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熬過冬天,但網際網路健身的生意依然不好做

2021-01-15 澎湃新聞

文/鍾微

編輯/葉麗麗

昨日,Keep宣布完成了3.6億美元的F輪融資。 

作為網際網路健身賽道的獨角獸,Keep的此輪融資聚集了諸多明星資本: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高都資本跟投,GGV紀源資本、騰訊、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時代資本以及BAI資本等老股東繼續追加投資。 

這筆融資如一聲驚雷,震動了行業。要知道,網際網路健身賽道的資本熱潮還要追溯到2015年。當時近40家企業獲得融資,Keep、全城熱煉、健美樂等玩家甚至在這一年獲得了兩輪及以上的融資。 

在很長一段時間,Keep都站在聚光燈下飽受關注。

2017年3月,蘋果CEO蒂姆·庫克曾訪問中國創業者,還曾來到Keep,當時其創始人王寧曾將一塊印有數字「80000001」的瑜伽墊送給庫克,因為庫克是Keep的第80000001個用戶。 

圖源Keep官網

但近兩年,以Keep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健身玩家們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Keep也曾經歷過融資放緩,在2018年到2020年,其曾在近兩年時間內沒有發布任何融資消息。 

業內玩家們也存在諸多焦慮:拿不到融資、流量增長放緩、用戶流失、業務擴張卻帶不來盈利…… 

獲得巨額融資的Keep,暫時有了喘息的空間,也再一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它也要用自己的成績證明自己,融了這麼多錢,它最終能夠探索出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嗎? 

這同樣也是網際網路健身所有玩家面臨的集體問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只能走向滅亡。 

熱鬧下的難題:用戶流失、模式桎梏 

二十年前,中國健身市場的明星玩家大多集中在線下,張藝謀、劉威、張豐毅等明星都曾為健身機構背書。

時代改變了,聚光燈打在網際網路健身領域,Online型玩家Keep,以線下業務為主的超級猩猩、樂刻,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與線下機構相比,如Keep一般的網際網路健身APP,並不算專業,其面向的也是沒有健身習慣的「小白用戶」。 

Keep創始人王寧曾提到:「Keep創立時,健身意識才剛剛起來,我們就開始專注於更大眾化的初學者,而不是專業的健身愛好者。」 

健身運動是反人性的,用戶的計劃表也容易被意外打亂,這讓他們往往很難堅持健身。 

網際網路健身APP卻可以讓用戶在任何時間、地點運動起來,甚至還有伴侶的陪伴。同時,APP上的大部分課程是免費的,使用戶不被高價私教拒之門外。 

這一切幫助了網際網路健身平臺抓住用戶、強勢崛起。 

網際網路健身APP跑得很快,尤其以Keep的表現最為明顯,其每每發表用戶增長數據,都能讓業界驚嘆。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雖然對於用戶來說,Keep依然是最好用的健身「工具」,但背後的瓶頸也難以掩飾。 

Keep軟體頁面,圖源Keep官網

「網際網路+健身」改變了傳統健身行業,但也成為了玩家的桎梏。 

早期,網際網路健身的盈利模式,相比傳統健身,其實沒有本質的變化。如果說傳統健身房是以「會員卡+私教課程」為主要營收方式,那麼網際網路健身APP則是一邊收著會員費,一邊賣著收費課程。

不同的是,網際網路健身APP以單次付費和月卡模式等,降低了用戶門檻,但也因此承受著復購壓力。 

慢慢地,很多人發現,健身依然是一種重線下體驗的服務,並不能輕易被網際網路改變,這讓線上健身平臺變得有些尷尬。 

行業的痛點還體現在,健身依然是一門小眾生意,這讓玩家面臨用戶存留和粘性問題。 

2019年程式設計師節,Keep被曝出展開了一輪涉及技術開發員工的裁員。名為Anyways的Keep前員工於12月16日發表了文章《Keep的困頓與終局》,在文中敘述了此事。 

不過裁員一事只是引子,Anyways表示,Keep成立以來,雖然已經擁有2億用戶,但也開始面臨危機。 

這種危機表現在Keep的產品變得留不住用戶。這一觀點也有數據佐證,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Keep的活躍用戶數據在上升,但是用戶使用時長呈下跌趨勢。2017年,其用戶使用時長曾達到頂峰,但此後的兩年,都沒能重回這一數值,反而用戶使用時長還曾在2019年跌回2016年的水準。 

