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然/文 施向輝/攝)牛皮質地的刀鞘略顯斑駁,泛著歲月留下的痕跡。刀鞘的銀制銘牌上,「凱旋」兩個字格外醒目,拔劍出鞘,刀鋒依然寒光閃閃。8月14日,抗戰勝利75周年紀念日前夕,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首次對外公布了一把曾見證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相關專家推測,這把刀可能曾屬於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軍刀
「凱旋」軍刀曾見證南京受降,重歸南京意義重大
△刀柄內部刻著「昭和十七年」幾個字
刀鋒上的水波紋,是手工鍛打特有的痕跡。拔下銅製刀柄,仔細辨認可以看出,裡面刻著「昭和十七年」幾個字以及工匠姓名。「由此可見,這把刀是1942年日本工匠手工製造的。」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介紹道。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
這把軍刀重1400克,長99釐米,刀柄76釐米,刀鞘73釐米,刀68釐米,刀鞘上有一塊銀質銘牌,上面刻有27個字:蕭蔘謀長毅肅存念:凱旋。民國卅四年九月九日於南京,廖耀湘敬贈。
△刀鞘上的銀質銘牌
民國卅四年,即1945年。1945 年9月9日,南京是一座被勝利籠罩的榮光之城。中國戰區受降籤字典禮在當時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日本代表岡村寧次在對華投降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日本軍人在投降時,交出軍刀具有象徵意義,表示願意放下武器投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衛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侵華日軍下級軍官刀的刀鞘是綠色的,這把日本軍刀是將官刀,屬於侵華日軍將軍佩帶的軍刀。侵華日軍投降時,這把軍刀被帶到了南京,作為投降的象徵交給了中國軍方。「作為在南京接受日軍投降的中國新六軍軍長廖耀湘,得到這把刀也在情理之中。隨後,廖耀湘把這把軍刀贈送給了參加南京受降儀式的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衛星
王衛星表示,75年後,曾見證日本投降重要時刻的這把軍刀重歸南京,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見證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也見證了日本投降的重要時刻,人們可以通過這把刀,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光輝歷程,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感受偉大的抗戰精神。」
專家推測:可能曾屬於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廖耀湘曾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差點把命丟在南京,後來他來到南京接受侵華日軍投降。所以,他會在軍刀上刻上『凱旋』兩個字,而不是『勝利』或者其他。」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分析道。那麼,這把「凱旋」軍刀,曾經屬於哪一位侵華日軍將軍?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
王曉華將一本《中國戰區受降始末》帶到了活動現場,「這本書裡的內容都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內的檔案。」書中詳細地描寫了受降籤字儀式的經過。侵華日軍投降籤字前,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致岡村寧次的「中字第17號備忘錄」中指出:根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規定:日軍繳械時,不舉行收繳副武器之儀式。日軍代表於正式投降時,不得佩帶軍刀。凡日軍所有軍刀,均應與其他武器一律收繳,一俟正式投降,日軍即不得再行佩帶軍刀。
「由此可見,軍刀並沒有帶入受降儀式會場。」王曉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們在會場外解下所配軍刀,交給負責衛戍南京警備的新六軍軍長廖耀湘。廖耀湘將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的軍刀,分獻於參與受降儀式的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和副總參謀長冷欣。「按照對等原則,侵華日軍二把手的軍刀交到中國戰區二把手的手裡,合情合理。因此從資料上分析,這把軍刀最初的主人可能就是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軍刀
王曉華說,南京受降儀式除了文字和照片,實物非常罕見。據他了解,「另外兩把見證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已經不知去向。」
軍刀與同時期舊物光譜吻合,9月9日起將在館內展出
「這把刀濃縮了一整部抗戰史,它見證了中國的屈辱與光榮。當我在廣州看到這把『凱旋』軍刀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定要把它帶回南京。」吳先斌回憶道,2019年9月,他從朋友處了解到,廣州一位兵器收藏家剛從美國徵集到一把與南京日軍投降儀式相關的軍刀。「我一開始並不相信,和幾位學者交流,他們也認為這麼一個見證歷史重要時刻的軍刀,不太可能流到民間。」
兩赴廣州,吳先斌還邀請了著名篆刻家、金石鑑賞家童迅一同去鑑定。「在現場,我們除了眼力判斷外,還攝取了軍刀的成像。回到南京以後,我們通過軟體,識別出軍刀的光譜,與同時期舊物光譜相吻合。」經過與廣州收藏家幾輪商談,2019年10月底,吳先斌花費巨資將這把見證歷史的軍刀帶回了南京。
據吳先斌透露,9月9日,也就是南京受降儀式75周年紀念日,這把「凱旋」軍刀將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