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動力 「質」者領航 ——廣西玉柴技術質量暨企業文化開放日活動見聞
大潮落下方顯英雄本色。即使在發動機市場以及製造業發展不景氣的狀況下,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玉柴)仍能持續提升內力,實現內涵式增長。
大浪淘盡唯能沙沉金出。在智能製造已成為當今全球製造業發展趨勢的今天,玉柴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搭上了國家推廣智能製造的第一趟列車。
為什麼?憑什麼?在沒到過玉柴之前,你心中也許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疑問,但是當你走進玉柴,走進他們的技術質量暨企業文化開放日活動,答案不言自明。
夯實質量之基
沒有澎湃的音樂,有的只是笨重的工具機和精密的檢測儀器,還有「零容忍零缺陷」的質量檢驗工序,在玉柴,無論是企業文化展板,還是每個人口中,看到的、聽到的最多的就是對產品質量的嚴要求、高標準。
就像10月懷胎一樣,一臺發動機也需要充分的設計、試驗,待性能全部達標後才能正式投入生產,而工程研究院承擔了生產前的全部過程。發動機噪聲測量室、重型發動機動態試驗臺、高寒高原試驗臺架……走進工程研究院,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個個「本領了得」的試驗室。
站在半消音的發動機噪音測量室裡,用來檢測噪聲源的「大塊頭」讓人眼前一亮,工作人員要憑藉這些設備識別噪聲源,然後把具體的噪聲源所在的具體位置一一找出來。而在高寒試驗室裡,即使外面炎炎夏日,試驗室也可以模擬出北方地區的嚴寒天氣。
「產品質量提升牽涉到400多個供應商,按圖號來算有43萬多種零部件,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問題,都會影響發動機的產品質量。」隨著玉柴質量部副部長朱巖栓的介紹,記者來到了零部件檢驗室。
在這裡,鑄件材料、零部件尺寸,甚至一個膠圈的成分都非常重要,輕則導致漏油漏氣,重則導致發動機整體報廢。所以監控零部件質量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是靠設備,二是靠人。
檢驗室的馮春師傅正在使用可攜式關節臂三坐標測量機檢測定位銷孔的中心距,只見他輕鬆地用已和電腦連接在一起的測量臂採集了數據,然後比對圖紙後,快速地完成了工作。「使用先進設備後,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準確可靠。」馮春說。
而這只是玉柴先進質量管理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縮影。玉柴擁有先進的研發、製造生產能力,擁有中國最大的發動機研發中心,亞洲最大的鑄造中心,智能化的進口大型機加工、裝配設備。其建立了18項計量標準、35項材料檢驗標準,開展長、熱、力、電檢定,獲測量管理體系AAA級認證,檢驗設備總資產3.29億元。
創新質量發展
「2025中國製造」是強國夢,也是品質夢。8月,在中國企業500強高峰論壇上,玉柴提出:計劃在2020年實現智能製造。玉柴,由此邁上品質提升的新徵程。
前路坎坷,唯有腳踏實地、主動作為才能謀求發展。精益製造便是其中一項。
15個質控點、8個質量門、井然有序的車間管理、隨處可見的班組管理看板以及兢兢業業的一線工人,在玉柴五發廠,記者真正感受到了精益生產管理制度下的現代裝備製造業。「我們對質量要求高或者需要特別控制的程序,設立一個門進行特別控制,當該工序的質量故障得到預期控制時,才可以關閉這個門。」朱巖栓指著一處質量門說。有了高精尖的設備,再加上這些先進的質控手段,保證了玉柴每臺發動機都是經過精心打造而成。
現在在玉柴,精益生產管理理念已經入腦入心。五發廠的精益展區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通過展示,你能感受到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流程、每一道工序都在持續改進中,而每一個員工也為這種改進不斷努力著。時至今日,隨著玉柴精益製造一期項目、二期項目的順利推進,玉柴所取得的持續進步為企業創造了良好效益,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準則。
在此徵程中,如何創新人才機制,充分發揮技術骨幹的先進作用也是玉柴人一直思考的問題。
玉柴質量部裡有一間屋子特別有名。說它有名,一是因為它有「大師工作室」這個響亮的名頭,二是這個工作室的員工都是熠熠發光的明星技師。一次次排除故障,一組組會診形成的經驗總結,多年來,在這些大師的言傳身教下,培育出了許許多多的柴油機裝試能手、故障分析判斷高手,為加速生產線的流轉起到了重要作用,體現了「高素質的幹部隊伍、高績效的管理團隊、創造性的勞動群體」的團隊建設理念。
臺臺檢驗、臺臺裝試,正是基於精湛的技藝和對質量孜孜不倦地追求,玉柴60多年來生產了數百萬臺發動機,為世界各地提供了卓越動力。而面對未來、面對改革,玉柴人也正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和敢闖敢拼的作風,奏響著國企改革最強音。(本報記者 孫圓)
來源: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