作為頭部線上健身平臺,Keep的產品設計曾被認為可圈可點,也一直是各個玩家模仿的對象。 

在驅動用戶積極性上,Keep設置「打卡」功能。用戶每次訓練課程結束,「打卡」之後,程序會顯示有多少人完成了這個訓練,用戶也可以打開來看其他人鍛鍊後的動態。而動態這一功能,用戶必須完成Keep上的健身任務才能發布體驗。 

為了緩解用戶流失率,增加活躍度,Keep控制課程更新,讓用戶就像是遊戲通關一樣,每過一個星期就有新的課程可以體驗。 

這一切卻沒那麼奏效了。 

Anyways也曾提到,2019年,Keep為了DAU增長,成立用戶增長團隊、基礎產品運營團隊、成立社區部提升用戶活躍度。同時Keep也進行了大手筆買量、投放。作者稱Keep這些策略均收效甚微。 

疫情的發生,曾給線上健身玩家帶來一次重生的機遇。

疫情期間,Keep、超級猩猩、樂刻等健身品牌都開設了線上健身直播課。麥肯錫在《中國消費者報告2021》中指出,疫情之後線上健身用戶增長為23%。其中有6%的用戶在疫情後更多使用線上健身,3%的用戶剛剛開始使用,而有意繼續線上健身的用戶為60%。 

不過,線上健身玩家們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爭奪其用戶、流量的線上平臺,如短視頻、直播等。

線上健身APP雖然有自己的健身課程,但沒有自己的直播渠道,往往需要藉助抖音、快手、騰訊會議等第三方直播平臺。 

而線上直播、短視頻等平臺上早已出現了許多健身內容,B站、抖音等平臺上有大量健身KOL。 

如何在疫情之後持續地留住用戶、保持增長,同時避免被其他平臺分流,也是線上健身玩家面臨的難題。 

做大蛋糕,卻入不敷出 

增長乏力之下,網際網路健身平臺還面臨工具類玩家逃不過的歷史難題:如何做大規模,擴大營收途徑,而不僅僅停留在工具。 

2018年初,王寧和Keep曾走到十字路口。那時Keep手裡拽著大量流量和用戶,卻沒能以此變現。 

王寧曾對媒體表示,放在他眼前的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做更簡潔的線上流量變,另一種則是覆蓋更多的場景,建立更加完整的閉環——即在線上APP之外,拓展實體店等線下渠道。

這幾乎覆蓋了線上健身玩家的重要變現途徑。 

前者,一般指開設線上商城、廣告植入、內容付費等,但在線上流量獲取成本高、用戶活躍度難以維持等痛點下,這些業態發展頗具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線上商城已經成為玩家們的重點業務。玩家們往往結合健身熱點布局產品,比如Keep、咕咚、薄荷健康等主打減肥或健身功能的APP,曾推出代餐產品。 

不過,線上商城如果SKU太多,對初創企業的供應鏈和資金都是壓力。同時玩家銷售的品類,大多不是快消品,重複購買率低,這將導致訂單規模一直無法突破。 

在十字路口上,Keep開始多番嘗試。不僅銷售健身用品、輕食,開通線上商場,也做起了線下健身空間Keepland。 

線上商場曾為Keep帶來了大量營收。根據Keep副總裁劉冬透露的數據,消費品曾為Keep貢獻超過一半的收入,一年接近10億的規模。其中智能硬體佔35%,訓練裝備佔40%,食品佔25%;收入貢獻第二的是會員;其次是廣告。

2019年,劉冬曾對媒體表示,Keep已有400多個SPU(標準化產品單元);SKU(最小庫存單位)已經近萬。

圖源Keep官網

走線下場景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線下場景可以補充線上平臺的用戶體驗缺憾,也能形成更大的品牌效應,但重投入、重資產、重運營之下,玩家將承受不小壓力。 

以Keep來看,重投入的Keepland在收入上貢獻最小。王寧曾設想Keepland會變成城市的基礎設施,「就像郵局、便利店、銀行一樣每天服務用戶。」最終結果卻是,Keepland的擴張不力。 

從2018年3月在北京華貿開出首家店後,目前也僅有十幾家門店。2020年年初,Keepland曾宣布關閉上海三家門店,釋放出線下業務收縮的信號。

在線上健身玩家中,以Keep為代表,一般都未能走通線下場景。 

巧合的是,Keep被曝出裁員優化的時間節點,恰好是各個業務都擴張到一定程度之時。擴張帶來的資金壓力,可能曾給Keep帶來困境。 

Keep所面臨的問題很典型,也是業內玩家們都要面臨的問題。如今,網際網路健身玩家還在繼續探索,融資寒冬中,能否實現自我造血,變成了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 

離盈利還有多遠?

