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 大規模剝離毫米級高質量石墨烯!

2020-11-22 騰訊網

自從2004年單層石墨烯被成功地從天然石墨中剝離出來,石墨烯就以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吸引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石墨烯的質量和產量之間的競爭一直是它實現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問題。例如,機械剝離法能保證石墨烯的高質量,但很難用於工業生產。還原氧化石墨烯法是當前工業化生產石墨烯的主要選擇,但化學/熱還原過程難免使石墨烯產生缺陷。因此,如果一種技術可以克服石墨烯質量和產量的競爭問題,那麼它將是製備石墨烯的最具商業價值的合成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藉助金屬薄膜剝落二維材料可能是獲得質量和產量可控的二維材料的關鍵。

韓國亞洲大學Jae-Hyun Lee,韓國國立木浦大學Seok-Kyun Son,韓國Samsung Display公司的Sung Ho Cho等人提出了一種針對石墨烯的分層工業剝離技術(LEE),該技術不僅能夠獲得高達毫米級別的大尺寸石墨烯,而且還可以進行選擇性的厚度控制。在石墨上蒸發的金屬薄膜會引起張應力,使得金屬薄膜的剝落誘導石墨烯的剝落,其中石墨烯剝落層的數量可通過使用不同的金屬膜來調節。作者對所得石墨烯進行了詳細的光譜學和電子傳輸測量分析,證明了所提出的剝落技術同時保障了石墨烯的質量和產量。該分層工業剝離可以為電子和光電子領域中石墨烯和其他二維材料的大規模製造工藝的開發鋪平道路。該研究以題為「Layer-engineered large-area exfoliation of graphene」的論文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大規模剝離毫米級尺寸石墨烯】

如圖1A所示,為了剝離具有特定層數的大面積石墨烯,作者將金屬膜直接熱蒸發並沉積到預先裂解的塊狀石墨薄片上。該金屬膜能作為剝離石墨烯的應力源,其中張應力來自於石墨膜和金屬膜之間的晶格常數差。外部彎曲力矩會在拉伸應力的作用下在石墨薄片的邊界產生裂紋,然後由於殘餘張力而導致石墨的大面積剝落。剝落深度取決於石墨/金屬的結合能(γmetal-Gr)和石墨本身的層間結合能(γGr-Gr)之差,差異越大,剝落深度越深。作者在Au膜上剝落下的單層石墨烯能展現出一毫米的橫向尺寸,並且沒有物理缺陷(圖1B和C)。據悉這是目前最大尺寸的機械剝落的單層石墨烯

圖1毫米級的單層石墨烯

【可控的剝離層數】

為了驗證通過調整剝離深度能獲得不同層數的石墨烯,作者在石墨薄片上沉積了各種金屬膜作為不同的應力源。作者選擇了Pd、Ni和Co,其中γPd-Gr= 84 meV /原子,γNi-Gr= 125 meV /原子,而γCo Gr = 160 meV /原子。當使用Pd膜剝離天然石墨時,能得到雙層石墨烯(圖2A)。用Ni和Co膜剝落也會產生均勻的多層石墨烯,其橫向尺寸為幾百微米(圖2B和C)。作者通過原子力顯微鏡分析證實,Pd、Ni和Co膜的剝落可分別得到雙層、少層(7 nm)和多層石墨烯(13 nm)(圖2G)。由此可見,剝落的石墨烯層數隨著應力源剝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此可實現不同層數石墨烯的可控剝離

圖2通過調整界面韌性來控制剝落深度

【石墨烯的質量檢測】

圖3A顯示了LEE單層石墨烯的拉曼光譜,其中G和2D峰清晰可見,且不存在與無序度相關的D峰,結果表明Au-LEE獲得的單層石墨烯具有較高的質量。AFM測量表明,石墨烯表面上沒有明顯的物理缺陷(圖3D),其均方根粗糙度與矽基底上的正常剝落石墨烯的均方根粗糙度相同(相差約0.8 )。XPS光譜結果顯示,在整個LEE過程中,石墨烯表面不會受有機殘留物的侵蝕。為了進一步檢驗石墨烯的質量,作者在單層石墨烯器件上進行了電子傳輸測量。圖4A表明該石墨烯中僅存在可忽略不計的帶電雜質和應變。單層石墨烯器件的電子遷移率比矽片上剝落的石墨烯的遷移率還要高,接近先前報導的優質石墨烯器件的遷移率(圖4C)。因此,光譜分析和電子傳輸結果表明,通過LEE技術得到的毫米級石墨烯同時具有高質量

