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大家肯定都會想到步槍、機槍、迫擊炮。要說八路軍在抗日作戰中也使用過衝鋒鎗,很多朋友可能就覺得有點不可信了,會認為這又是神劇的創造。
其實拋開那些胡編濫造的神劇,八路軍確實使用過衝鋒鎗。衝鋒鎗的具體型號除了在軍閥混戰年代比較常見的花機關外,主要是晉造的湯姆遜衝鋒鎗。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一組紅軍抗日先鋒軍的照片,雖然照片中紅軍戰士的軍帽並不常見,但這的確是紅軍。在這些照片中便有紅軍戰士使用花機關的照片,還有數十名紅軍戰士人手一把湯姆遜衝鋒鎗的展示場景。
紅軍抗日先鋒軍即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在此前的東徵作戰中曾繳獲了不少晉綏軍的武器。而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可以製造大量的晉造湯姆遜,據說月產最高峰時可達900支,總產量估計在40000支,晉綏軍部隊的衝鋒鎗可裝備到班,還可集中裝備部分突擊隊。
所以在全面抗戰前,紅軍中有這麼一支裝備了湯姆遜衝鋒鎗的部隊也就不足為奇了。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後,這批衝鋒鎗便可能裝備在了115師,也有可能在留守陝甘寧的部隊中。
而據全面抗戰剛開始時120師和129師的武器統計,這兩支部隊中也是有裝備衝鋒鎗的。
如120師的武器統計中,有1支花機關,67支手提機槍;在129師的武器統計中,花機關有3支,手提機槍有72支。其中花機關即為MP18/28衝鋒鎗,而手提機槍一般則指晉造湯姆遜。
很顯然,這些武器隨著八路軍走上了戰場,也必將會在戰鬥中使用。
在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中,八路軍具體使用花機關或晉造湯姆遜的戰例並不多。這個不多一方面是筆者手中掌握的資料有限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在很多戰鬥細節中,不會專門記載戰士們使用什麼武器發揮了什麼作用,尤其對當時相對裝備量並不大的衝鋒鎗來說,更是如此。
不過資料少,卻不代表沒有。
廖漢生將軍在抗戰時長期在120師戰鬥,在將軍的回憶文章中便提及了一場八路軍使用衝鋒鎗的戰鬥。
這一仗發生在1938年3月,是120師收復晉西北七城之戰中的一場戰鬥。據時任716團政委的廖漢生回憶:
在神池戰鬥中,團警衛連用的是閻錫山部製造的手提式衝鋒鎗,打連發,彈頭是錫制的,越打越軟,一會兒就不行了,於是戰士們舉起衝鋒鎗跟敵人格鬥,槍又太不結實,一打就把槍把子打斷了,結果該連傷亡不小。
以上是廖漢生將軍回憶文章的原文,關於晉造衝鋒鎗子彈的彈頭問題,筆者不太懂技術上的細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八路軍的戰士們對晉造衝鋒鎗的質量及性能是評價不太高的。
由於太原兵工廠生產的衝鋒鎗及子彈所存在的質量問題,這種衝鋒鎗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損壞,經常出現卡殼甚至是炸膛事故,另外無法長時間連續射擊。這種衝鋒鎗的壽命也不長,經常用幾次就報廢了,彈藥還很難補充。
雖然說120師在開赴戰場時,確實有一部分衝鋒鎗,不過單單就716團警衛連所裝備的這批衝鋒鎗,其實也值得另外探討一番。
八路軍120師716團是由紅2方面軍紅6師及陝北紅軍28軍合編而成的,其中1營、3營及團直屬隊大部是紅6師編成,團直屬特務連和2營是紅28軍編成的。
716團編成後不久,團長宋時輪帶2營(4個步兵連加1個機槍連)組成支隊,軍史上常稱之為宋時輪支隊,此後獨立活動。
而新的716團團長由賀炳炎接任,我軍恢復政委制度後,原副團長廖漢生則正式轉任716團政委。
當時正是忻口會戰期間,716團以2個紅軍營和團直屬連隊先後2次伏擊雁門關附近的日軍,斃傷日軍500餘人,並摧毀了其運輸的物資一部,有力支援了忻口正面戰場。
忻口會戰結束後,太原保衛戰開始,但沒過多久太原也失陷了。
當時晉綏軍被打散很多,有的散兵在日軍尚未佔領的區域大肆劫掠,據廖漢生將軍回憶:
他們(晉綏軍散兵)每到一個村子附近,先打兩槍,嚇唬住老百姓,然後開進村子,要吃要喝,搶錢搶物,再把男人都趕跑,把女人集中到幾家炕上肆意輪姦。這些傢伙奸淫擄掠,胡作非為,把地方上整得一塌糊塗,把老百姓擾得很慘很苦。
在老百姓的請求下,716團開始肅清這些散兵,收容教育之後則將之遣返回鄉。
有的晉綏軍散兵沒有做過壞事,還想參加八路軍繼續抗日,716團經審查之後,招收了一批原晉綏軍的愛國將士。當年有一名15歲的原晉綏軍士兵,參加八路軍後,廖漢生等團領導叫他「小五臺」,這位小兵就是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的張霖將軍。
由於2營脫離建制後,716團還少1個營,隨後便以三泉遊擊隊、原晉綏軍的散兵為主編成了新的2營。因為這個營缺少紅軍單位,故而抽出1營4連、3營12連和團直屬特務連與新2營的連隊互換,這樣716團的每個營還是3個紅軍連,戰鬥力可以得到保證。
所以說老紅軍編成的716團特務連,此時已經變成了2營的連隊。
為什麼特別提到這個特務連呢?
