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大約是在11年前,六年級畢業的夏天

2020-12-04 鑫笙吉他課堂

如果說,童年時期的童話故事,是把一顆月亮摘下放到你手心。

那成人世界的童話大抵就是,低著頭為了那六便士在窪地泥水裡刨的髒兮兮,始終不會弄濁那灘水裡映出來的月亮。

我未必能捧得住它,但我永遠都信它。

查看原圖

《千與千尋》上映了。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大約是在11年前,六年級畢業的夏天。哥哥找了三部動漫電影,一部《千與千尋》、一部《秒速5釐米》、一部《銀河鐵道之夜》。

這三部動漫,都在我以後的成長中,溫習了不止一次,而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秒速有一點共情不了,銀河有一點劇情簡單。

只有那日的《千與千尋》,憑著奇幻情節與冒險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大概也是喜歡宮崎駿先生的開始。

查看原圖

自此以後,所有屬於夏天想要記住的時刻,都好像能在宮崎駿作品的某一幀中找到影子。

是拿到手有一點流汗的香草味冰激淋;

是夏日藍色天空背景板大朵棉花糖般的雲;

是傍晚好像火般熾熱卻又很溫柔的霞。

查看原圖

看電影的絕佳代入感,讓我每次看到不想面對與相信的情節時,就會抱著我的家人搖來搖去,然後往每個房間亂竄。

那天的《千與千尋》,很多都沒什麼印象了。只記得當看到變成豬的父母和吞東西的無臉男,叫著從臥室竄到客廳,又怕錯過情節跑回臥室,拽一隻我哥的胳膊晃。

回頭一臉鄙夷,這是動畫片好吧,能有什麼。

查看原圖

化險為夷的本領與happy ending是第一次看宮崎駿的童話時,還沒能總結出來的套路。

一定會有冒險,未必沒有遺憾。但是一定會是,真心換真心,可愛的不得了,值得被記住的旅程。

或許在溫習中明白這樣的基調,長大後再看有一些感覺好像不太一樣了。

小時候的歡呼,是跟著主角冒險的興奮,是勇闖關卡的成就感。

長大之後,或許明白了這其中的理想主義,不知怎的是羨慕甚至嫉妒。

查看原圖

龍貓上映的時候,在的城市檔期特別少,同我的高中同桌挑了工作日去看,一場下來,只有我們兩個人,肆無忌憚地唱開頭曲,笑大聲,淚點菜雞互啄對方不要再哭了。

那個時候的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未來,不知往哪裡去,也不甘心。

那個化險為夷的情節:一賭氣就轉頭決定去找醫院找媽媽的妹妹,被開著龍貓車的姐姐找到。

想著自己沒有這樣的勇氣,一扭頭就去朝著自己的方向走,沒有這樣的光環buff,化險為夷不是我人生旅途的設定,選擇之後能不能做多未來都是未知。

成年人的核心技能是克制。

那時就開始多了幾分羨慕甚至嫉妒。

查看原圖

帶著對理想主義的將信將疑,長大之後的我,再看童話時,看的是什麼呢?

年少孩童時樂於其中,看的是冒險、是奇遇,是放學回家路過一個小水溝都要想有沒有小白龍,幻想開始一段旅程。

11年後,再看是堅守、是勇氣,是在成人世界的貪婪法則下,為了六便士在窪地裡刨的一手泥,還是願意抬頭看頭上那個月亮。

好像是不一樣了,卻又是一樣的。

長大後的很多事情都沒有變,小時候散開的鞋帶不會系起來,長大後發現人與人的羈絆也是如此。

那所謂治癒的童話是什麼呢。說的那些相似到底是哪些相似呢。

我想大概就是童話給予的信念與熱情。

查看原圖

長大之後,感受到最明顯的事,單向熱情與一味相信會成為消耗品的。

你喜歡一個人,得不到回應再喜歡他人願意付出的量會被消耗。你想做一件事,沒有預期結果你做下件事規劃時信心會被消耗。

人常說,要看你做這件事要有多大的信念與堅持。但是延時滿足感與未知恐懼感,「被消耗」總會在長長路上出現不止一次吧。畢竟以後做的每件事不一定恰好是你最喜歡的事,而最喜歡的人也不一定是會在一起的人。

