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子刊: 大規模剝離毫米級高質量石墨烯!
因此,如果一種技術可以克服石墨烯質量和產量的競爭問題,那麼它將是製備石墨烯的最具商業價值的合成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藉助金屬薄膜剝落二維材料可能是獲得質量和產量可控的二維材料的關鍵。 韓國亞洲大學Jae-Hyun Lee,韓國國立木浦大學Seok-Kyun Son,韓國Samsung Display公司的Sung Ho Cho等人提出了一種針對石墨烯的分層工業剝離技術(LEE),該技術不僅能夠獲得高達毫米級別的大尺寸石墨烯,而且還可以進行選擇性的厚度控制。
-
Science子刊:石墨烯再顯神通!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因此,尋找和探索具有更好的滲透性,選擇性,化學穩定性,並能同時抗汙的新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新型三種類型膜在解決水滲透性和選擇性的問題上已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們是超薄的納米孔膜,如多孔石墨烯、人工水膜通道,如碳納米管(CNTs)和層堆疊帶有二維水通道的膜,包括氧化石墨烯(GO)和二硫化鉬。
-
清華-中科院-北科大《Science》子刊:轉角石墨烯取得重要進展!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2018年,曹原等人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從而引發奇特的超導效應,當時《Nature》雜誌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
-
周報:鋼鐵材料再次突破,Science發表創紀錄的超強鋼!
鋼鐵領域也再次「鐵樹開花」發《Science》,港大黃明欣等開發出創強韌性組合世界紀錄的超級鋼。胡良兵等人則巧妙地克服了雙金屬合金不混溶性;Manthiram教授最新成果助力商業化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最新Nature Materials論文中提出了超乎想像的新發現,為高強合金設計提供全新思路;武漢大學巧妙地在實驗室獲得17.32%超高器件效率!
-
登上《Science》子刊
由於海水含鹽量較高,分布在高寒地區的冰雪水以及埋藏較深的地下水目前我們還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因此,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可供人類生產、生活直接利用的地表淡水和埋藏較淺的地下淡水資源,這部分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32%。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金屬級導熱而又柔軟的石墨烯熱界面材料
隨著高功率,高頻設備在電子設備中的密集集成的技術發展,伴隨的界面傳熱問題導致對具有高通透熱導率和良好可壓縮性的高級熱界面材料(TIM)的迫切需求。大多數金屬具有令人滿意的導熱率,但壓縮模量相對較高,軟矽樹脂通常是絕熱材料。當前,開發用於TIM應用的導熱率高達金屬水平的軟材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Science子刊重磅:首次定量描述材料高應變率下失效過程
本文將銅箔通過皮秒雷射燒蝕快速應變(0.5×10^9 /s),並利用飛秒X射線自由電子(XFEL)脈衝進行了原位探測,首次定量描述了材料在高應變率條件下的失效過程。結果表明,最終破壞是通過空洞成核、長大和合併發生的,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吻合較好。理解高速碰撞,以及隨後的高應變率材料變形和潛在的災難性破壞,對於包括天體物理學、材料科學和航空航天工程在內的一系列科學和工程學科至關重要。
-
《Science》子刊重磅:首次定量描述材料高應變率下的失效過程!
