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中國第二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如果一切正常,預計於2021年2月份抵達火星。
美國幾十年前就開始探測火星了,2012年8月,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這雖然是美國的第4臺火星車,但它卻是世界上第1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
上圖為好奇號火星車。
我國的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就使用了中俄聯合研製的核電池,這也是我國的太空飛行器首次使用核電池。
老美的技術比較先進,在1961年就為人造衛星用上核電池了。而發射於1977年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也使用了核電池,所以能夠持續工作幾十年,預計到2025年才會失去電力。
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雖然也搭載了一輛火星車,但是還是使用的太陽能電池供電。為什麼我國不為火星車裝上核燃料電池?
什麼是核電池,有什麼優點?
核電池,簡單來說就是將核能轉換為電能的裝置。世界上最早的核電池是美國於上世紀50年代研發出來的。除了一些太空飛行器,心臟起搏器中也採用了這種電池。最小的核電池僅比硬幣大些。
上圖就是微型核電池,這一類小型核電池可以為心臟起搏器供電。
通常有三種方式可以產生核能,分別是核聚變、核裂變和核衰變。核聚變還在研究當中。核裂變已經用於發電,核潛艇中就用的是小型核裂變反應堆,不過要想裝到太空飛行器上,技術上還達不到。
上圖為核動力潛艇。
核衰變就是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通常包括阿爾法衰變、貝塔衰變和伽馬衰變,在衰變過程中能夠釋放出能量,不過能量沒有核聚變和核裂變那麼強。
上圖為放射性元素的三种放射性衰變。
核電池又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發電裝置,種類非常多,應用較廣泛的是溫差式核電池和熱機轉換核電池。其中,溫差式核電池通常被用於太空飛行器,它利用具有熱電效應的材料將核衰變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熱能)轉化為電能,然後供太空飛行器使用。
上圖為NASA的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裝置的主要結構,中心的核燃料棒就是二氧化鈽。
不過,並非所有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能當核電池材料。必須要達到一定功率,才能供太空飛行器使用。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是鈽-238這種人造放射性核素,它的半衰期在87.7年,利用的是阿爾法衰變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嫦娥4號和好奇號就採用的是這種電池。
上圖為鈽-238 核燃料棒。
核電池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性高、能量密度大、壽命長等優點,幾乎不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可以在很惡劣的環境下穩定地輸出電力。
為什麼天問1號不使用核電池?
太空飛行器的主要能源就是太陽能和核能。之所以要在探測器中使用核電池,是因為離太陽越遠,太陽能電池所能提供的電力就越弱。在火星軌道所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僅為地球軌道的40%。在火星上,你看到的太陽不僅更小,而且亮度也更弱。
上圖就是火星上拍到的太陽,陽光比地球上弱很多。
而且在某些探測任務過程中還會經歷黑夜等問題,為了保證探測任務正常進行,以及探測器內的設備不被低溫損毀,必須持續而穩定地為探測器上的設備供電,因此有時必須使用核電池。不過,使用了核電池的探測器,也會使用太陽能電池,兩者互為補充。
首先,我國的第1塊核電池雖然誕生於1971年,不過我國的核電池技術並不成熟,製造的核電池轉化率太低。嫦娥4號使用的核電池功率僅3瓦多,並且轉化率不到1‰;而好奇號使用的核電池的功率達到了110瓦,轉化率達到了4.3‰。要想達到同樣的輸出功率,以我國目前的技術,需要塞更多的核燃料,這意味著探測器的總重量會增加,這會加大發射難度。
其次,核電池中使用的材料具有放射性,對火箭發射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要求也更高。我國是首次自主發射火星探測器,萬一發射過程中出現問題,會產生很大的安全風險。美國之前就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導致-238被釋放到大氣中。
此外,鈽-238由於是人造核素,生產成本極高,並且產量也有限,不能隨便亂用。天問一號不僅是我國首個行星探測任務,也是第1個火星探測任務,預期壽命只有三個月,具有一定的試驗性質,所以要謹慎。而且天問1號本身攜帶的探測儀器並不多,只需用太陽能便可以滿足基本要求。科研也是有預算的,錢不能隨便亂花,要用在刀刃上。
上圖為天問1號火星車。
搞科研,不能盲進,步子跨大了,容易出問題。美國在此前的火星探測任務中,也沒有率先使用核燃料電池,就是綜合考量的結果。
可以肯定,我國在未來的火星探測任務中,如果火星車需要長距離、長時間運行,並且攜帶了較多的科研儀器,肯定會使用核燃料電池,不然光靠太陽能是滿足不了需求的。
我是科學探索菌,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