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德國工人可以終身不跳槽,而一些中國工人卻做不到呢?

2020-10-18 電力工程技術官方

確實,在德國,很多人幾十年在一個工廠工作,不僅是在一個工廠,甚至還有許多人一輩子只從事一個工種。由於這樣的工人多了,工匠也就越來越多。因此,德國生產的產品,大多質量非常好,品質也非常高。原因就在於,工人的技術好,工人的敬業精神強。

事實也是,在經濟相對穩定,農業基本定型,經濟轉型幅度很小的國家,工人的穩定性也相對較好。因為,企業之間不會為了工人而在工資上惡性競爭,工人也不會因為企業間惡性競爭而不停跳槽,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相對固定的生產格局。同時,德國的農業壽命也相對較高。尤其是製造企業,一旦步入正常軌道,就會做長做優,從而也給穩定工人打下了堅實基礎。

真正有本事的人,一般低調。因為他們都懂得 ,學好一門技術不容易。他們更懂得,跳槽了,手裡的技術也就貶值了,所以他們絕不輕易地跳槽。反觀中國的年輕工人,手裡沒有技術,卻想著拿高收入,總覺得老闆虧欠了自己,多給了別人。所以就這山望著那山高,頻繁的跳槽。結果,不言而喻,越來越差人。

1.三班倒,有白班和夜班,年輕人有精力可以做,但是四十歲後就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做了

2.拖欠工資,這個很難受。不按時發工資直接會導致無法按時還清貸款,這也導致我們家庭損失十到二十萬元資產。

3.工人當然是在工業企業任職。工業企業在二十年前還是可以的,如今來自上層環保壓力大,一些重工業工廠直接關閉,工人家庭生活也成為問題。

德國是個發達國家,經濟成長速度並不快。這也就意味著市場格局基本定型了,也就是說,一方面德國企業擴張不會太快,工作崗位的增量不多。另一方面新創立的德國企業,也不會太多,能提供的新職位也不太多。因此德國工人跳槽的比例不大,因為選擇也不太多。

中國是個新興大國,經濟成長快,市場大,企業多,新創企業也很多。因此國內的工作崗位提供量很大,工人的選擇也多。具體來說,國內工人跳槽的主要原因有:

現代物質金錢社會,每走一步都要花錢。如果一份工作可以讓人們順利的滿足,衣食住行。結婚生子這些人生基本需求的話,那麼還會有誰喜歡到處變動生活工作,想盡辦法提高收入呢。這些只不過是人性的基本物質需求而已了。

從公司層面講,國外的企業都是奔著百年老字號去的,不像咱們現在好多企業就奔著上市,圈一把錢走人,都是掙快錢熱錢,錢都投資在火地地方,網際網路、直播,這種行業本來也不適合幹一輩子。

民族性,日耳曼人還是嚴謹執著的,讓中國人看比較軸,人家認準了事就一直堅持。雖然我們華夏民族也是充滿智慧,但是多數智慧用在了跟人打交道,中國還是人情社會,有時會也是逼不得已得把一部分精力消耗在酒桌人情,幹主業的精力就相對減少,所以很難。

員工不被企業重視,沒有了生存空間,能不跳槽嗎,其實並不是員工願意跳槽,而是被逼無奈,如果企業在員工的待遇上像國企正式員工那樣好,又有幾個真的願意跳槽呢,社會環境因素導致的結果,德國在保護企業和用人上面的法律非常健全,社會環境比較安定,所以才有了終老一地的現象,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和環境,所以根本做不到這樣 ,我們比德國人能吃苦,德國人能做的我們也可以,前提是條件允許,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員工容易跳槽,原因是員工的權益得不到保護而已。

主要還是付出和回報成不成正比,德國沒去過,說說國內吧,跳槽大多基於兩點,要麼為錢,要麼換環境,為錢的好解釋,公司給的工資在行業內較低,想多掙點無可厚非,大多數職工都靠工資養家餬口,不可能整日去陪老闆圓夢,想換環境的可能是發展不好,也可能是團隊風氣不好,也有可能是家庭等原因,單純的把員工跳槽看成是員工不忠是不公平的

