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不像NASA好奇號那樣採用核電池?

2020-11-21 科學探索菌

2020年7月23日,中國第二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如果一切正常,預計於2021年2月份抵達火星。

美國幾十年前就開始探測火星了,2012年8月,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這雖然是美國的第4臺火星車,但它卻是世界上第1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

上圖為好奇號火星車。

我國的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就使用了中俄聯合研製的核電池,這也是我國的太空飛行器首次使用核電池。

老美的技術比較先進,在1961年就為人造衛星用上核電池了。而發射於1977年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也使用了核電池,所以能夠持續工作幾十年,預計到2025年才會失去電力。

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雖然也搭載了一輛火星車,但是還是使用的太陽能電池供電。為什麼我國不為火星車裝上核燃料電池?

什麼是核電池,有什麼優點?

核電池,簡單來說就是將核能轉換為電能的裝置。世界上最早的核電池是美國於上世紀50年代研發出來的。除了一些太空飛行器,心臟起搏器中也採用了這種電池。最小的核電池僅比硬幣大些。

上圖就是微型核電池,這一類小型核電池可以為心臟起搏器供電。

通常有三種方式可以產生核能,分別是核聚變、核裂變和核衰變。核聚變還在研究當中。核裂變已經用於發電,核潛艇中就用的是小型核裂變反應堆,不過要想裝到太空飛行器上,技術上還達不到。

上圖為核動力潛艇。

核衰變就是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通常包括阿爾法衰變、貝塔衰變和伽馬衰變,在衰變過程中能夠釋放出能量,不過能量沒有核聚變和核裂變那麼強。

上圖為放射性元素的三种放射性衰變。

核電池又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發電裝置,種類非常多,應用較廣泛的是溫差式核電池和熱機轉換核電池。其中,溫差式核電池通常被用於太空飛行器,它利用具有熱電效應的材料將核衰變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熱能)轉化為電能,然後供太空飛行器使用。

上圖為NASA的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裝置的主要結構,中心的核燃料棒就是二氧化鈽。

不過,並非所有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能當核電池材料。必須要達到一定功率,才能供太空飛行器使用。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是鈽-238這種人造放射性核素,它的半衰期在87.7年,利用的是阿爾法衰變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嫦娥4號和好奇號就採用的是這種電池。

上圖為鈽-238 核燃料棒。

核電池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性高、能量密度大、壽命長等優點,幾乎不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可以在很惡劣的環境下穩定地輸出電力。

為什麼天問1號不使用核電池?

太空飛行器的主要能源就是太陽能和核能。之所以要在探測器中使用核電池,是因為離太陽越遠,太陽能電池所能提供的電力就越弱。在火星軌道所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僅為地球軌道的40%。在火星上,你看到的太陽不僅更小,而且亮度也更弱。

上圖就是火星上拍到的太陽,陽光比地球上弱很多。

而且在某些探測任務過程中還會經歷黑夜等問題,為了保證探測任務正常進行,以及探測器內的設備不被低溫損毀,必須持續而穩定地為探測器上的設備供電,因此有時必須使用核電池。不過,使用了核電池的探測器,也會使用太陽能電池,兩者互為補充。

首先,我國的第1塊核電池雖然誕生於1971年,不過我國的核電池技術並不成熟,製造的核電池轉化率太低。嫦娥4號使用的核電池功率僅3瓦多,並且轉化率不到1‰;而好奇號使用的核電池的功率達到了110瓦,轉化率達到了4.3‰。要想達到同樣的輸出功率,以我國目前的技術,需要塞更多的核燃料,這意味著探測器的總重量會增加,這會加大發射難度。

其次,核電池中使用的材料具有放射性,對火箭發射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要求也更高。我國是首次自主發射火星探測器,萬一發射過程中出現問題,會產生很大的安全風險。美國之前就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導致-238被釋放到大氣中。

此外,鈽-238由於是人造核素,生產成本極高,並且產量也有限,不能隨便亂用。天問一號不僅是我國首個行星探測任務,也是第1個火星探測任務,預期壽命只有三個月,具有一定的試驗性質,所以要謹慎。而且天問1號本身攜帶的探測儀器並不多,只需用太陽能便可以滿足基本要求。科研也是有預算的,錢不能隨便亂花,要用在刀刃上。

