚整個醫學界的康乃狄克死亡研究項目;其是學術界,尤其是生命科學界,對於穆迪以及前人曾經做出的瀕死研究的科學性檢驗。而有趣的是:接受檢驗的雷蒙德·穆迪恰恰成為了這部經典作品的序言撰寫者。 肯尼斯·林在該書中首次提到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無論瀕死者擁有哪類宗教信仰、隸屬何種主要民族、事前是否對於死亡學有過了解,瀕死之體驗都不會因為這些背景差異,尤其是信仰的觀念性差異而產生有效不同。事實上,研究還表明:經歷過瀕死體驗的個體,往往會產生一種宗教熱忱,即使當事人此前曾經持有無神論觀點;然而這種宗教式的情感,卻並不表現為傳統的膜拜,而是恰恰相反,當事人都明顯地減少了對於儀式化活動的興趣,甚至是取消了祈禱的習慣,並且不再熱衷於任何某種特定的宗教。

他們在內心找到了神聖,因此不再屈從於外部世界的那些宗教領袖。 四年後,肯尼斯·林又為全世界帶來了新作品《走向終極》(Heading Toward Omega)——該作品同樣取材於康乃狄克研究項目。在這本書裡,肯尼斯·林提出了一項驚人觀點:瀕死體驗可能是精神文明的新型進化動力!是瀕死體驗將人們從對物質世界的徒勞沉醉中,震撼而有力地喚醒!他在書中談及很多人覺得瀕死體驗的真正魅力並不在於死亡經曆本身,而在於當事者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會發生極為顯著的改變,人格上的改變,如使命感的增強,更加積極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

肯尼斯曾這樣評價道: 瀕死經歷者皆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死亡教育發言人! 就在這兩本瀕死學專著出版的空檔期,一位影響力遠超肯尼斯·林的美國媒體巨頭,全球最大民意調查機構「蓋勒普民意調查」的掌門人小喬治·蓋勒普(George Gallup, Jr.)亦聯合威廉·普羅科特(William Proctor)出版了基於全美公民調查的統計學瀕死研究著作《不朽之旅》(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

小喬治·蓋洛普和威廉·普羅科特發現:在所有曾經遭遇過死亡威脅的美國人當中,大約一成半的人反映自己曾經歷過瀕死體驗;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受訪者宣稱自己經歷了「典型的靈魂出竅」。超一成的受訪者說自己曾進入到另一個世界或維度,另外還有近一成描繪了「高級生命」。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向醫師報告了消極瀕死體驗。該書中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於蓋洛普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展的調查。

而在大約20年後的另外一次全美普查中,科研工作者竟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統計學規律。該項調查亦印證了肯尼斯·林之前的結論:即當事者本人擁有的宗教信仰及對瀕死體驗的認知對於瀕死體驗的發生並不會產生顯著的幹擾和影響,亦不可能分化其在事後的感覺和描述。 當然了,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美國民眾的特點。因為總會有人質疑說由於美國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所以美國人對生命不朽的觀念亦應該受到了其宗教的影響,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在瀕死體驗中所親身經歷的一切都屬於超自然現象。然而有趣的是:蓋勒普並不這樣認為。他如此評價美國人的宗教情感: 美國人民是尊重《聖經》的;但是在正常情況下,他們從來不讀《聖經》。