網際網路健身頭部玩家們雖然進行了許多商業化探索,但沒有解決盈利難題。同時,網際網路健身賽道經歷了資本熱潮後,近年來市場趨冷,行業融資頻率降低。 

線上健身發展多年,已經走到了應該拿出盈利實力的節點。 

在美國,被稱為「健身圈網飛」的Peloton,掙扎多年後,終於在2020年Q4首次實現了盈利,淨收入約9000萬美元,毛利率47.6%。 

該公司也在告股東書中表示,2020財年第四季度的營收增幅達到172%,各項業務收入綜合超過6億美元。整個財年收入較去年翻番,達到18億美元。 

疫情讓Peloton擺脫了多年的虧損,而Keep副總裁劉東也同樣在2020年宣稱,Keep在2020年初,整體已經盈利。 

但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國內線上健身玩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實現持續性盈利。經濟學家宋清輝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長久來看,Keep仍需要解決線上APP轉投線下的盈利難題。」

圖源Keep官網

線上健身行業的競爭發展將持續下去,不過近年來資本的態度有了變化。 

這曾是一個引得資本側目的行業。在線上健身玩家一路狂奔的背後,資本的助推功不可沒。這一領域,各大明星VC都已扎堆,軟銀中國、經緯中國、騰訊等資本甚至出手在3次及以上。 

不過,2015年的融資熱潮後,線上健身行業的資本態度有所降溫。直到2020年才逐漸恢復。 

這從明星公司的融資軌跡可以看出。Keep上線一周後便獲得天使輪融資,上線25天又完成A輪融資。上線至今近6年時間裡,Keep已累計進行8輪融資,獲得超過6億美元。 

2018年7月,Keep獲得高盛領投,騰訊、紀源資本、晨興資本、BAI等跟投的1.27億美元D輪融資,創下了當時國內網際網路健身領域的最高融資。 

但此後Keep曾在近兩年時間內,沒有公布過融資消息,直到2020年進行8000萬美元的E輪融資。

明星玩家也並非一路順暢,何況線上健身行業中其它聲勢不如Keep的玩家。 

這導致線上健身玩家在過去一段時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可以說,資本的猶豫,也影響了玩家的發展。Keep在2018年的快速擴張後,發展速度有了明顯的放緩。 

之後,Keep也開始重新審視業務、梳理戰略。2019年底,Keep進行收縮,關掉部分業務。 

Keep方面曾對裁員消息回應稱,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效率就是生命」,優化人才結構提升組織效率是公司長期發展的管理必要項。 

「Keep目前在快速成長階段,沒驗證通過的業務及時關掉,績效差的進行優化,是合理的組織調整和優化現象。」Keep方面提到。 

當一個平臺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必定需要探索更多潛在的盈利空間,實驗不同的業務模型。 

Keep是幸運的,近兩年接連獲得了融資,這也預示著它有更大的空間探索出可行的商業模式,做出一些成績。 

作為行業內的明星企業,Keep的發展方向、走過的坑,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業的發展歷程。 

線上健身並不是一個偽需求,這個萬億規模的市場,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等待著玩家們去發掘。

問題在於,線上健身的用戶消費習慣尚未被完全培養起來,這需要產品的升級,以及更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總有人能把故事講下去,甚至改變潮水的方向。