本文將銅箔通過皮秒雷射燒蝕快速應變(0.5×10^9 /s),並利用飛秒X射線自由電子(XFEL)脈衝進行了原位探測,首次定量描述了材料在高應變率條件下的失效過程。結果表明,最終破壞是通過空洞成核、長大和合併發生的,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吻合較好。
-
Nature子刊:多模式人機界面的石墨烯印刷無線柔性電子機器納米膜
背景介紹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光學、電學、力學特性,在材料學、微納加工、能源、生物醫學和藥物傳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一種未來革命性的材料。該文報告了一種新型的功能材料加法納米製造技術,該技術可實現無線,多層,無縫互連和靈活的混合電子系統。全印製電子產品結合了機器學習功能,可提供多種類型的通用人機界面。一項關鍵的技術進步是使用具有增強的生物相容性,抗氧化性和可焊性的功能化導電石墨烯,從而實現無線柔性電路。高縱橫比的石墨烯可無膠,高保真地記錄肌肉活動。
-
Science Advances: 層工程剝離技術製備高質量的大面積石墨烯
質量和產率之間的矛盾一直是二維材料(2DMs)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問題。有鑑於此,韓國亞洲大學Jae-Hyun Lee、木浦國立大學Seok-Kyun Son和三星Sung Ho Cho等人,介紹了一種層工程剝離技術(LEE),該技術不僅可以保證獲得大面積的石墨烯,而且由於所用金屬和石墨烯之間的界面結合能不同,還可以選擇性控制石墨烯層的數目。
-
西工大博士生在Science與Nature兩大雜誌子刊上發表重要文章
隨後,同樣是在無帶隙的石墨烯二維材料上,通過石墨烯的功能化實現二極體的構築。該二極體的設計受到了傳統半導體pn結的啟發,將兩層帶有相反電荷的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薄膜面對面接觸,可遷移的對離子在熵驅動下由於濃度梯度相互擴散,從而在界面處建立內建電場,調控電子的不對稱輸運。同時,該石墨烯二極體採用了高導電率的單壁碳納米管作為電極,實現了全碳材料pn二極體的構築。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出可用於醫學檢驗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晶片。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
...基於垂直排列石墨烯結構的具有高導熱係數低壓縮模量的熱界面材料
高效的熱管理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發熱源和散熱器之間填充一層熱界面材料。性能優異的熱界面材料需要同時具有高的導熱係數和良好的可壓縮性,但是這兩個特徵很難同時滿足。比如大多數金屬具有高的導熱係數(70Wm-1K-1–400Wm-1K-1),但是其壓縮模量也很高(70GPa–120GPa),難以填充發熱晶片和熱沉之間的縫隙;而矽膠雖然具有很低的壓縮模量(0.3MPa–2MPa),但是其導熱係數只有0.1W m-1K-1–0.3W m-1K-1,難以滿足熱界面材料對縱向熱傳導的需求。在矽膠中加入高導熱的填料雖然可以提高導熱係數,但同時也提高了壓縮模量。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WILEY旗下最新開放獲取(OA)旗艦刊Small Science近日發表了來自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Jing-Liang Li教授和清華大學曲良體教授的最新評述論文。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在不摻雜元素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石墨烯材料的電學性質來增強其本徵反應活性。近年來,關於通過增加石墨烯基材料的邊緣和缺陷(而不是摻雜)來控制其固有反應活性的研究越來越多。最近研究表明,適當的缺陷工程可以使石墨烯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接近甚至優於摻雜的催化劑。缺陷工程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生產摻雜和無金屬碳基催化劑的方法。
-
一天之內,北大2篇Science,廈大Science,諾獎遺珠果然寶刀未老
他們以組裝於脫氧核糖核酸(DNA)模板的平行碳納米管陣列作為模型體系,研究界面生物分子組成對器件性能的影響,開發了一種基於固定-洗脫策略的界面工程方法,在不改變碳管排列的基礎上,有效去除界面處的金屬離子及生物分子等雜質,將基於CNT陣列的效應電晶體關鍵傳輸性能指標提高了10倍以上。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北京科大李曉剛教授團隊在高強韌耐蝕金屬材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李曉剛教授的材料服役性能大數據團隊,創新耐蝕合金設計理念,發現一種加工性能優異、高強韌、抗腐蝕和抗氫脆斷的單相CoNiV合金。該合金室溫下抗拉強度超過1Gpa,延伸率超過80%,抗稀酸腐蝕能力類似奧氏體不鏽鋼,抗氫脆斷性能遠高於現有的絕大部分金屬材料及合金,在核電、海洋、氫能、石油化工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吳長鋒 楊凡/科技日報 2020-05-06 07:51
-
石墨烯納米帶再登《Science》!劍指石墨烯電路
近年來,原子級精確控制的石墨烯納米帶(GNR)因其具有特殊的電子結構、磁性邊緣狀態和載流子傳輸特性而備受關注。無論是探究合成方法還是物理特性,相關研究成果屢屢發表在《Science》、《Nature》上,成為當前炙手可熱的納米材料。2020年6月25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A.-P. Li教授和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