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11月30日消息:樹木可以幫助提升空氣品質聽起來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都知道樹木可以吸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它們的葉子又可以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氣體二氧化氮、臭氧和人們汽車柴油燃燒、做飯以及燃燒木材時排放的有害微粒。
然而,最近科研人員的研究卻表明,城市街道中的樹木會將汙染物聚集在地表附近,使得空氣品質下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說法的證據以及獲取這些證據的方法這樣的探索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樹木對於城市環境的不同作用。
首先需要指明的是,在發達國家的城市中,空氣汙染的罪魁禍首並不是樹木,應當為不斷下降的環境質量買單的是汽車製造商,因為造成汙染的元兇正是他們生產的車輛。它們對於環境的影響取決於我們開車的方式以及車的種類。
除此之外,影響城市周邊空氣流動的因素還有很多。靜止的建築物、樹木以及受到高低壓作用而產生的對流都會對空氣品質產生影響。它們既可以加強空氣的流動形成微風,淨化城市的空氣,也可能導致汙染物的流動,或者將地表的汙染物帶到空氣中,對我們脆弱的心肺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城市地貌對於空氣品質的作用是十分微妙的。道路、建築物、綠地、行道樹、十字路口,甚至宣傳板等設施的確切位置,決定著他們能產生怎樣的作用。
實驗的關鍵點
樹木以很多微妙的方法影響我們身邊的環境,從影響空氣的流動,到聚積空氣中的汙染物,再到影響大氣層的化學成分,幾乎滲透各個層面。
空氣流動時會經過城市建築物,顆粒狀的汙染物會聚積在物體的表面。當然,它們可能沉積在任何物體的表面,可是因為樹木的表面寬大,上面又布滿了細小的孔隙,因此更容易聚積這些顆粒。我們判斷樹木是否有助於降低空氣汙染的一個方法,就是估測這些沉積下來的汙染物的量。這樣的實驗通常選在平坦的空地上進行,因為這樣更容易獲得數據。當然,這與城市的真實環境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實驗結果是否適用於多變的城市環境還有待商榷。
實驗的結果可以很容易證明汙染物會落在樹葉上,但是將這一實驗結果轉化為汙染物濃度(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有的汙染物數量)的變化卻很困難。而最關鍵的正是汙染物濃度的變化,因為我們呼吸的是空氣,不是舔葉子。
一些汙染物既由人類燃燒燃料,又由大氣中的化學反應所產生,比如二氧化氮;而另一些汙染物例如臭氧,則只是通過氮氧化合物與石油等類似化合物燃燒所排放的煙塵發生反應所產生。有毒的臭氧的產生就是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悶熱的夏天。盛夏時節為化學反應提供了所需的光照,而無風的天氣使得汙染物不會擴散到大氣中。
儘管如此,樹木也釋放了與氮氧化合物發生反應的化學物質,即使是在城市地帶,發生化學反應的條件依然充分。
公園與綠地擁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成為降低汙染物濃度的最佳地點。統計研究證明,汙染物的濃度與城市建築形態密切相關。一條馬路的汙染物濃度能否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地區建築物的高度。
正確看待樹木
當我們討論樹木與空氣品質的關係的研究時,切記沒有任何單獨的實驗可以解答所有難題。因為需要考慮大量的因素,因此不同的實驗用不同的方法,最終得到的結果不同也就不足為奇。
設計有足夠說服力的實驗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要麼在種植前後需要試驗員耗費幾個月監測和記錄,要麼在城市的環境中很難找到兩個在各項數據完全相同的地點進行短期模擬。在繁忙的都市進行這兩種方式的成本和難度都非常高。
所以,我們只能從各種零碎的數據中獲得整體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空氣都是分散在市區中,而分布情況取決於城市的各種設施,而不僅僅是樹木。汙染物是依靠著沉積作用來移動,因此我們還要檢查實驗是否考慮到了稀釋作用和大氣中的化學物質。最後在得出結論前,我們還需要考慮各獨立實驗是否使用了最佳的系統方法。
(翻譯:王慧男)
推薦閱讀:
山東東營:綠化帶樹木進入「越冬模式」
南京:玄武湖城牆與樹木已穿上藤本植物的「迷彩服」
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園數百平米樹木被砍
雲南:壩荷村3年共種植珍貴樹木8.6萬多株200餘畝
(來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