相關焦點

  • 阿里也想搶奪運動健身市場紅利,推健康管理應用親問,對標keep
    創業者對於BAT等網際網路巨頭的態度分兩種,一種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大做強,最終被BAT高價收購,另一種是害怕自己的產品或模式被BAT們學去了,BAT反過來打擊創業者。但BAT等網際網路巨頭有時候也是創業者的身份,巨頭們旗下的新項目、新產品,也要走創業者走過的路,巨頭並不能讓旗下所有的產品都同時具備強大的勢能,這些新項目、新產品,也得靠自己奮鬥。
  • FitTime(黃)VS Keep VS FitTime(藍) 運動健身競品分析報告
    另外在外貌方面,要得到脫胎換骨的變換,臉蛋靠整,身材靠練,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健身的一個重要原因。目標市場特徵視頻教學類的有提供長視頻教學,也有短視頻的,長視頻需要時間和流量去下載,且不好觀看,目前市場短視頻更加流行。
  • F輪融資3.6億美元,Keep能撐起20億美元的估值嗎?
    成為keep的會員能夠觀看專業教練指導的精講視頻和精華課程,同時還能得到私人定製的智能訓練計劃。以首月最低9元的會員費來計算,這部分業務也為keep帶來了超億元收入。但即便如此,keep的會員滲透率依然很低,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不僅體現在滲透率上,還體現在中國的健身市場與國外的差距上。
  • 再獲3.6億美元融資,估值半年翻倍,網際網路健身巨頭Keep能否擺脫流量...
    作為健身賽道的獨角獸,Keep收穫3億多用戶和1000萬會員的同時,也飽受盈利變現之困。縱觀近幾年Keep的商業化探索,從內容社區,到實物電商,再到開設線下健身空間,以及推出健身直播課和智能硬體,幾乎每年Keep都會探索有效的流量轉化途徑,但效果卻並不理想。2020年疫情影響下,家庭健身熱潮興起,Keep用戶與營收大幅度增長。
  • 從工具到平臺,Keep要做所有人的Keep
    Keep這樣的網際網路產品憑藉前疫情時期已布局成熟的業務,得以在疫情期間快速滲透家庭健身群體,有效進行拉新轉化。根據《2019-2020中國健身房市場發展白皮書》,健身運動類App在疫情期間月活躍用戶持續保持高位,較2019年同期呈兩位數增長;主打線上內容教學、社群建設的Keep在疫情期間月活躍用戶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過20%。
  • 《小飛象》票房平平 迪士尼童改電影生意不好做
    原標題:迪士尼童改電影生意不好做   上映3天之後,迪士尼的《小飛象》票房表現依然平平。3月31日貓眼電影票房數據顯示:《小飛象》總票房6402.8萬元,預計票房1.46億元。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小飛象》投資高達1.7億美元,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恐怕回本壓力不小。
  • 沙壁虎健身丨冬天健身該如何安全地燃燒卡路裡?
    最近一周天氣很冷,好多人覺得待在家裡多舒服,為什麼要去健身呢?那可能是你還沒意識到——冬天健身,好處多多。經常在冬天健身的人,患肺病、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機率也大大減少,通常不會感冒。 燃燒更多卡路裡 天氣寒冷,身體必須燃燒更多的卡路裡來維持體內的恆溫。這是身體的保溫機制,所以冬天運動所消耗的熱量,要比夏天多。當冷空氣接觸到身體時,運動燃燒的卡路裡會有些微增加,身體消耗的熱量也會提高3%~9%。
  • Keep與國際健身內容品牌Zumba達成戰略合作
    北京商報訊(記者 藍朝暉)5月30日,運動科技品牌Keep宣布,正式攜手國際知名健身內容品牌Zumba展開戰略合作,引入Zumba的正版課程,這標誌著Keep在內容版權引進上的深入探索,以及在豐富課程品類和健身內容IP化布局上的深化。
  • 依託KEEP大數據,專業性上吊打友商手環?keep手環開箱體驗
    Keep此番推出的這款手環,走的是高性價比運動手環之路,和當初高冷的咕咚手環相比,定位更加明確,另外咕咚APP相對專門應對健身塑形的KEEP APP,多少在專業度上顯的有些力不從心。依託強大的APP,keep這款手環可以配合實現心率HIIT教程、心率跑課程甚至專屬的智能訓練計劃,聽起來還是不錯的。
  • 網際網路流量,讓天下充滿難做的生意
    作者丨鄭光濤Grant 來源丨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 阿里巴巴創立之初,馬雲提出了震撼人心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從朋友圈的烘培、健身組,看網際網路下的2C化
    今天,你是在家烤戚風蛋糕,還是跟著健身教練做了一套減脂運動?事實上,無論是自己動手烘焙,還是抓緊時間為身體加上健康buff,都成為疫情宅家期間的潮流事兒!而基於分享或是「炫耀」的心理,朋友圈也被烘焙組和健身組的打卡刷屏了!