圖3 LEE獲得的單層石墨烯的表徵

圖4 LEE-石墨烯的電子傳輸特性

總結:作者提出的LEE方法可從天然石墨中獲得超大尺寸和高質量的石墨烯。該方法只要簡單地控制不同剝落深度的金屬沉積,就可以大規模獲得毫米級別尺寸的石墨烯。此外,作者還將LEE方法推廣到其他二維材料,證實了剝離的hBN的層數也受應力膜的控制。該研究表明,分層工業剝離技術有望為基於二維材料的未來應用及其大規模製備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4/eabc6601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 層工程剝離技術製備高質量的大面積石墨烯
    質量和產率之間的矛盾一直是二維材料(2DMs)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問題。有鑑於此,韓國亞洲大學Jae-Hyun Lee、木浦國立大學Seok-Kyun Son和三星Sung Ho Cho等人,介紹了一種層工程剝離技術(LEE),該技術不僅可以保證獲得大面積的石墨烯,而且由於所用金屬和石墨烯之間的界面結合能不同,還可以選擇性控制石墨烯層的數目。
  • 直接溶劑剝離法製備石墨烯技術
    要實現石墨烯的應用,必須尋找一種合適的是石墨烯製備方法。目前,石墨烯的製備方  法主要有機械剝離法,化學氣相沉積法,還原氧化石墨烯法以及直接溶劑剝離法等。微機械剝離法和化學氣相沉積法雖然能得到高質量的石墨烯,但是產率低,難以滿足石墨烯在複合材料等領域的應用。還原氧化石墨烯法實現了石墨烯的低成本大規模製備,但是所得到的石墨烯含有大量的缺陷。
  • 楊全紅丨石墨烯:化學剝離與組裝
    通過低溫負壓化學解理,遠低於常規剝離溫度(1100 ℃),甚至突破氧化石墨熱剝離的理論閾值(550 ℃),在低至200 ℃的溫度下,實現了功能化石墨烯的低溫宏量製備,為石墨烯的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圖1)。
  • Science子刊:石墨烯再顯神通!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新型三種類型膜在解決水滲透性和選擇性的問題上已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它們是超薄的納米孔膜,如多孔石墨烯、人工水膜通道,如碳納米管(CNTs)和層堆疊帶有二維水通道的膜,包括氧化石墨烯(GO)和二硫化鉬。由於這些優勢,石墨烯基膜被認為是用於下一代海水淡化系統很有前景的候選者。然而,納米多孔石墨烯在海水中的應用仍處於研究階段,由於很難在單層上鑽取半徑均小於0.45 nm的無缺陷亞納米孔而脫鹽。
  • 《Science》子刊首次提出石墨烯界面工程開發高強韌材料
    石墨烯,由於其特殊的高結晶度和機械實力,激發了廣泛的科學興趣。最近開發的機械剪切混合技術可以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石墨烯,促進了其實際應用,特別是在聚合物基複合材料中。高比表面積使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成為一種優秀的界面劑,通過對偶作用、氫鍵、範德華力、靜電作用和化學鍵合,增強納米膜與聚合物基質之間的鍵合。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信儀智東西8月20日消息,近日,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製造出了一個長15毫米、重88毫克,只有甲蟲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RoBeetle」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Rational synthesis of atomically precise graphene nanoribbons directly on metal oxide surfaces, Science 2020DOI:10.1126/science.abb888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6
  • 太殘暴,「石墨烯+橡皮泥」,玩出了篇Science
    液相剝離石墨烯。圖片來源:Nature Materials液相剝離MoS2。視頻來源:Science自從2004年石墨烯首次被分離出來,研究者對它的關注度逐年升高,並製備出了各種基於石墨烯的複合材料,應用於電學、力學等各個領域當中。然而,嘗試將其與「粘彈性」材料相結合的文章並不多見,基於石墨烯-聚合物複合材料的粘彈效應尚有許多值得探索之處。
  • 清華-中科院-北科大《Science》子刊:轉角石墨烯取得重要進展!
    材料類綜合、全面、專業的微信平臺2018年,曹原等人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從而引發奇特的超導效應,當時《Nature》雜誌連發兩篇關於轉角石墨烯的重大成果,並配以評述。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轉化醫學網早前報導,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3D列印出了能夠正常運轉的釐米級人類心臟泵(相關閱讀:【新發現】首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
  • 《科學》子刊:東北亞地區曾暴發鼠疫,還有過大規模人口遷徙