相關焦點

  • 中國製造後繼無人?技術工人沒有尊嚴,拿什麼談「工匠精神」?
    國內的製造業,似乎目前後繼無人,很多小工廠招不到人,很多這一行的人紛紛轉行。 這一行,累,髒,窮。培養一個熟練的人,需要三到五年,高級人才需要十年以上,人才的流失,這一行在失血。
  • 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做技術工人,導致技術工種出現斷代,啥原因啊?
    一些製造業企業開出近萬元的月薪,仍然解決不了「招工難」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說說我的看法。大家普遍認為,技術工人的地位低下,工作環境髒亂差,很多人形容「滿身油汙、一身臭汗」。相較於工作光鮮亮麗、辦公室吹著空調喝著咖啡的白領們,一個很大的反差對比。即使部分高級技工月薪過萬,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去做。
  • 為什麼工廠招工越來越難?看看技術工人的工資就知道了!
    眾所周知,中國以前都是靠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賺取利潤的。不過,隨著中國工業產業的逐漸升級,製造業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工人們技術上也要跟上,學習也要跟上,還要求工人有工匠精神。大家知道企業想要培養出一個有著工匠精神的工人,需要多少年麼?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
  • 為什麼工人要在水泥裡加白糖?能阻礙水泥變硬,是真的嗎?
    倫敦地鐵曾經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填充電梯井的水泥不小心漏了出來,要知道水泥凝固後會非常硬,如果流到線路上或者是控制地鐵開關的區域,那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要清理掉,但是水泥非常容易凝固,就算是加水也很難延緩,然而有一位工人突發奇想,買了一袋白糖回來,灑在了水泥上,竟然能減緩水泥變硬的速度,從而有足夠的時間清理
  • 為什麼工人挖煤要帶只鳥?
    這樣一來,空氣不流通,一氧化碳跑不出去。所以,最後父子三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的情況。其實,他們吃了半個小時之後就已經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了,可是當時三個人並沒有當一回事,只是覺得有點頭暈噁心。 瓦斯不是一種氣體,而是很多種氣體的混合物,比如氫氣、甲烷、一氧化碳等等,它們無色無味,一旦洩露,不僅會讓人中毒,遇到明火的話還會發生爆炸。所以,開採煤炭是一種比較危險的活。
  • 電焊工成為了全國緊缺職位,而工人卻在找哪裡有招電焊工的?
    然而有個奇怪的現象,即便電焊工崗位如此緊缺,但還是有很多工人在找工作,在到處打聽哪裡有招電焊工的。這是為何呢?隨著生產的發展,焊接廣泛應用於宇航、航空、核工業、造船、建築及機械製造等工業部門,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焊接技術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因此給焊接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水電焊、氬弧焊、數控等技術類工種在就業日趨艱難的大形勢下仍是一枝獨秀。
  • 中國技術工人應提升待遇,最高可超院士水平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願做技術工人,導致好多技術工種出現斷代?」中國的製造業目前始終處於粗陋、低階,這是因為在技術工藝上不夠好,與世界製造業強國還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國國內具有較高水平的技術工人的數量極其稀缺,絕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認為工作環境艱苦,進工廠未來沒有前途,薪資待遇沒有體現出價值,在婚姻市場上也不具備競爭優勢。
  • 中國基建又火了!數萬工人火速支援廣東,德媒:「反人類」操作
    近些年來,中國在一些技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甚至還成為了全球領先存在,其中基建技術就是如此。當我國基建工程陸續變多之後,也帶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雖然我國目前的基建工程已經出現了很多,但依舊在進行建造。這樣做就是為了方便居民出行,從而讓我國經濟再上一層樓。
  • 《黑色沙漠》工人怎麼用 工人最大化收益使用方法分享
    導 讀 黑色沙漠遊戲中關於工人正確使用方法大家知道是什麼嗎?要知道玩家可以用工人來採集資源,既節省時間,又能快速獲得資源。
  • 黑色沙漠貢獻度攻略 合理分配工人與採集
    大家都知道 貢獻=錢 很多人獲得貢獻之後,不知道該如何分配和使用 貢獻值在黑沙中可以購買房屋,租賃物品,投資據點, 房屋是保障各項生產,日常功能的必要條件.
  • 很多工人做錯了,被坑了
    新房裝修牆面,通常有3種材料的選擇方式,分別是牆紙、牆磚和乳膠漆,這3種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而前兩者的裝修方式還是比較簡單容易的,牆紙和牆磚直接貼上去就可以了,但乳膠漆則不同,相對來說會更複雜一些,而乳膠漆的塗法又分為兩種——噴塗和滾塗,但很多人弄不清楚這兩種方式的差別!
