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技術不如阿波羅11號,計劃任務周期比51年前美國載人登月時間還長,這種觀點既不科學、不嚴謹,也不夠自信。
嫦娥五號任務計劃23天,主要任務是完成2kg月壤採集,並帶回地球;阿波羅11號是載人登月,從任務本質上,與嫦娥五號有很大區別。單純從任務時間,就判定誰的技術先進,未免過於片面。我們也不能因為嫦娥五號登月任務時間長,就認為阿波羅11號登月是假的。查閱很多資料後,這裡為大家解讀一下嫦娥五號探月工程計劃時間,比阿波羅11號要長的三點核心原因。
01、載人太空飛行器和無人探測器,設計側重點不同
如果你是航天愛好者,去查閱資料後,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載人航天飛行器的飛行速度,正常情況下,都比無人探測器要飛的快。按理來說,無人探測器不需要考慮太空人生存所需的溫度、溼度、過載、氣壓和氧氣等因素,可以飛的更快,但事實恰好相反。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航天任務也要考慮成本。飛行速度越快,意味著加速和減速需要的燃料也更多,對太空艙材料的要求也就越高,航天任務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阿波羅11號之所以要飛的更快,就是因為是載人登月。由於太空人的存在,飛船在太空待的時間越長,危險係數就越高。同時,為了維持太空人生命所需的氧氣、食物就會需要的越多。為了儘可能降低太空人的風險,減少飛船質量,縮短滯空時間,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嫦娥五號是無人探測器,沒有太空人,只要能確保探測任務順利完成,節省成本就是首要因素。同時,在太空停留的時間越長,嫦娥五號也就能收集到更多關於月球的數據,進行更多的遠程數據實驗,讓探測任務的價值最大化。
阿波羅11號的設計核心是確保太空人的安全,嫦娥五號是儘可能降低成本,並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阿波羅11號執行任務,要縮短中間飛行時間,而嫦娥五號則並不著急回家。
02、阿波羅11號是蘇美競賽的產物,美國要的是證明實力,速去速回最安全
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任務,即使以現在很多國家的航天技術,也很難實現。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美國宇航局之所以支持阿波羅11號任務的進行,主要是為了證明當時美國的大國地位和領先科技,當時的載人登月,並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
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對於美國除了成功,別無選擇。為了提高載人登月的成功率,減少太空人艙外活動時間,縮短整個任務周期,就顯得十分必要。在確保太空人可承受的加速過載範圍內,阿波羅11號儘可能提高飛行速度,以確保任務的成功,所以任務周期時間短。
嫦娥五號是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自然產物,嫦娥系列已多次成功發射,嫦娥五號也是計劃的一部分。沒有特殊的背景,嫦娥五號任務的設計會更加科學、經濟,所以往返23天也很正常,所有的設計都是以科研需要為主要目的。
03、承認某些技術差距,以國產航天科技為傲人
阿波羅11號使用的土衛五號運載火箭,起飛推力高達3472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100噸。而嫦娥五號使用的胖五,在運力上確實存在差距,但起飛推力也達到了1000噸。由於運載火箭的實力不同,嫦娥五號會適當的比阿波羅11號飛的慢一點,但進入太空後,探測器和太空艙與運載火箭已經分離,後面的速度更多取決於科研人員的軌道設計。
除此之外,阿波羅11號與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的方式不同,阿波羅可以高速進入地球,隨後進行反衝減速;而嫦娥五號沒有設計反衝動力,是自由落體之後,降落傘減速,這也是兩個任務時間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總結分析
總之,嫦娥五號與阿波羅11號是不同時代的產物,兩個任務的目的不同,設計側重點也不同,阿波羅趕時間,所以任務周期更短,而嫦娥五號需要更長的實驗時間和更低的成本,計劃任務周期自然也會長一點。
嫦娥五號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也是我們走進月球、了解月球的又一次壯舉。這次探月任務實現了首次月球取壤,首次月球表面起飛飛行器,首次月球上空無人交匯,這都是目前頂尖的航天技術,我們應該以此為豪。
阿波羅11號也好,嫦娥五號也罷,都是人類探索太空的一大步,理性看待科技進步,還有很多宇宙奧秘等待著人類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