    《科學》子刊:東北亞地區曾暴發鼠疫,還有過大規模人口遷徙  黃琨 • 2021-01-13 09:58:12 來源:前瞻網 E337G0
  • 聯盟成員 | 電化學剝離石墨烯技術與應用的探索者
    電化學法剝離是將待剝離的石墨作為陽極,鉑電極作為陰極,在不同酸性、鹼性以及鹽溶液的電解液體系中製備石墨烯。當在電化學電池中使用石墨作為工作電極時,電流驅使離子或帶電分子遷移到石墨層間隔中並將石墨烯層推開,整個過程十分迅速,在幾秒到幾十秒之間即可完成。因此電化學剝離石墨烯具有成本低、環保、效率高等特點。一般來說,電化學剝離石墨烯發生在陽極,得到的石墨烯產品仍含有一定量的氧基,這是由於含水自由基(HO-C,O-C)被水分解所致。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調控電化學剝離的不同參數獲得不同氧化程度的石墨烯。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位點利用不夠充分、苛刻的反應條件、底物普適性差等。 基於二維材料的複合催化劑近來受到極大關注。
  • 構築醯胺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銀複合催化劑實現端炔與CO2羧化
    然而,該方法需要高度敏感的有機金屬試劑,例如強親核試劑有機鋰和格氏試劑,這給大規模生產帶來了困難和挑戰。另一種策略是直接活化C-H鍵,使末端炔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羧酸。近年來報導基於含銅配位聚合物、銀納米粒子複合催化劑展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活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催化位點利用不夠充分、苛刻的反應條件、底物普適性差等。
  • 石墨烯納米帶再登《Science》!劍指石墨烯電路
    通常,為了要賦予單層石墨烯某種電性,會按照特定樣式切割石墨烯,形成大概寬度小於50 nm的石墨烯條帶,即為石墨烯納米帶(Graphene nanoribbon,GNR)。根據切開的邊緣形狀,可以分為鋸齒型和扶手椅型GNR。早前科學家根據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預測鋸齒型具有金屬性質,而扶手椅型具有金屬性質或半導體性質;到底是哪種性質,取決於納米帶帶寬。
  • 金屬所大尺寸單晶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及其無損轉移取得...
    目前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的方法主要有膠帶剝離法、碳化矽或金屬表面外延生長法和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前兩種方法效率低,不適於大量製備,而迄今由CVD法製備的石墨烯一般是由納米級到微米級尺寸的石墨烯晶疇拼接而成的多晶材料。石墨烯中晶界的存在會嚴重降低其質量和性能,因此大尺寸單晶石墨烯的製備對於石墨烯基本物理性質的研究及其在電子學等方面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石墨烯中空纖維膜
    【研究亮點】 【文章簡介】二維碳納米材料石墨烯(graphene)由於具有單原子厚度以及穩定性高等特點而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分離膜材料,然而到目前為止石墨烯膜的生產僅限於小規模的平板膜。如何將石墨烯複合在中空纖維基質上得到高比表面積、可以大規模生產的石墨烯膜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帝國理工一研究組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並用光滑的鎳層作為犧牲層成功將石墨烯膜複合在陶瓷中空纖維膜表面。具體的製備方法如圖1所示。 圖 1.
  • 石墨烯是騙局?一篇文章告訴你石墨烯到底是什麼鬼?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兩人也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際上石墨烯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只是難以剝離出單層結構。石墨烯一層層疊起來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約包含300萬層石墨烯。鉛筆在紙上輕輕划過,留下的痕跡就可能是幾層甚至僅僅一層石墨烯。
  • 韓國化學技術研究所(KRICT)開發了改進的石墨烯生產方法
    韓國一家國營研究機構開闢了一條道路,在不用強酸處理石墨的情況下,大規模生產高質量的粉狀工業石墨烯。韓國化學技術研究所(KRICT)表示,其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電化學剝離過程,可以將電流發送到石墨電極,將石墨烯剝離成非常薄的層。石墨烯通過過濾器以粉末形式提取。據報導,該工藝每小時可生產60克高質量石墨烯。
  • 石墨烯的幾種主流製作方法
    缺點:製得石墨烯的尺寸由原料決定,所用氧化劑和還原劑有汙染環境的可能。  插層法是將插層物質填充到石墨的層間隙中,比以此克服層間範德華力,使得各層分散開,從而得到石墨烯。該方法仍處於研發階段。  微機械剝離法  石墨烯首先由微機械剝離法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