因為該連在之前的雁門關伏擊戰中表現突出,被授予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的榮譽稱號。在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時,便有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英模方隊。直到現在,這支部隊依然在我軍部隊序列中。
而團直屬特務連轉換到2營建制的調整是在1938年1月進行的,晉西北七城之戰是在1938年3月打的。
所以廖漢生將軍回憶到神池戰鬥中使用晉造衝鋒鎗的為716團警衛連,這個警衛連不是原來由紅28軍一部編成的紅軍連,而應該是新組建的(因為在716團編成時,團直屬連隊只有特務連和迫擊炮連)。
雖然是新連隊,由於擔負的任務比較重,因此肯定會有一些紅軍骨幹;但同時,新連隊中必然也有一部分新兵和願意參加八路軍的原晉綏軍散兵。
而這個警衛連的湯姆遜衝鋒鎗從何而來呢?
第一:這批槍械是原來120師所裝備的衝鋒鎗,這種槍械一般不會裝備到戰鬥連隊,但是警衛連性質特殊,而120師畢竟也有60多支手提機槍,因此每個團的警衛連有幾把也是正常的。
不過從廖漢生將軍的回憶分析,當時716團警衛連所使用的衝鋒鎗不大可能就幾把,這就涉及到了此類衝鋒鎗的第二種來源,這種來源就是閻錫山直接送給八路軍的。
閻錫山送晉造衝鋒鎗,其實並不針對八路軍如此,在之前軍閥混戰的年代就有此例,畢竟當時這種槍械還是稀罕玩意。
如拉攏石友三時,閻錫山送晉造衝鋒鎗500支;拉攏韓復渠時,再送晉造衝鋒鎗500支;與馮玉祥親近時,又送馮部衝鋒鎗近2000支;鄧寶珊路過山西赴陝西上任時,閻錫山也送了晉造衝鋒鎗200支。
1937年八路軍進入山西作戰後,閻錫山也按照慣例送了八路軍200支晉造湯姆遜衝鋒鎗。
從現在的資料看,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警衛排的戰士們是換裝了此類衝鋒鎗的,此外有記載的是有140支晉造衝鋒鎗補充到了120師部隊中。
120師當時東進的部隊中除了師部外,就是3個主力團,每個團分到幾十支還是可能的。
而當時八路軍中裝備的衝鋒鎗可還不僅僅是各部隊原先裝備的那不到200支,再加上這新補充的200支。因為據八路軍人員武器實力統計,到1937年底的時候,八路軍有各類衝鋒鎗514支。
這多餘的100多支衝鋒鎗從何而來呢?
以上我們提到了716團收編部分潰兵,其實這些潰兵好多是有武器的,加上散落在民間的一些槍械,就使得八路軍所擁有的衝鋒鎗更多了些。
這便是120師716團警衛連衝鋒鎗可能的第三種來源,畢竟警衛連中也有部分戰士原先就在晉綏軍中幹過,他們參加八路軍時可能是帶槍來的。
不過晉造衝鋒鎗雖然給了八路軍一些,但是閻老西的行事風格是,給槍可以,但配套彈藥的話可就沒那麼好說話了。
由於晉造衝鋒鎗彈藥少,而且質量差,因此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大。只不過八路軍當時實在是武器裝備差到了極點,就算不好用,也捨不得丟掉。
日軍佔領山西大部後,開始組建較大規模的偽軍,其使用繳獲的武器裝備這些部隊,當然還有一部分偽軍是原國軍投敵改編的,這些偽軍中會裝備部分衝鋒鎗。
所以在八路軍與偽軍的作戰中,會繳獲到一些衝鋒鎗,有時候日軍也留用一些晉造衝鋒鎗,八路軍將之殲滅後,也會繳獲到。
如八路軍129師汪乃貴支隊在1938年3月襲擊柏木井之敵時,便繳獲了3支衝鋒鎗;在1938年底襲擊晉縣城時,再次繳獲了3支衝鋒鎗。
不過雖然也屢有繳獲,但偽軍中的晉造衝鋒鎗也是存量產品,無論是槍械數量還是彈藥也都不充實。
因此1940年百團大戰前八路軍統計全軍實力,兵員共計約36萬人,而衝鋒鎗則只有680支,比1937年底時只增加了100多支。
而且關鍵的是這些衝鋒鎗的彈藥一共只有20285發,平均每支槍只有30發子彈,這可是衝鋒鎗啊!就這點彈藥,根本不夠打的。
在隨後百團大戰八路軍的彈藥消耗中,也可看到這一點。
據129師的彈藥消耗統計,該師第一階段消耗衝鋒鎗彈2021發、第二階段消耗衝鋒鎗彈767發、第三階段消耗衝鋒鎗彈720發。那麼大規模的作戰,129師衝鋒鎗彈的消耗一共只有3000多發。
而這一類子彈,打掉之後實在是難以補充,所以在百團大戰後花機關或是晉造湯姆遜雖然在八路軍中還有裝備,但更多地是其作為一把槍的象徵意義而已了。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一些民兵手中持有晉造湯姆遜的照片,其實這也是抗戰後期此類槍械的最終流向了。
待到人民軍隊下一次用上湯姆遜衝鋒鎗,那可都是正牌美國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