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已知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統稱為「類地行星」。「類地」可以理解為類似地球的意思,因為它們和地球一樣,外殼是固體表面,主要由巖石類物質構成。這類行星的內部都有類似雞蛋一樣的分層結構,火星也一樣,從裡到外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層,即火星核(蛋黃)、火星幔(蛋清)和火星殼(蛋殼)。
火星(上)和地球(下)的內部結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分層結構?
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生動地解釋這個過程——「行星分異」。這聽起來似乎很難懂,但簡單說來就是:重的物質不斷下沉,輕的物質不斷上浮。當然,並不是所有天體都會「分異」,要個頭足夠大才行,體積太小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熔融狀態和分異過程。
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物質都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其中一些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這些放射性元素很不穩定,在自然狀態下會不斷地放出粒子或射線,最終衰變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行星在形成之初,其內部的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再加上行星在成長過程中的動能轉換成的熱能,都會讓行星內部不斷地被加熱。
火星的個頭雖然不是最大的,但也「達標」了,這樣使得它在形成過程中不再靜止不變,而是不斷地被加熱。體積越大的巖石類行星,所產生的熱量就越大,大到足以讓行星將自身「熔融」,從而造成行星內部物質的「分異」。
由於鐵等金屬類物質較重,它們會逐漸向中心「下沉」形成金屬內核,而矽酸鹽類物質較輕,會「上浮」形成原始的幔層。此後,還會繼續分異,含有更輕元素的矽酸鹽物質會浮到最上面形成殼層,最終形成「核、幔、殼」的分層結構。當然,實際的分層情況非常複雜,遠不止簡單的核幔殼三層結構。
相對於經歷了46億年漫長演化的地球而言,火星的個頭還是太小,內部的熱能沒能維持太長時間,在35億年前就早早地冷卻了,也因此可能很好地保留了早期演化的信息。通過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可以追溯類地行星,甚至整個太陽系行星的形成和演化。
火星的內部結構究竟是怎樣的?
根據已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的探測結果和模型計算,一般認為火星殼和火星幔都是由含矽酸鹽的巖石類物質構成,火星殼的厚度約10~50千米,火星幔的厚度約1700~2100千米。火星核主要由鐵鎳金屬組成,可我們還不知道它是固態還是液態。目前的研究認為,火星核不太可能是液態。因為如果火星核現在仍是液態,那裡面的溫度必然很高,這樣才能保持熔融狀態,而液體就會導電,也會流動,但目前的證據都不支持這些「狀態」。
那麼,火星的內部結構,尤其是內核到底是怎樣的?
謎底即將揭曉,因為此時此刻,有一個小傢伙正在火星表面努力地工作著。即2018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洞悉號」探測器,專門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其攜帶的科學儀器「火星內部結構地震儀(SEIS)」,會傾聽火星的心跳,記錄下火星內部的每一次震動和小行星撞擊事件;「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包(HP3)」將鑽孔到火星表面5米以下,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自轉和內部結構實驗裝置(RISE)」將測量火星自轉產生的擺動等。
在同年11月抵達火星後,「洞悉號」已在火星上忙活了一年多,但這還不夠,想要知道火星內核的信息,需要數個火星年的數據才能更準確地進行判斷,而火星的一年(687天,相當於1.88個地球年)大概相當於地球的2年。所以我們還要再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
寫在最後
40多億年前,地球和火星等類地行星都由相似的初始物質構成,為什麼後來卻大不相同?地球自形成以來就一直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其早期的分異和形成過程對於認識地球的構造和演化規律至關重要,但相關信息已經被長期的板塊構造活動和風化作用等破壞殆盡。而火星內部可能很好地保留了這些早期演化的信息。
通過比較地球與火星的內部結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40多億年前地球等類地行星的早期狀態和演化規律。期待未來的探測和研究能夠解答更多的謎團。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責任編輯:陶薩麗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