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揭密火星內部世界

2020-11-05 純淨資溪

在目前已知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統稱為「類地行星」。「類地」可以理解為類似地球的意思,因為它們和地球一樣,外殼是固體表面,主要由巖石類物質構成。這類行星的內部都有類似雞蛋一樣的分層結構,火星也一樣,從裡到外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層,即火星核(蛋黃)、火星幔(蛋清)和火星殼(蛋殼)。

火星(上)和地球(下)的內部結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分層結構?

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生動地解釋這個過程——「行星分異」。這聽起來似乎很難懂,但簡單說來就是:重的物質不斷下沉,輕的物質不斷上浮。當然,並不是所有天體都會「分異」,要個頭足夠大才行,體積太小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熔融狀態和分異過程。

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物質都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其中一些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這些放射性元素很不穩定,在自然狀態下會不斷地放出粒子或射線,最終衰變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行星在形成之初,其內部的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再加上行星在成長過程中的動能轉換成的熱能,都會讓行星內部不斷地被加熱。

火星的個頭雖然不是最大的,但也「達標」了,這樣使得它在形成過程中不再靜止不變,而是不斷地被加熱。體積越大的巖石類行星,所產生的熱量就越大,大到足以讓行星將自身「熔融」,從而造成行星內部物質的「分異」。

由於鐵等金屬類物質較重,它們會逐漸向中心「下沉」形成金屬內核,而矽酸鹽類物質較輕,會「上浮」形成原始的幔層。此後,還會繼續分異,含有更輕元素的矽酸鹽物質會浮到最上面形成殼層,最終形成「核、幔、殼」的分層結構。當然,實際的分層情況非常複雜,遠不止簡單的核幔殼三層結構。

相對於經歷了46億年漫長演化的地球而言,火星的個頭還是太小,內部的熱能沒能維持太長時間,在35億年前就早早地冷卻了,也因此可能很好地保留了早期演化的信息。通過了解火星的內部結構,可以追溯類地行星,甚至整個太陽系行星的形成和演化。

火星的內部結構究竟是怎樣的?

根據已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的探測結果和模型計算,一般認為火星殼和火星幔都是由含矽酸鹽的巖石類物質構成,火星殼的厚度約10~50千米,火星幔的厚度約1700~2100千米。火星核主要由鐵鎳金屬組成,可我們還不知道它是固態還是液態。目前的研究認為,火星核不太可能是液態。因為如果火星核現在仍是液態,那裡面的溫度必然很高,這樣才能保持熔融狀態,而液體就會導電,也會流動,但目前的證據都不支持這些「狀態」。

那麼,火星的內部結構,尤其是內核到底是怎樣的?

謎底即將揭曉,因為此時此刻,有一個小傢伙正在火星表面努力地工作著。即2018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洞悉號」探測器,專門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其攜帶的科學儀器「火星內部結構地震儀(SEIS)」,會傾聽火星的心跳,記錄下火星內部的每一次震動和小行星撞擊事件;「熱流和物理特性探測包(HP3)」將鑽孔到火星表面5米以下,測量火星內部的溫度;「自轉和內部結構實驗裝置(RISE)」將測量火星自轉產生的擺動等。

在同年11月抵達火星後,「洞悉號」已在火星上忙活了一年多,但這還不夠,想要知道火星內核的信息,需要數個火星年的數據才能更準確地進行判斷,而火星的一年(687天,相當於1.88個地球年)大概相當於地球的2年。所以我們還要再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

寫在最後

40多億年前,地球和火星等類地行星都由相似的初始物質構成,為什麼後來卻大不相同?地球自形成以來就一直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其早期的分異和形成過程對於認識地球的構造和演化規律至關重要,但相關信息已經被長期的板塊構造活動和風化作用等破壞殆盡。而火星內部可能很好地保留了這些早期演化的信息。

通過比較地球與火星的內部結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40多億年前地球等類地行星的早期狀態和演化規律。期待未來的探測和研究能夠解答更多的謎團。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責任編輯:陶薩麗慶

