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的科技成果鑑定,我們有「法」可依

2021-01-09 澎湃新聞
精準醫學的科技成果鑑定,我們有「法」可依

2021-01-0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以下簡稱「學會」)正式發布了《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科技成果鑑定辦法(試行)》(以下稱「《鑑定辦法》」),並於2021年起施行。

精準醫學發展亟需對科技成果的正確評價

精準醫學是一門涉及多個前沿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技術,代表著醫療的未來,為醫學科學和整個科學的發展提供一個歷史性的機遇,為中國醫療創新增添了新的動力。對精準醫學科技成果的質量和水平的正確評價和鑑定,是促進精準醫學產業創新發展、推進相關科技成果落地應用的關鍵環節。

以前,科技成果的鑑定業務屬於行政審批的範疇。但根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取消科技成果鑑定業務的通知》(粵科函管字〔2016〕1891號)精神,科技成果鑑定不再作為行政審批,由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實行自律管理。就精準醫學這一新興領域而言,關於科技成果的正確評價對其自身產業的創新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意義重大。學會作為全國首個省級精準醫學的行業組織,有義務承接起精準醫學領域科技成果鑑定的管理職責。

為正確評價精準醫學科技成果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精準醫學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助力推進精準醫學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我會組織制定了《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科技成果鑑定辦法(試行)》,並經學會理事會審議通過,於2021年起正式施行。

科技成果的鑑定將堅守嚴肅性和科學性

根據《鑑定辦法》,科技成果鑑定將聘請精準醫學領域的同行專家,按照規定的形式和程序,對科技成果進行審查和評價。科技成果鑑定工作將堅持實事求是、科學民主、客觀公正、注重質量、講求實效的原則,保證科技成果鑑定工作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精準醫學科技成果鑑定的主要領域包括分子診斷、分子影像、分子病理、免疫組化等檢測技術領域;組學分析領域;臨床和中醫藥診斷、治療、預防領域;生物醫藥領域;內窺鏡和微創技術、手術機器人、三維可視化、3D列印、虛擬實境、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領域;疾病模型創製領域,以及其他精準醫學相關領域等。科技成果包括以下類別:

(一)技術開發類應用成果:指可用於精準醫學實踐或指導精準醫學應用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獨立應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創新成果。主要表現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新方法、新品種、新資源及其它應用技術。申請鑑定的應用技術成果應得到業務使用主體承認,取得經濟或社會效益。

(二)基礎研究成果:指發現並闡明精準醫學相關的自然現象、特徵、規律及其內在聯繫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理論研究論文和專著。申請鑑定的理論研究成果應有新發現,並為同行所公認。

(三)軟科學研究成果:指推動精準醫學行業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的軟科學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軟科學研究報告和著作等。申請鑑定的軟科學研究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對精準醫學發展及國家、部門、地區的決策和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相關連結:

