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9年已經臨近尾聲。回顧今年,我們平均每天發布5條推送,截至目前共發布了1700餘篇原創文章,累計閱讀達到3000萬+。在當下我們能有擁有超過120萬訂閱者,這是好多人都沒能想到的事。
在碎片化和泛娛樂化的微信閱讀大潮中,我們仍推崇深度閱讀,不迎合潮流,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能擁有獨立判斷力。基於這些堅持,我們並不把訂閱數量或者閱讀量看得太重,我們做的其實是把那些認同書評周刊的人們逐漸聚集,然後以網狀形式慢步擴散。我們不可能讓騷動的人群沉靜,但我們卻可以給那些追求沉靜的人群一個棲息之地。
2019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震驚、喜悅、難過、惋惜的消息都向我們湧來,引來一波又一波人們的熱議。然而,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裡,深入我們腦海中的事件卻少之又少。記憶好像無憑無據,過去了就沉默,時間一長便被忘記。
但是有些人與事,不該被我們遺忘。所以在這個歲末年初的時刻,我們整理了2019年或許最受關注的十餘篇文章,與你一起回顧這一年的大事。當我們回顧這些內容時,其實也是在回顧這一年人們的心緒與思考集中於何處,讓這些成為時代記憶的片段再次進入我們的視線。伴隨著這些時代記憶,我們每個人也在對這一年進行生活再總結。
不知你,對今年發生的種種,還有多少印象?
2019,我們一起走過
2019年,令世界心碎的有幾場大火。
4月15日下午,法國象徵性建築物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屋頂的三分之二被破壞,全球網民同步轉播這場人文災難,有大量現場目擊者紛紛下跪唱讚美詩為之祈禱……而在中文的網際網路上,掀起了從巴黎聖母院大火到圓明園大火的聯想與比較。
8月盛夏,亞馬孫雨林發生火災。同時,社交網絡也開始流傳森林大火中觸目驚心的圖片與影像,但我們考證發現,熱傳的諸多圖片影素材皆為拼貼挪用。警醒雨林火災,我們需要的不止是一場影響哀悼。
1
亞馬遜雨林火災的真假影像
由於亞馬遜雨林火災,巴西繼巴西國家博物館2018年9月2日大火之後再度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有關此次雨林著火的照片層出不窮,然而其中網絡傳播的熱門圖片,很多都與亞馬孫大火沒有一點關係。對「亞馬孫雨林要燒沒了」的網絡集體聲討,成了一場真假摻雜的影像哀悼與環保動員。
它是網際網路自發的集體儀式,通過情緒來連結虛擬空間的彼此。然而這樣的儀式,真的有助於我們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嗎?輿論的監督與倒逼,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只是在輿論的形成當中,辨析真假、習得常識、不被情緒裹挾,仍然是必要的自我提醒。
2
圓明園vs.聖母院
巴黎時間4月15日下午,法國象徵性建築物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屋頂的三分之二已被破壞,全球網民同步轉播這場人文災難,有大量現場目擊者紛紛下跪唱讚美詩為之祈禱……根據法國多家媒體報導,火災可能是巴黎聖母院頂樓的電線短路引起的,此前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修復工作。有外媒估計,此次火災後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至少需要10年,而期間損失將超過177億元。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發生後,在中文世界的網際網路上,不少同胞都聯想到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那段歷史。而這也造成了我們面對巴黎聖母院失火事件時,感受上巨大的差異性與複雜性。我們不想簡單地指責、站隊或反駁,在激烈的情緒背後,再次去了解這一段歷史,重新去思考當下的事件,我們才有可能看清表象背後,為何我們仍需要一種屬於人類的更大的共情。
透過微觀,我們如何看歷史?2019年,我們也把目光投向了許多歷史類選題。有別於宏大的敘事,我們偏重於歷史中的具體事件與平凡人物 。
五四運動百年 ,我們在報紙與公號刊發的專題與人物報導,都著眼於這樣的視角:重新發掘歷史現場中真實的人。與此同時,我們走近歷史的另一種典型方式,是藉由熱點事件,回望那一幕相關的歷史場景。
3
五四運動100年
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一大篇幅,它能夠召喚出每個國人心中熱情的共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在奏響的主題曲中登臺出場的那些人物。李大釗、陳獨秀、梁啓超、蔡元培、魯迅、傅斯年、羅家倫、匡互生、許德珩、瞿秋白……僅僅提到這些名字,就讓人感到時代風潮力量,在激蕩耳鼓。他們理所當然在舞臺上佔據著主角的位置。但還有一些名字,他們被埋在歷史的角落裡。楊晦、廬隱、陶孟和、張靜廬……這些參與者雖然沒有站在舞臺的高處,但推動時代潮流向前湧動的正是他們,他們個人的命運,也因這股風潮而改變。
因此,這場運動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用放大鏡細細觀察,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覆品味。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陸續推出了十八位「五四」人物故事,無論他是發起者、參與者、支持者、旁觀者,還是反對者,「五四」都以歷史之名,將他們的個人命運編織進了國家的命運之中。
4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
自從《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後,不少網友跟隨劇集夢回大唐。劇集中設定的時間並不長,卻道盡了大唐的繁華與危機。然而歷史中的唐朝與電視劇多少有些出入。這篇推送,重點就放在聚焦《長安十二時辰》背後,真實的歷史與大唐謀殺案。
每年10月,對於文化媒體來說,都是個一年一度的「大日子」。諾獎的報導我們年年都做,但今年難能可貴之處 ,是我們握有兩位諾獎得主的獨家專訪。兩篇深度專訪讓我們得以窺見,兩位作家背後的創作觀念與文學觀念。
而諾獎的頒發,也總是伴隨著文學有無標準,誰來制定標準的爭議。
5
2019諾貝爾文學獎專題報導
10月10日晚7時(瑞典當地時間10日下午1時),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揭曉。 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以表彰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
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被授予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他憑藉影響深遠的作品和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頒獎詞稱託卡爾丘克「有著百科全書般的敘述想像力,把橫跨界限作為生命的一種形式」。
6
諾貝爾文學獎的含金量到底如何?