上圖為天問1號火星車。

搞科研,不能盲進,步子跨大了,容易出問題。美國在此前的火星探測任務中,也沒有率先使用核燃料電池,就是綜合考量的結果。

可以肯定,我國在未來的火星探測任務中,如果火星車需要長距離、長時間運行,並且攜帶了較多的科研儀器,肯定會使用核燃料電池,不然光靠太陽能是滿足不了需求的。

我是科學探索菌,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美國毅力號將攜帶核電池前往火星,中國天問一號為什麼不用?
    中國的火星車為什麼不像「毅力號」一樣,採用核電池?核電池主要的應用場景是深空探測,比如美國70年代發射的旅行者號。核電池不受極冷極熱的溫度影響,不被宇宙射線幹擾,在環境惡劣的太空中,是目前最理想的能量源。迄今為止出現的各種深空探測器中,使用比較廣泛的就是鈽-238同位素溫差電池。
  • 國內核電池技術仍需努力,天問一號火星車只用太陽能電池供電
    早在幾十年前,美國就開始對火星的探索,在1975年便將海盜號系列火星探測器送上火星;而中國在航天技術上起步較晚,經過不斷地努力,7月23日將中國第二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上太空,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登陸火星。
  • 日行30萬公裡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與美國好奇號有何區別?
    「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裡首個火星探測器。而關於它的名稱來源,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NASA研製的一臺探測火星任務的探測車,它長3米,功率110瓦特,重達1025公斤。
  • 嫦娥五號和天問一號,為何不學美國火星車用核電池,技不如人?
    嫦娥仙子月宮取寶,天問一號火星探路,中國航天接連放大招,經歷了高光時刻。但是啊,細心的網友注意到一個細節:美國「好奇」號火星車安裝了核電池,在火星上開了8年,仍然精力充沛。其實不只好奇號,曾經的旅行號1號、2號、阿波羅登月飛船、新視野號,最新的毅力號等等,都使用了核電池,反觀我們的的當家花旦嫦五和天問一號,依然是渾身披掛電池板,是它們不需要核電池,還是技不如人呢?
  • 核動力優勢明顯,天問一號為什麼還要使用太陽能?
    美國宇航局在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系列均採用了核電池,2015年抵達冥王星的新視野號也安裝了核電池。旅行者1號之所以能夠在1977年入軌,時隔40多年後仍然與地球保持聯繫,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使用了核電池。
  • 毅力號探測能力比天問一號強!但絕不是先進
    前言前段時間,網絡上關於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和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那個更先進的文章比較多,毫無疑問,支持「毅力號」更先進的票數最多,大家一個共同的觀點,「毅力號」裝備有放射性同位素核電池和無人機,僅憑這兩項,「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先進。
  • 火星沙塵暴肆虐!天問一號火星車會重蹈美國「機遇號」覆轍?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即將由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送上太空。如一切順利,它將在2021年初飛抵火星,在經過複雜的軌道調整後,著陸器將攜巡視車在火星預定地點登陸。「好奇號」火星車由於採用了核電池供電,它不依賴太陽能,因此也無懼風沙。
  • 毅力號2月就要到達火星,天問一號還要多久?
    據外媒SlashGear的消息稱,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又準備到火星了,此前的索傑納號、機遇號、勇氣號、好奇號都在火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如今毅力號的延續,將會於2月18日到達火星並且為人們帶來火星的第一「聲」。因為此前的火星車大多數都是在做地質研究,以及氣候研究等等,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對火星的環境聲音做出探測。
  • 國產火星探測器發射!美國花32年才做到,天問一號首航即將實現
    美國「探路者」號拍攝的火星風光值得一提的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完成了火星探測器著陸的美國,是按照繞、落、巡層層遞進搞的,從1964年美國「水手四號」首次成功飛掠火星並拍下照片,到1971年美國「水手九號」首次進入火星軌道環繞,再到1996年美國「探路者」號成功著陸火星並移動100米距離,美國足足花了32年時間
  • 除了動力來源,天問一號和毅力號在這些方面也大有不同
    這個7月,人類共有三個火星探測器依次成功出發,阿聯希望號環繞器,中國天問一號環繞器/著陸器/巡視器,美國毅力號/巡視器號直升機。作為本次探索火星的兩位選手,不論是繼承前輩意志的好奇號,還是承載無數國人希望的天問一號,都將代替全人類邁向無盡的深空。中美兩國開展火星探索的時間不同,所以在技術上有一些差距無可厚非,不過有了對比差距,才知道我們應該在哪些地方發力。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7月後抵達火星,和美國好奇號有什麼不同
    這意味著,天問一號將和美國好奇號將同臺探測火星。那它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1、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要實現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做到一次發射同時完成環繞、著陸、巡視3種探測目標。這個難度相當之大。從地球發射開始,需要經歷地火轉移、減速變軌、著陸火星、釋放火星車等等步驟,全程大約5500萬公裡行程,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意味著任務失敗。
