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月16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16日舉辦媒體簡報會公布,過去5年,香港空氣中的大部分主要汙染物錄得下降,反映近年推行的減排措施已見成效。
環保署提供的數據顯示,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在內的主要汙染物過去5年在一般空氣中下降11%至38%,這些汙染物在路邊的濃度也下降19%至36%。
環保署助理署長何德賢指出,雖然近年路邊的二氧化氮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仍處於高水平,而一般空氣中的臭氧一直呈上升趨勢。這兩個問題是香港面對的主要挑戰。
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一般空氣中的臭氧濃度為1999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而二氧化氮濃度亦較2016年錄得輕微上升。
何德賢解釋,臭氧是複雜的空氣汙染問題,不是從汙染源直接排出,而是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下經光化學反應形成。
與2016年相比,2017年的整體氣象條件較有利光化學煙霧現象,包括較多的日照時間、高平均氣溫、較少雨量以及較乾燥。同時,臭氧水平上升令車輛排放的一氧化氮較多轉化成二氧化氮,這是去年相關數據錄得輕微上升的原因。另外,2017年,香港一般和路邊監測站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錄得「7」或以上,即健康風險達到「高」或以上的天數比2016年多。環保署指,這主要受2017年較不利的氣象因素影響。
何德賢指出,氣象因素在年與年之間的變化可以很大,並導致短期空氣質素的波動。要評估空氣質素有否改善以及減排措施的成效,必須參考汙染物濃度長期趨勢。
(原題為《香港主要空氣汙染物錄得下降 環保署:反映減排措施見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臭氧 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