錘子多錘一錘,再看你幾分彈性,幾分韌性,塑形成怎樣的人。

所以,帶著回饋充滿鬥志的人,確實讓人對目標導向的堅定與幸運感到敬佩。

但那種莫名其妙的,哪怕沒有成就匹敵的,卻保持著滿腔熱情並無所畏懼,是我今日最羨慕的品質,也是千尋回頭那一刻,眼神裡最想表達的東西吧。

查看原圖

宮崎駿創造出來的那個童話世界,都在與成人世界的刻板印象在作對。

他堅持保留著的那份通達的天真,或許就是他守著的那輪月亮。

《龍貓》的創作背景,老爺子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的「狹山事件」,死亡並非一定是肅穆感傷的;

《紅豬》,《起風了》……戰爭並非一定是殺戮與絕望;

《借物小人》,《側耳傾聽》,《哈爾的移動城堡》……愛並非都是情與欲,而總會有一些更誠摯的意義;

查看原圖

《天空之城》,《幽靈公主》……欲望與激進並非就是進步,屬於自然的真實才是真實。

那些可貴,並非是在你不諳世事的時候,構建一個烏託邦供你做夢,而是可貴在看見這個世界的複雜後,還能堅守。

大家都是赤條條乾乾淨淨地來,能守住什麼,能守住多少,也是各自造化了。

如果說童年時期的童話故事,是把一顆月亮摘下放到你手心裡。

那成人世界的童話大抵就是,低著頭為了那六便士在窪地泥水裡刨的髒兮兮,始終不會弄濁那灘水裡映出來的月亮。

我未必能捧得住它,但我永遠都信它。

相關焦點

  • 日本最佳動畫電影《千與千尋》:講述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幾種愛
    在去年的6月份,萬眾矚目的日本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時隔十幾年的時間,終於在中國內地的電影院正式上映,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在當年想必也是給很多的觀眾們帶來了深刻美好的回憶,即便它沒有真正的在中國內地上映,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各種的渠道了解到,並且看到這一部電影。
  • 汽車影視植入流變:你還記得《千與千尋》中的奧迪A4麼?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見習記者 王海宣 似乎每年夏天,電影圈都會流行一陣懷舊風。日本動漫大師宮崎在18年前創作的神劇《千與千尋的神隱》,在今年夏天又出現在了各大影院的大螢屏上。儘管國內不少觀眾對這個講述一位少女冒險的故事已經足夠熟悉,但這部經過現代科技優化而畫面變得更加精緻的影片,還是只用了14天就斬獲了4億票房,這是一部經典電影的勝利。
  • 時光的盛夏——《千與千尋》影評
    序:就不說《千與千尋》電影作品的厚度、深度、深刻的哲思了哈,也不說它超高票房,穩坐日本影史的票房冠軍寶座,被英國BBC曾在2015年將其評選為「21世紀百大佳片」前幾名,更不說他在豆瓣等的打分,被無數人奉為經典、捧上神壇。今天我要講的是這個夏天,我看《千與千尋》的故事。
  • 《千與千尋》何以穩居豆瓣動畫電影榜首?看懂其中寓意,你會明白
    動畫電影宗師宮崎駿2001年,宮崎駿憑藉一部《千與千尋》奠定他在業界不可撼動的地位。這部時長125分鐘的動畫電影,同時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迄今無人超越,含金量十足。
  • 《千與千尋》童話在電影中的現實夢 影評解析
    對他來說動畫電影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也是天馬行空的、無拘無束的。其實,很多人都在說宮崎駿就是一個靠動畫宣傳環保和反戰的人,這確實沒錯,但是他卻能在宣傳的同時,讓人感受動畫所帶給人最真實的反應。這部原本不適合小孩子觀看的動畫,就在宮崎駿加以改造下,讓他變身成一個華麗的黑暗童話,確實也只有宮崎駿能做到。
  • 竟然高度還原了《千與千尋》的經典場景!