聲明:本文對其它著作有一些參考,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瀕死體驗神秘世界的心智聯繫
    近年來,人們產生了大量的理論來解釋當一個人有瀕死體驗或處於麻醉或昏迷狀態時,會出現反覆出現的模式--通常是神秘的或帶有共同想像的幻象。為這一不斷增長的研究機構添磚加瓦的是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在死亡前的瞬間,大腦會向心臟發出信號。
  • 瀕死體驗
    木內推測在那種狀態下是以類似心電感應進行交流的。 1975年雷蒙德·穆迪的書作《死亡回憶》(Life After Life: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Survival of Bodily Death)出版後,瀕死現象開始受到大家的瘋狂關注。穆迪採訪了幾百個素不相識的人,其中有些人有過瀕死體驗。這本書非常暢銷,根據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很賣座。
  • 最新研究顯示:十分之一的人有過瀕死體驗
    一項對來自35個國家的參與者進行分析的新研究顯示,大約10%的人受到神秘瀕死體驗的影響。在瀕死體驗中,人們報告了一系列精神和身體症狀,包括靈魂出竅的感覺、看到或聽到幻覺、思緒飛跑和時間扭曲。這些瀕死體驗(NDEs)在沒有瀕死危險的人群中與那些經歷過真正危及生命的情況(如心臟病發作、車禍、溺水或戰鬥情況)的人一樣常見。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哥本哈根大學醫院、柏林中風研究中心和挪威特隆赫姆挪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第五屆歐洲神經病學學會(EAN)大會上展示了這項新發現。
  • 瀕死體驗會給經歷者留下深刻記憶
    在瀕臨死亡時,一些人會產生神秘的大腦瀕死體驗,如疼痛感消失、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感覺自己脫離肉體、飄浮在空中等。雖然難以直接研究這... 在瀕臨死亡時,一些人會產生神秘的大腦瀕死體驗,如疼痛感消失、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感覺自己脫離肉體、飄浮在空中等。
  • 英女子手術臺上經歷瀕死:靈魂脫離,飛速穿過隧道,見到去世親人
    據英國《每日快報》10月18日報導,近日,一名英國女士講述了她在40多年前,在做手術時出現的奇異瀕死經歷,她記得自己靈魂脫離身體,並見到了已逝的親人。這名女士不願透露真實姓名,希望媒體在報導中以C.D來代指她的身份。
  • 專家深入研究瀕死體驗,美國有千萬人親身經歷,這種現象十分普遍
    研究顯示,有關於瀕死體驗的記錄在中世紀時就已經出現了,有的研究人員甚至認為瀕死體驗可以追溯到更加久遠的上古時期。比如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就有關於瀕死體驗的記錄。到了近代,類似案例就更多了。在一場小型心臟病手術中,銀聖文森特醫院的外科醫生要清除弗羅倫斯心臟動脈裡的一個小血栓,醫生沒給他進行全麻,所以在整個手術的過程中,他雖然有點迷糊,但是意識是清醒的。
  • 瀕死是什麼樣一種體驗?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穆迪把這樣的主觀感覺稱為「瀕死體驗」。在採訪了150名相關經歷者之後,他寫成《死後的世界》一書,描繪出「瀕死體驗」的大致輪廓。接著,他脫離自己的身體,但仍處於身體四周的環境,在遠處看著自己的身體,仿佛他是個觀眾。」從自己的身體脫離出來、反觀自己的身體,這樣的體驗是不是難以置信?就連身處其中的瀕死者也難以接受自己所處的怪誕狀態。有一位受訪者提到,在脫離身體後,她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異常陌生。她說:「我只習慣看著照片或鏡子裡的自己,都是平面的。
  • 美最新研究:「瀕死體驗」很可能確實存在
    【環球網綜合報導】「瀕死體驗」一直頗具神秘色彩,科學家對這一現象的研究也從未終止。日前,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表示,瀕死體驗很可能確實存在。據臺灣「中廣網」8月13日報導,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認為,「瀕死體驗」的說法,很可能是存在的。他們發現,從生理學上來說,一般人就算是心臟停止跳動了,腦部還是可以持續活動。
  • 瀕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然而,科學的結論不能簡單地服從於一個邏輯論證。復活後的爾向大家講述了他戰死後的所見所聞:他說自己死後,其靈魂馬上脫離了身體,飄浮在戰場,與戰死的士兵的靈魂集合,一起來到一個神秘的地方。很多靈魂在黑色的通道前聚集,這就是到達另一個世界的唯一通道了。其實,這裡就是靈魂審判場。神對這裡的每個靈魂進行公正的審判。神的審判方式,就是用敏銳的眼睛看著被審判的靈魂,神就知道其在人間的所作所為。一幕一幕真實的畫面呈現在所有靈魂面前,得到公正的審判。
  • 電子管的出現,讓全世界跨入到電子時代
    電子管的出現,讓全世界跨入到電子時代大家好我是小其,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而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也開啟了世界進入電子時代之門。說起電子管,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將導致瀕死體驗?沒開玩笑吧?