相關焦點

  • 每日科普|火星隕石的地球「流浪記」
    1976年3月8日15時,隕石雨降落吉林,當時也收集到了重達1770公斤的世界最大的石隕石。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官網雖然沒有火星的巖石樣本可供對比,但1976年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成功著陸火星,讓我們有了火星大氣成分的數據。因此,如果火星隕石在離開火星時捕獲了一些火星大氣,就可以同「海盜號」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
  • 揭密古代火星水的味道:水中硫酸鹽含量高
    原標題:揭密古代火星水的味道:水中硫酸鹽含量高   據俄羅斯「Informing」新聞網 8月10日消息,《隕石學與行星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英國開放大學和萊斯特大學科學家證實,火星蓋爾隕石坑曾長時間處於有積水。
  • 每日科普|薛丁格的什麼貓?
    在這個過程中,薛丁格的貓從攻擊哥本哈根詮釋的武器,變成了物理學家和其他所有人認識量子世界的最簡潔的切入點。其既死又活的狀態也不再是謬論,反而體現了量子世界的本質特性。從科普的角度說,薛丁格的貓通過展示自身的怪誕,向人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量子概念很難與宏觀直覺對應起來,如果用視覺常識來理解量子概念,可能產生諸多誤解困惑。為了將這隻名貓說清楚,筆者選取了與這隻貓相關的五個常見爭論點,(基於學術界主流認識)略加辨析。
  • 每日科普|我國使用什麼運載火箭探測火星?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是我國首次地外行星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那麼,什麼是應用性發射呢?
  • 火星地震將證明:火星地核只有六分之一,而地球則高達三分之一!
    當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的地震儀一直在耐心等待下一次大火星地震照亮其內部並確定其火星地殼、地幔、地核結構時,兩名科學家,東北大學的吉崎隆和馬裡蘭大學的比爾·麥克多諾為火星建立了一個新的成分模型,其研究發表在《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期刊上,他們使用來自火星巖石和軌道衛星測量結果來預測其核幔邊界的深度,該邊界位於地表以下約1800
  • 探秘火星|發現火星衛星的故事
    本期 「探秘火星」系列科普內容,咱們跟著北京天文館李冰老師一起了解火星衛星的發現故事。火星衛星的發現1877年9月5日發生火星大衝,當時在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工作的霍爾早早就計劃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嘗試發現火星衛星。
  • 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受到太陽光,和火星風的影響!
    與我們地球相比,火星似乎是一顆「死星」,但即使火星上,風也在吹,地面也在移動。在地球上,地球科學家研究主要由海洋活動引起的環境地震噪聲漣漪,以便在地下窺探地球內部的結構,那麼在沒有海洋的情況下,我們能在火星上做同樣的研究嗎?根據九州大學國際碳中性能源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這一目標。
  • 通過手繪,跟著天問一號一起走近火星
    |央視財經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插圖本次任務成功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
  • 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為何火星沙塵暴,卻能蔓延整個火星?
    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其密度幾乎是地球上的百分之一,而引力約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因此,火星沙塵暴可以也可能會蔓延到火星全球。對於未來的火星任務,了解或許這個星球的大氣環境並預測它的「情緒」很重要。
  • 「你好,火星」科普講座點燃少年科學夢
    記者 郭靜 通訊員 周京文  12月27日上午,「你好,火星」主題科普講座在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舉辦。據了解,「你好,火星」科普講座由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主辦,東莞市科普教育協會承辦,採用線上直播和線下互動相結合的模式進行。
  • 火星內部有什麼?
    我們知道「紅色星球」外表的樣子,但是,火星表面之下又是什麼樣的呢?來源:NASA JPL我們已經頗為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了,但對於火星,我們還只觸及到了表面。想要弄明白火星的形成機制,我們必須研究它的深層內部。
  • 航天歷史上的今天|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公號:中國航天科普(id:space-more)】2003年6月10日,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勇氣號」是美國宇航局兩部「雙胞胎」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中的第一部。該火星車於2004年1月3日著陸在火星表面。2009年5月,「勇氣號」在通過特洛伊沙地時,車輪陷入軟土無法動彈,之後的觀測一直被限制在原地,經過多次解救都以失敗告終。
  • 用科學點亮童心,我國首部火星題材科普教育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
    10月1日下午,我國首部火星題材科普教育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於甘肅金昌"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正式發布。動漫達人張嘉源以《火星媽媽的日常》中所展現童趣與科學結合的方式給予高度的肯定,《火星媽媽的日常》通過無盡的暢想,融合豐富的科學,會讓小讀者們通過漫畫中快樂學習太空知識科普,也更激發了他們對未來生存與及對世界太空宇宙探索的好奇心。而漫畫本身通過連載方式,讓故事充滿想像力,讀起來引人入勝,小讀者們在這奇幻的探險中能學到有用的知識,並受到科學的啟迪。
  • 全面拆解 羅技G5內部構造獨家大揭密
    在這個時候再推出一篇關於羅技G5的評測,主要是從拆解的角度讓大家了解這款滑鼠,看看其內部構造及使用的相關技術,也許看完此文後讀者朋友就會了解G5高達450左右的售價不光源於其超強的性能和炫目的外觀,更來自其內部精密而巧妙的構造設計。
  • 印度男孩和火星男孩對世界的預言
    最近,火星男孩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發表了驚人的預言,稱中國是神國選擇的國家,將來會有保護神出現在中國。此言論立即引起軒然大波。據英國《每日快報》報導,「火星男孩」波力斯卡今年20歲,他掌握知識的能力仍然是科學之謎。但是不管人們是否相信他的話,波爾斯卡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類的命運。
  • 每日新書|適合孩子的恐龍科普書
    著名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發揮巨大腦洞,用科幻故事將恐龍"復活"。讓你輕輕鬆鬆在故事中了解恐龍,學到更多。這本書適合誰讀?如果你想更了解恐龍,同樣也好奇和恐龍一起生活是什麼滋味,不妨打開這本書,進入它們的世界吧。
  • 「你好,火星」科普講座點燃東莞少年科學夢!
    火星上是否存在其他生命?中國「天問一號」的任務又是什麼?為了讓廣大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深入了解火星的奧秘及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歷程,滿足大家對火星及深空探測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科普講座邀請了廣東天文學會科普教育中心主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碩士梁浚旻為大家講授火星相關知識,帶領大家開啟了一場火星探索之旅。
  • 片單|你好,火星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2020年的夏天是人類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美國則計劃下周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火星探測器毅力號。火星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
  • 他已看到了火星和月球上大膽的未來
    博科園-科學科普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我們要去月球,並不是因為月球是遊戲的終點,布裡登斯坦告訴觀眾,我們要去月球博科園-科學科普:因為那裡有科學有待發現,有退休的風險,有需要開發的技術,還有需要理解的人類生理學。當這一切都完成後,我們的想法是(到月球旅行)是最好的方式,作為一個試驗場,開發所有需要開發的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到達火星。
  • 美國宇航局最新發布:火星周圍的電流圖,電流加速了大氣逃逸!
    在美國宇航局的MAVEN太空飛行器進入火星軌道五年後,獲得的數據才得以創建火星大氣中電流系統地圖。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實驗物理學家羅賓·拉姆斯塔德(Robin Ramstad)表示:這些洋流在大氣損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損失將火星從一個可以支持生命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不適宜居住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