  • 「天問一號」安裝的是太陽能電池,恰恰反映了中國核領域的不足
    ​眾所周知,"天問一號「已經成功升空,將在不久後便抵達火星軌道。天問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目前,飛行狀況良好。天問一號將是全球首個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任務的探測器,但從這一點來說,它是了不起的。
  • 天問一號的使命,探測既愛又怕的外星生物,2021年將完成火星著陸
    今天我們迎來一次的新的挑戰,那就是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介紹「天問,取名於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寓意著對真理的不斷追求,去探索太空那些人類還未去過的未知領域,而天問一號只是我們未來太空探索中的一部分。據了解,本次「天問一號」將由我們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行發射。
  • NASA毅力號成功發射,為什麼它能比天問一號提早3個月登陸火星?
    在今年夏天的火星發射窗口期間,可謂是熱鬧非凡,人類相繼向火星發射了三個探測器,先是阿聯的希望號,再是中國的天問一號,最後是美國的毅力號。預計這三個探測器都會在大約半年後飛抵火星,並對火星開展探測。之所以都選擇在今年夏天發射火星探測器,是因為在此期間發射最為節約燃料。地球與火星繞太陽公轉的角速度是不一樣的,當火星運行到地球軌道前方時,由於地球的公轉角速度更快,地球將會追上火星。在此期間發射探測器,可以充分利用地球的公轉速度。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從原理上講,採用多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發射探測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看探測器有多重,二是看探測器要飛往哪裡。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天問一號」的情況。本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體重約5噸,目的地是遙遠的火星。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才剛好能夠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
  • 天問一號將使中國坐上火星探測第二把交椅,但相比老美仍落後15年
    「天問一號」就要發射了,這個承載著14億人火星夢想的探測器,將一次實現「繞、落、巡」,如果成功的話,將使中國在火星探測領域一舉甩開其它競爭者,達到僅次於美國的水平,相當給力。但美國的水平畢竟還是相當高的,目前在火星表面還在運作的探測器就有兩個,而最新的「毅力號」也將在這個時間段發射,人馬君估計領先我國至少15年。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7月20日是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經順利發射,進入地火轉移軌道。而其後是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將在月底發射。為了保證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測控任務,西安測控中心喀什測控站的全新深空天線組陣,將在天問一號任務期間投入使用。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7個月後將抵達火星,和美國好奇號有什麼不同
    今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預計飛行7個月後,會變軌到火星軌道,並開始環繞火星。當在火星軌道上找到合適時機時,就會開始降低軌道高度,並進行著陸。在著陸器成功著陸火星後,著陸器需要釋放火星車,火星車被釋放後開始巡視,並進行科學探測任務。這意味著,天問一號將和美國好奇號將同臺探測火星。那它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天問一號」的前輩「好奇」號登陸火星後都做了什麼?
    在海南島東北海岸的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發射了「天文一號」,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經過2000多秒的飛行,它成功地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始了火星探測之旅。它邁出了中國獨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從登陸火星開始,就在登陸火星前夕,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它的「前輩」。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登陸後都做了什麼?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任務是什麼?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並在局部地區開展區域性、精細性的巡視探測。了解深空探測的小夥伴都知道,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通常是逐步進行的,就像嫦娥一號到三號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