    18年前,宮崎駿老爺子那部讓無數80、90後們感動的童年回憶《千與千尋》,今年的前段時間在中國重新上映了! 這次,中文版《千與千尋》由周冬雨和井柏然分別為千尋和白龍配音,宮崎駿老爺子更是親自給中國觀眾繪製了一封暖心手寫信:千與千尋,請多關照!
  • 看這篇影評之前,你絕對沒看懂《千與千尋》!
    在超過20個國家公映,日本本土票房304億日元,日本本土就有超過2350萬人觀看(日本當年總人口1.26億)《千與千尋》至今一直是日本電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千與千尋》讓我們看完了整部動畫,首先記住的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角色,而不是電影的劇情,這才是一部電影真正的成功。
  • 41年前,這部日本電影讓所有中國人開眼看世界
    上周,日本媒體公布,導演佐藤純彌於2月9日(中國大年初五)逝世,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對於一代中國人的意義: 41年前,他用一部電影讓所有中國人張開眼睛看世界,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 超過9億國人觀看,為之瘋狂的人們甚至看7、8遍不帶一點厭倦。日本媒體沒想到,一部本土僅僅回本的電影,竟引發數億中國人共鳴,還將之評價為:有史以來觀看人數最多的日本電影。 沉迷二次元和小片兒的90後大概從未聽過佐藤純彌和《追捕》。對當時中國受眾,當中故事讓人上癮。
  • 《戀愛迴旋》勵志題材的電影,看後總讓人充滿鬥志!
    第一次去桌球球館,第一次接觸多球練習,要回到18年前二年級的時候。身邊一起的還有練了一年多的表哥,恰逢學期末,球館在舉行循環比賽。球館的周圍貼著獲獎小朋友的照片,看著大家在比賽中能流暢地發球,正手拉球,心中滿滿的羨慕。正式開始練球,還得感謝小學、初中同班,高中同校的哥們,老朱。初中教學樓下,就是幾十張球檯,從第一次課後約著打球,就發現都慢慢愛上了它。
  • 影史評分排名前十的電影!中國唯一一部上榜,榜首建議看十遍
    經典的電影從來都不會過時,那些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直擊靈魂的好電影,往往是看很多遍都看不夠的。今天,小帥就跟大家分享影史評分排名前十的電影,榜首建議大家看10遍,每次看都會「溫故而知新」,有不一樣的收穫!
  • 早在20年前,這部電影就已對我們發出了警告
    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通過修改基因的方式,「創造」了一對可天然抵禦HIV的雙胞胎嬰兒,引起軒然大波。這一事件,又被稱作「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在這項瘋狂實驗中,賀建奎團隊嚴重破壞了科學應有的倫理程序,遭到業界專家學者一致譴責,最終受到法律嚴懲。
  • 四部適合在夏天看的電影
    夏日炎炎,窗外蟬鳴不絕,萬物承受熾熱烘烤,此時最愜意的事就是在室內捧著西瓜看幾部充滿夏日風光的電影啦,今天給大家推薦四部適合在夏天觀看的電影。1.這部影片花費一年的時間在日本巖手的奧州市拍攝,將此地最美好的景色與鮮豔的美食用鏡頭留存下來。童年時媽媽福子充分利用山上的各種野味食材做出了隨意命名的原創美食,長大後的市子也開始自己探索實踐,在感受村莊之美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故土的熱愛。
  • 看透《千與千尋》(一) 趕陰集 異次元空間與故事主線解讀
    趕陰集《千與千尋》(又叫做《神隱少女》)作為一部著名的動漫電影,相信各方面的解讀很多了,今天我想對他(她)進行一下靈性解讀。其實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與我小時候聽過的「趕陰集」的故事很類似。 當我第一次看完《千與千尋》,不由得深深感慨:原來宮崎駿也有這樣一個奶奶啊,他奶奶也給他講過這樣的故事啊,只不過這個故事經過加工以後,還是非常好看的。