  • 5000工人手剝小龍蝦蝦球?公司回應:這還不是剝蝦工人最多的時候
    照片中工人穿著統一的無菌服,戴著口罩和手套,密密麻麻地站在寬敞的車間裡剝蝦球,場面十分壯觀。今日(7月19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該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對方稱5000工人同時剝蝦其實有錯誤,全廠所有車間加起來容納量是5000多人,但是照片中的車間也就1000多人。
  • 柴繼傑:從造紙工人到清華教授,成中國獲洪堡獎第一人
    文|點心教育前言:不以出身論英雄,造紙工人也能成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和校長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羨慕那些富二代、官二代,認為他們出身就比自己好很多,自己不成功都是因為命運不公而清華大學教授,獲得德國洪堡講席獎的第一位中國人——柴繼傑,就是一位不屈服於命運,實現人生逆襲的代表人物。
  • 火葬場工人月薪不到2千,卻沒人辭職,老員工:留下的都是聰明人
    由於社會分工不同,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得有人幹,當然有些工作崗位大家爭著搶著想去幹,而有的崗位,大部分人是不願意從事的。比如火葬場的工作,很多人說寧可在街上撿垃圾,也不願意去那裡上班,其實這也可以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膽量天天跟「死人」打交道。
  • 既是能工巧匠,也是「最強大腦」:工人發明家是怎樣煉成的?
    那個年代,無論是廠裡的普通工人,還是勞動模範,大家都積極加入到了勞動競賽、崗位練兵和發明創造的活動中。如今,在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時代,上海又出現了一批有匠心有智慧的工人發明家,他們不是科學家,沒有傲人的學歷,卻像科學家一樣鑽研和執著,用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為人們呈現了一個又一個充滿腦洞的匠心智造。
  • 寧願拿三四千的工資不願去工廠做技術工人,高學歷人才是怕吃苦嗎
    很多人都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一畢業出來都是眼高手低,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沒有個幾萬塊錢的月薪,這樣的工作是不屑於去幹的。所以這就造成了很多工廠沒有骨幹級別的技術工人,現在的很多技術工人薪水也能夠達到一萬多塊錢一個月,但是就是這樣的月薪都是沒有大學生去幹,很多老年人都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不能夠吃苦。
  • 人們嘲笑的不是「工人」提出引力波
    我們欠他一個道歉並非不成立,但只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成立,例如,你只能因為評委的不尊重人道歉,放大到扼殺其夢想之類的說辭則大可不必,雖然,某嘉賓冷嘲熱諷的態度的確是對「諾貝爾哥」的不尊重。    儘管態度傲慢,但方舟子的態度並無原則錯誤,因為「諾貝爾哥」的理論並不靠譜,他口中的引力波未必是現如今發現的引力波,很可能僅僅能夠做到名詞上的對應,而非邏輯的一致,因此不排除有道聽途說之嫌,而沒有做過相關研究,沒有發表過相關論文更加印證了這種看法。
  • 田明:做有知識、創新型石油工人
    新華社南京5月2日電題:田明:做有知識、創新型石油工人新華社記者蔣芳、朱婉君他只是一名石油工人,他改進的震擊器震擊能力從井深4000米提升到6000米,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現象,填補國產此類工具在高壓深井中的使用空白,曾為國家挽回上億元的財產損失;
  • 約翰迪爾焊接工人專訪:千錘百鍊只為最美焊道
    今天,約翰迪爾的質量方針是: 滿足我們客戶的需求;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預防不合格事件的發生; 通過團隊合作來追求持續改進。正是對用戶的極端負責以及對品質的嚴苛堅守,讓約翰迪爾馳名世界,歷久彌新。尤其在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約翰迪爾同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笑傲同儕,備受推崇。就像它令人過目難忘的企業標識——跳躍的小鹿,似乎永遠充滿著青春的朝氣和不竭的動力。
  • 工人焊接油罐車爆炸,遇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年關將至,但是揪心的事兒不少,就在昨天(12月8日),吉林松原江北工業園區內,焊接工人在焊接一油罐車時發生爆炸,結果造成兩死一輕傷。目前,事故原因還在進一步調查中。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聽到或看到一些事故,最後的結果都只是落在「事故原因還在進一步調查中」,我們只知道,發生了不幸的事故,但究竟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卻無從知道,也根本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導致類似事故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