    布萊克摩爾認為,這一謎團可能已經基本解決。她表示,我們已經知道,瀕臨死亡的壓力會迫使大腦處於極度活躍的狀態,從而觸發上文提到的所有現象。她在通過電子郵件表示,目前剩餘的最大問題在於:「我們會在各種藥物的作用下、在疾病中或者其他情況下會看到這些現象孤立而自發地出現,但在瀕死體驗中他,它們往往以特定順序出現。為什麼會這樣?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將導致瀕死體驗是怎麼一回事兒
    布萊克摩爾認為,這一謎團可能已經基本解決。她表示,我們已經知道,瀕臨死亡的壓力會迫使大腦處於極度活躍的狀態,從而觸發上文提到的所有現象。她在通過電子郵件表示,目前剩餘的最大問題在於:「我們會在各種藥物的作用下、在疾病中或者其他情況下會看到這些現象孤立而自發地出現,但在瀕死體驗中他,它們往往以特定順序出現。為什麼會這樣?
  • 神秘的瀕死體驗,也許會告訴我們答案
    其它生與死之間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瀕死體驗。瀕死體驗是一種在接近死亡時,一些人所經歷的現象。比如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卻意外恢復的人,以及處於潛在毀滅性遭遇中僥倖脫險的人。他們所敘述的在死亡威脅來臨時刻的一些與正常的日常生活中的截然不同的感受。這裡有兩點是很難的,一種是必須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否則不可能有這種感受。另外,必須要活過來,否則也不可能去描述出來。
  • 「瀕死體驗」研究成果出爐!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
    出於對未知的探索,世界上已有的研究人員開始搜集整理「瀕死體驗」的資料。最早的「瀕死體驗」的英文原詞源於1975年由醫學博士雷蒙德·穆迪在「生命後的生命」一書。此後,許多研究人員對「瀕死體驗」的環境、內容和後果進行了研究。如今認為,瀕死體驗是一種獨特的主觀體驗,有時可見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人講述自己當時的感受。
  • 瀕死體驗研究發現:人死時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是什麼狀況?
    一個瀕死體驗的案例英國每日快報在3月14日報導了一個瀕死體驗的案例,具有相當典型的意義,一位Reddit用戶「 Pwnographik」在經歷一次搶救時失去心跳超過3分鐘,從體徵來看他已經技術死亡!據相關研究表明這種體驗可能並不需要在瀕死下才會發生,更有學者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幻覺,因為每個人人生經歷不同,所以產生的幻覺也自然不盡相同!
  • 瀕死體驗研究發現:人死時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是什麼狀況?
    ,具有相當典型的意義,一位Reddit用戶「 Pwnographik」在經歷一次搶救時失去心跳超過3分鐘,從體徵來看他已經技術死亡!據相關研究表明這種體驗可能並不需要在瀕死下才會發生,更有學者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幻覺,因為每個人人生經歷不同,所以產生的幻覺也自然不盡相同!
  • 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
    群眾是否已經了解並且是否願意行動起來,要到群眾中去考察才會知道。如果我們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命令主義。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義也是錯誤的,因為它落後於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群眾前進一步的原則,害了慢性病。」可以說,70多年前,在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重要時刻,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報告中的分析一語中的。
  • 如何成為一個接納神秘主義的懷疑論者?
    「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顯,假以時日,未來科學一定能夠破解這些神秘主義,例如瀕死體驗,靈魂出竅等。當然,除了這些神秘主義體驗,自我與意識、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也都是當今爭論不休的議題。
  • 「瀕死體驗」揭秘人類臨死時的十四種感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儘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
  • 瀕死體驗背後的科學與研究
    瀕死體驗是一個越來越有趣和受關注的話題,特別是以瀕死體驗為話題而拍攝的電影和編寫的書籍,這些電影和書籍講述了人們在生命危險的情況下經歷的體外體驗和其他感覺,其中特別有趣的是一些研究人員寫的兩本關於瀕死體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