  • 家庭健身市場亢奮期後,Keep選了一條什麼路?
    文|施然當中國主流投資人對網際網路健身賽道越來越謹慎時,擁有3億用戶的在線健身公司Keep又完成了新一輪融資。2021年1月11日,Keep宣布已於去年12月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這是Keep的第F輪(第8次)融資。本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高都資本等多家老股東追加投資。Keep的上一輪融資發生在2020年5月,距此不到7個月。
  • 健身飲食做不好,補劑效果等於零,怎樣的飲食才算差勁?
    我們都知道健身補劑的作用,就是彌補我們正常飲食的不足之處,讓我們的健身補充方面做到更好。所以很多玩家會在健身的同時,吃很多品種的健身補劑,認為這樣就算飲食做的不好,健身補劑會彌補這些缺陷。那是不是吃了健身補劑,就可以高枕無憂呢?哎,我們還聽到了另外一種說法,說正常飲食做不好,補劑效果等於零,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我已經看到這句話好多次了。
  • 2021做什麼生意投資小利潤高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了,過完年許多朋友估計不想上班,想做些生意,都想找一些投資小利潤高的。現在這個年頭生意真的不好做,所以對於想做生意的朋友還是要謹慎一些為好。1,昨天下午帶孩子去公園玩。雖然現在是冬天零下十幾度,但是感覺也沒有那麼的太陽挺好的。
  • 再獲3.6億美元融資,線上健身巨頭Keep能否擺脫流量焦慮?
    作為健身賽道的獨角獸,Keep收穫3億多用戶和1000萬會員的同時,也飽受盈利變現之困。縱觀近幾年Keep的商業化探索,從內容社區,到實物電商,再到開設線下健身空間,以及推出健身直播課和智能硬體,幾乎每年Keep都會探索有效的流量轉化途徑,但效果卻並不理想。2020年疫情影響下,家庭健身熱潮興起,Keep用戶與營收大幅度增長。受益於此,Keep於去年3月已實現整體盈利。
  • 眼鏡店的生意看起來並不好,開眼鏡店真的不會虧本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街邊的那些眼鏡店,這些眼鏡店裡往往什麼客人,從外面望進去,往往只能看見幾個店員,似乎生意並不好。但是,很多眼鏡店卻一開就是好幾年,沒啥生意上門卻能持續經營下去,讓人不免產生疑問,開眼鏡店真的不會虧本嗎?
  • 冬天用風扇驅客?湖北一滷店因隔壁生意好出損招,老闆:效果挺好
    一般看著附近的一家店火了,旁邊的商鋪也會感到高興,畢竟客流量變高,就意味著自己的生意也許會變得更好。但有些店的老闆卻並不懂得變通,反而會嫉妒邊上的店生意太好。這不在湖北一條街上,一家板慄店的生意非常好,經常會有很多人排隊。結果旁邊滷肉店的老闆看不過眼去了,居然想出了一個損招,想要降低一下隔壁的客流量。明明已經是冬天了,再加上下雨,湖北還是比較冷的,結果這家滷肉店的老闆,居然打開風扇用來驅走客人。
  • Keep引入Zumba國際課程,健身內容是否迎來版權新時代?|GymSquare
    與Zumba的合作,推動Keep在運動健身內容領域中進一步擴張。專業的運動內容是護城河抖音、快手,以及B站、小紅書等PUGC社區的崛起,都有很大比例健身內容的影子。比如抖音健身博主的流量紅利,健身房入駐快手趨勢正更為明顯,小紅書的健身內容,已經成為社區的頭部健身類目之一,而B站健身UP主的崛起,正讓B站健身打卡成為一種趨勢。
  • 街頭閒逛,看江陰幾條商業街生意真相,實體生意不好做
    附近的水果店人流還是可以的,隨手買點水果的人不少的,商鋪老闆透露青果路上的店面租金還是比較昂貴的,十幾萬一年,而且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開出來短期內都是虧的,這邊的店的生存周期基本都不長,看起來熱鬧非凡,其實能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
  • 遍地都是健身房,生意真的這麼好做嗎?| DT數說
    將手裡的蛋白粉衝劑一口飲盡,DT君轉身快步往公司行去,心中已經有了新的選題——這麼多的健身生意,本質上到底有什麼不同?TA們真的能把人從傳統健身房手中搶走嗎?在健身房和工作室的拉鋸之下,我們似乎可以遠眺這個行業的終局——參考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國內健身文化也將會愈發濃厚,市場滲透不斷加深。未來的工作室將會往市場的兩極靠攏,或者依靠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小白用戶」,或者用賽級的專業素養助力「硬核玩家」;而健身俱樂部則會為擁有獨立訓練能力的中級訓練者提供一片天地。一切本該如此,假如沒有網際網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