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 有關於死亡時刻的研究終於迎來了歷史 性的 重大 轉折。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附屬臨床醫學院醫生雷 蒙 德· 穆 迪( Raymond A. Moody)發表了取材於150例瀕死研究的作品《 生命 之後 的 生命》( Life After Life )。 這部作品迅速地引起 了 人們 的 關注; 截止到今天已經在全球創下超過千萬冊 的 銷售 記錄。 雷 蒙 德· 穆 迪在這部堪稱劃時代的偉大作品當中 第一次提出了瀕死體驗( Near Death Experiences, NDEs)的重要概念; 而在此之前, 整個醫學界甚至從未就這種奇特的現象去尋找一個合適的名字! 穆迪博士的出現, 徹底地打破了 科研對於死亡的矜持。
雷蒙德·穆迪開啟了這股死亡學熱潮,在其之後,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林博 在 康乃狄克大學於1980年初組織成立了美國瀕死研究協會。協會於五年後升級為國際瀕死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 Death Studies, IANDS)。
而同在1980年,康乃狄克大學的肯尼斯·林(Kenneth Ring)發表了另外一本瀕死研究領域名著《死亡時的生命》(Life At Death)。 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就是日後震驚整個醫學界的康乃狄克死亡研究項目;其是學術界,尤其是生命科學界,對於穆迪以及前人曾經做出的瀕死研究的科學性檢驗。而有趣的是:接受檢驗的雷蒙德·穆迪恰恰成為了這部經典作品的序言撰寫者。 肯尼斯·林在該書中首次提到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無論瀕死者擁有哪類宗教信仰、隸屬何種主要民族、事前是否對於死亡學有過了解,瀕死之體驗都不會因為這些背景差異,尤其是信仰的觀念性差異而產生有效不同。事實上,研究還表明:經歷過瀕死體驗的個體,往往會產生一種宗教熱忱,即使當事人此前曾經持有無神論觀點;然而這種宗教式的情感,卻並不表現為傳統的膜拜,而是恰恰相反,當事人都明顯地減少了對於儀式化活動的興趣,甚至是取消了祈禱的習慣,並且不再熱衷於任何某種特定的宗教。
他們在內心找到了神聖,因此不再屈從於外部世界的那些宗教領袖。 四年後,肯尼斯·林又為全世界帶來了新作品《走向終極》(Heading Toward Omega)——該作品同樣取材於康乃狄克研究項目。在這本書裡,肯尼斯·林提出了一項驚人觀點:瀕死體驗可能是精神文明的新型進化動力!是瀕死體驗將人們從對物質世界的徒勞沉醉中,震撼而有力地喚醒!他在書中談及很多人覺得瀕死體驗的真正魅力並不在於死亡經曆本身,而在於當事者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會發生極為顯著的改變,人格上的改變,如使命感的增強,更加積極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
肯尼斯曾這樣評價道: 瀕死經歷者皆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死亡教育發言人! 就在這兩本瀕死學專著出版的空檔期,一位影響力遠超肯尼斯·林的美國媒體巨頭,全球最大民意調查機構「蓋勒普民意調查」的掌門人小喬治·蓋勒普(George Gallup, Jr.)亦聯合威廉·普羅科特(William Proctor)出版了基於全美公民調查的統計學瀕死研究著作《不朽之旅》(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
小喬治·蓋洛普和威廉·普羅科特發現:在所有曾經遭遇過死亡威脅的美國人當中,大約一成半的人反映自己曾經歷過瀕死體驗;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受訪者宣稱自己經歷了「典型的靈魂出竅」。超一成的受訪者說自己曾進入到另一個世界或維度,另外還有近一成描繪了「高級生命」。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向醫師報告了消極瀕死體驗。該書中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於蓋洛普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展的調查。
而在大約20年後的另外一次全美普查中,科研工作者竟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統計學規律。該項調查亦印證了肯尼斯·林之前的結論:即當事者本人擁有的宗教信仰及對瀕死體驗的認知對於瀕死體驗的發生並不會產生顯著的幹擾和影響,亦不可能分化其在事後的感覺和描述。 當然了,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美國民眾的特點。因為總會有人質疑說由於美國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所以美國人對生命不朽的觀念亦應該受到了其宗教的影響,容易先入為主地認為在瀕死體驗中所親身經歷的一切都屬於超自然現象。然而有趣的是:蓋勒普並不這樣認為。他如此評價美國人的宗教情感: 美國人民是尊重《聖經》的;但是在正常情況下,他們從來不讀《聖經》。
聲明:本文對其它著作有一些參考,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