  • 一部電影解說-《千與千尋》不要吃太胖哦,會被殺掉的!
    這幾天的娛樂圈話題太沉重了,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一部關於成長的影片《千與千尋》。希望大家即使在冬天,也要每天保持向上的積極性。《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導演的影片中較為出眾的一部。千尋是一個善良、依賴父母的小女孩。在一次與父母一起驅車前往新家的路上,進入了一個神秘隧道,神秘隧道通往的是一個詭異的中世紀小鎮。
  • 《千與千尋》那充滿魔力的世界,將幾乎永久地留在電影裡
    是第一次,也是全新一次我已經無須再去看任何有關《千尋》的影評給自己鼓勁了。雖然在去影院之前,也不過是才只有一部吉卜力的觀影記錄,但似乎足夠了。只是單單聽到了《千尋》將要重映的消息,就已做出不可更改的決定。這樣的電影還需要去看影評嗎?我依然還記得六月那個周六的下午,2號廳空調輸出的冷氣仿佛都被人流加熱了,第一排的座位居然都露出了幾個腦袋,欽佩他們的頸椎質量。
  • 今年夏天我們錯過的電影:神奇女俠2,速度與激情9,黑寡婦等
    今年夏天的電影都不讓我們看許多原定於2020年夏天上映的電影都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而推遲。從黑寡婦到《速度與激情9》許多電影原本計劃在2020年夏天上映,但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而被推遲。電影如《沒時間去死》和《花木蘭》在三月份持續的健康危機惡化時,他們是最先受到影響的人群之一。
  • 看完這部電影,只想好好活著。
    是的,這部紀錄片的出品方是大名鼎鼎的BBC EARTH和SMG尚世影業。這部紀錄片跟之前幾部BBC EARTH的影片頗有淵源。首先,BBC EARTH在2006年的時候推出了一個叫做《地球脈動》的電視系列片。2007年,他們製作出了好評到炸裂的紀錄片電影《地球》。這部電影中非常多的畫面都是取自於《地球脈動》。然後2016年,《地球脈動》第二季推出。
  • 宮崎駿《千與千尋》:爸媽,不要吃太胖,會被殺掉!我來救你們!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千與千尋》珍貴手繪搞《千與千尋》珍貴手繪搞這部老少皆宜,都覺得超級有趣好看、溫暖治癒系電影《千與千尋》,一度稱霸日本影史票房總冠軍,是國寶動畫巨匠宮崎駿勇奪奧斯卡最巔峰傑作,獲美國動畫大獎 Annie 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原著音樂 4 項大獎肯定。
  • 再看一遍千與千尋,讓我對世界觀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看一遍千與千尋,讓我對世界觀有了全新的認識仔細看宮崎駿的各種動畫,會發現有許多不同種的主題:一種主題是提出一個深刻到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子當然是天空之城,風之谷,幽靈公主啦。個人是很喜歡這種作品的~千尋的世界觀就是成長與救贖,讓我們學會堅強講一講宮崎駿的動畫,最後一類就是千與千尋和魔女宅急便啦。它們有一個突出的特點超強的代入感。這種分類當然很多人不接受啦,比如有人會說「我對龍貓就超有代入感啊!」重點不是這個,是這兩部電影設置的背景。
  • 《千與千尋》中關於「名字」意義的哲學探討
    「名字」通常被賦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義,變成一種可以操控、創造甚至改變意志的力量,而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便是對「名字」的一次全新詮釋。還有德國民間故事「侏儒怪」,日本傳說「木匠和鬼六」,後者是一問一答猜測名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