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想過,今天我們能看到魯迅、白求恩逝世後的照片,是誰拍攝的?
它們的拍攝者都是一個人,他叫沙飛。一個八路軍中優秀的攝影家,可後來得精神病,毀了自己。
象這幅聶榮臻和被救助的日本小女孩,照片中兩位主人公在幾十年後仍有聯繫,它的拍攝者是沙飛。
這幅八路軍在長城抗戰的照片也是沙飛攝製。
白求恩為戰士手術的照片也是沙飛拍的……
戰爭歲月裡,沙飛帶領團隊留下以萬計的照片,讓我們得已目睹彼時景象。照片有的是在戰場上抓拍的,風險極大。可想,沙飛在戰場時會面臨什麼。
沙飛原叫司徒傳,廣東開平人,1912年生於廣州。14歲時加入過北伐軍,擔任電臺報務員,幾年後離開了軍隊。1935年加入黑白影社,從此開始攝影。次年,他看到塞拉耶佛事件的照片,他對妻子說:「攝影是可以記錄歷史的,我要當攝影記者。」
於是,他來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從此他成了文藝青年,命運陡然改變。
在上海,他見到了魯迅。沙飛的友人中有些和魯迅早有往來,他因此對魯迅有些推崇。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回全國慕課流動展覽會上,沙飛第一次見到魯迅。二人或許只有幾下眼神上的對撞,但沙飛還是為之攝影,並挑選3張放大寄給魯迅。
10月19日,沙飛還沉浸在之前為魯迅攝影的喜悅中,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魯迅剛剛去世了。
沙飛愣了,稍定神就背起照相機去了魯迅寓所。魯迅溘然長逝,沙飛深感悲痛,深深三鞠躬後,按了幾下快門。
魯迅出殯時,沙飛從頭跟到尾,為魯迅葬禮留下照片。他為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希望象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國天空自由飛舞,這就是沙飛名字的來歷。
隨後,沙飛將魯迅葬禮的照片和先前拍的魯迅照片寄到各大報刊,引起各界轟動。魯迅逝世不到兩個月,沙飛到廣州舉辦了人生中首次個展,114幅作品中有關魯迅佔26幅。但他的學業也就此停止,因為學校認為他不該拍攝、發表魯迅葬禮照片。
1937年七七事變後,沙飛到了山西、河北,成為八路軍中一員。沙飛認為:「攝影是今日宣傳國難的一種最有力的武器。」秉承這一理論,他覺得自己應該深入抗日一線記錄。
1937年9月底,沙飛以全民通訊社記者的身份趕到山西抗日前線。來的晚,沒能趕上幾天前的平型關大捷,這讓他懊惱。但八路軍還是安排他去了五臺山,那裡有八路軍前線總部。
115師此時正休整,稍後有一部被聶榮臻帶去創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沙飛得以到楊成武的獨立團採訪。藉此良機,沙飛得以拍攝八路軍用機槍在長城上殺敵的名場面。
1938年5月,沙飛到後方的衛生所休養。一天,他被安排拍攝白求恩,這也是他能拍攝白求恩的原因。
白求恩也愛攝影,他隨身帶有一個柯達相機,去世後交給了沙飛使用。白求恩雖然有相機,但沒有衝洗設備,遇見沙飛後問題得解決。
加上沙飛懂英語,二人聊得開,成了好朋友。有時白求恩正手術、正休息他就去拍,當白求恩和人合影他也去拍。沙飛拍下的照片傳到延安、重慶,乃至國外,力圖讓更多人了解八路軍抗戰。
1950年3月4日,沙飛的生命終結,那一年沙飛38歲。當時的命令是聶榮臻下達的,聶榮臻獲知此事時內心也是非常痛苦,但面對事實唯有面對。
1949年冬,沙飛因為肺結核住進「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這是白求恩犧牲後,聶榮臻命名紀念白求恩的地方。
無人曉得是,此時的沙飛因戰爭創傷精神不同常人,這也是判決錯誤的原因。沙飛住院時常自言要幹大事。1949年12月15日下午1時許,沙飛槍殺了日本醫生津澤勝。終於實施了他心目中的「大事」。
有人說,沙飛選擇殺日本人,跟魯迅和白求恩的死有關。魯迅突然病故,據說和日本醫生須藤有關;白求恩也是為救被日本人殘害的戰士而死。
36年後,北京軍區軍事法院再審認為,沙飛是因精神病而犯案,無法承擔刑事責任,撤銷了原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