《關於印發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科技成果鑑定辦法(試行)的通知》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極低頻探地工程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9月1日,中國船舶集團在北京組織召開極低頻探地(WEM)工程科技成果鑑定會。由多位院士、教授組成的鑑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工程成果匯報,審閱了相關技術資料,對該項目進行了質詢和討論,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 廣東首設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促進精準醫學創新
    致力促進創新發展,設立精準醫學獎根據科學技術部《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廣東省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實施意見(試行)》等有關規定,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設立科學技術獎,獎勵為促進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
  • 國際醫學期刊Nature登載依圖醫療與廣婦兒科研究成果
    依圖提出並測試了一個專門對電子醫學病例進行數據挖掘的系統框架,將醫學知識和數據驅動模型結合在一起。「此次成果的核心技術部分,實際上是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與醫學知識圖譜,對EHR數據進行解構,從而構建了高質量的智能病種庫。使得後續可以較容易地利用智能病種庫建立各種診斷模型。
  • 邁向精準醫學,服務惠州百姓!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精準...
    希望惠州三院能夠繼續保持與先進科研單位的密切合作,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儘快推動中心實驗室的各項工作落實落細,使之成為我們惠州地區科技創新與臨床轉化、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努力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集聚新的科技動能。同時,惠州市科技局也會持續關注實驗室的發展,不斷在各個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助推我市醫學領域的科技工作邁上更新的臺階。
  • 「科技讓醫學更神奇」 「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
    2019年6月27日,第22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科技讓醫學更神奇」專場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三四匠」工作室承辦,《協和醫學雜誌》、新浪科技協辦。
  • 領星生物科技(GenomiCare)"精準醫學諮詢門診"正式開始提供服務
    中國上海,2016年6月12日--精準醫療服務機構領星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GenomiCare, 以下簡稱"領星生物科技")今天宣布:領星"精準醫學諮詢門診"正式對外提供服務,為廣大腫瘤患者提供基於基因檢測的國內外精準醫療信息。
  • 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開園
    27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赴濱海新城調研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並與前來參加開園活動和第三屆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等座談交流。27日開園的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是以精準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技術運用等為主的專業特色產業園,將依託復旦大學打造精準醫學產業化生態鏈。林寶金來到這裡,聽取創新中心建設、與復旦大學合作情況匯報,了解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前景,希望創新中心嚴把準入關,引進技術領先、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和項目;要求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做好服務保障,促進精準醫學產業化。
  • 精準醫學,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2011年,美國基因組學與生物醫學界的智庫發表《邁向精準醫學:建立生物醫學研究的知識網絡和新型疾病分類法》,宣示基因組學的研究成果和手段可以促成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的交匯。  「精準醫學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續集』。」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原副所長於軍教授說。
  • 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動態(2020年12月)
    ●12月9日,學會主辦重症醫學精準診療論壇第二期活動。●12月11日,學會主辦「醫患溝通與課題策劃技巧分享」活動。●12月11日,因美納(中國)科學器材有限公司、利興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和悅企業管理有限公司3家單位經批准成為學會單位會員。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科技日報:現代醫學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概念不斷出現,之前有許多關於國內外開展轉化醫學、個體化醫療的報導,請問精準醫學顯著特點是什麼?與以往傳統意義上的醫學診療有何不同又有何種聯繫?   曹雪濤:精準醫學是因人因病而異的、更加精確的個體化醫療。
  • 2020精準醫學產業化(上海)高峰論壇即將在上海開幕
    屆時將有包括院士專家、企業高管、專業投資機構在內累計300多位生物醫藥意見領袖齊聚一堂,探索後疫情時代下的精準醫學發展之路,圍繞行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資本對話與產業合作。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與本屆論壇。我們將以飽滿的熱情為您打造真誠、嚴謹的交流平臺,期待與您相約上海,共促行業發展創變,助力健康中國前行!
  • 負氫離子水設備在成都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王玥)負氫離子是由美國科學家發現並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科技成果,24日,由國家發改委中國投資協會新興產業中心、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都軍區陸軍總醫院主辦,四川省科技廳、天府新區區政府支持的科技成果鑑定會在成都召開,會議一致認為:該項技術設備技術領先,將諾貝爾獎的理論成果變成了現實產品。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若論近30年人類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遺傳密碼的測量必定是最耀眼的成果之一。人類代代繁衍,靠什麼實現遺傳?遺傳信息儲存在哪裡?它們是什麼樣子? 我們知道,遺傳信息儲存在DNA(脫氧核糖核酸)裡,長長的DNA序列由四種鹼基A、G、C、T排列組成,不同的序列段記載不同的信息。
  • 喜訊| 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
    今日, 「2020年度華夏院士論壇及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從20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分獲一、二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
    通過大數據研究這些「組」及其相互關係的工作即稱「組學大數據」研究,組學大數據的介入成為當代生物醫學發展的典型特徵。有了這些大數據,就能夠從分子水平上了解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理活動的本質和基礎,還能夠通過對健康人和病人組學大數據的比較找到各種疾病在分子水平的病因。我們已經知道,約有6000種以上的人類疾患是由各種基因突變引起的,比如有人估計與癌症相關的原癌基因約有上千個。
  • 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會議
    四是2019年學會同時在科技服務站建設、技術推廣、團體標準制訂、聯合研究、產業轉化、品牌培訓、融資對接等領域邁出堅實的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會議審議通過了監事邵也常所作的《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2019年度財務報告》。
  • 數字PCR在精準醫學領域的11個應用方向
    其中,最常用的是Taqman法和SYBR Green法。而在這二種方法當中,Taqman法又以其特異性高、定量精確,得到廣大用戶的認可。  但事實上Taqman法螢光PCR還是一個相對定量的辦法。它測的是一個Ct值,也就是PCR到第幾個循環,螢光強度達到了一個設定值。要想用Taqman方法得到:樣本中到底有幾個目標基因的拷貝,那麼還是要再做一個標準品的(qPCR)曲線。
  • 「精準醫學」尚需精準理解 | 對《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回應道:精準醫療的根本就是將疾病通過分子分型和分期進一步細化,解決當前粗線條的分期做法,使得我們臨床治療更加有針對性,以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並非此次兩篇文章的作者粗淺地將靶向治療認為是精準醫學的全部那樣。腫瘤精準醫學治療應是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式綜合運用。
  • 海爾生物醫療智慧血液網、智慧疫苗網等四項科技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10月30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組織,包括中國製冷學會常務理事、人機環境工程及製冷領域王浚院士,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顧臻,中國醫師協會輸血分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輸血醫學科主任汪德清,以及中國疾控中心等在內的十餘位專家和用戶組成鑑定委員會,一致鑑定海爾生物醫療「基於電子配血和RFID技術的物聯網智慧血液管理系統、基於物聯網技術的疫苗智慧化管理系統、雙系統風冷-30℃低溫保存箱研製
  • Theranostics報導:基於血液蛋白質組學的中醫藥精準醫學研究
    研究基於血液蛋白質組的中醫藥精準醫學研究策略,對於疾病機理及中醫藥的臨床運用研究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了權威期刊Theranostics上。 為了找到可用於銀屑病診治的標誌物分子,該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基於血液蛋白質組的中醫藥精準醫學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