而與很多態度不同,文章認為,在當下,把一個世界矚目的文學獎項,頒給「政治不正確」式的作家彼得·漢德克,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而諾獎也通過此舉證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它與主流話語的格格不入,實際上捍衛了真正的文學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諾貝爾文學獎存在的價值,仍無可替代。
2019年的娛樂圈,照舊熙熙攘攘。
崔雪莉的離開,成了重擊在我們心上的一塊大石,人設與反人設,完美與不完美,都比不上一條鮮活生命的哪怕萬分之一重要。吳秀波的出軌風波、朗郎與妻子吉娜的甜蜜互動.....在這些看似娛樂的事件背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吃瓜群眾」。
7
崔雪莉,不完美偶像之死
2019年10月14日下午,作為韓國偶像的崔雪莉選擇了自殺訣別。她的死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而作為完美偶像要求的標準,也被公眾熱議。
一個完美偶像會過著怎樣的一生?在鏡頭前展現最完美的笑容,時刻節制飲食控制身形,忍受長槍短炮式的鏡頭侵蝕自己所有的生活,面對爭議圓滑應對維持人設不要忤逆大眾。崔雪莉做到了前三個要求卻沒做到最後一點,因此被稱為不完美的偶像,備受大眾的指摘。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又是誰在為「不完美」判刑?
8
以「正室」身份為尊貴,在當今是否仍合理?
去年吳秀波的出軌風波在今年又有進展。曝與吳秀波婚外情7年的陳昱霖被吳秀波指控敲詐勒索,而陳昱霖父母稱這一切都是吳秀波的圈套。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撲朔迷離。
而在譴責與「渣男」談戀愛需冒坐牢風險的聲音之中,有這樣一種意見漸成規模:小三該打,傷害正室,不值得同情。「小三原罪論」也引發了激烈討論。「小三原罪論」因編劇六六的發聲引發了更大規模的討論,而六六所持的觀點也讓網友給予了她新的稱號:「大房教教主」。所謂「大房教」也被戲稱「大奶教」。
我們想探討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為何還有女性以「正室」為尊?
9
女星成為妻子後
郎朗的新婚妻子吉娜·愛麗絲,剛剛走入大眾視線,德韓混血的身份便遭到誹謗(德國生父被誹謗為繼父);置身鎂光燈下全副武裝久矣的林志玲,宣布嫁給日本藝人akira沒多久,上有郭臺銘放話「請林志玲回臺灣生孩子」,下有網友批判「在大陸賺了那麼多錢,最後竟然嫁給日本人」,更有財經媒體發文,將她的婚訊形容為「一場失敗的ipo」。除此之外,還有一位近百年前的新娘——民國才女林徽因——在近期又成為了熱門話題。
無論是涉世未深的鋼琴女郎,久經沙場的女明星,還是在時光深處緘默的女性歷史人物,被造謠、詆毀、幹涉,似是懸在她們頭上永恆的劍,隨時毫無防備地爆發。當代優秀女性層出不窮,然而被造謠、詆毀、幹涉,似是懸在她們頭上永恆的劍,隨時毫無防備地爆發。究竟為什麼,一個優秀的女性,在成為妻子之後,會無人在意她們的成就,並遭受到輿論的滔滔敵意?
女性議題,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2019年,我們持續發聲的女性議題,聚焦在家暴與「強姦文化」。打破沉默,比我們想像中更不容易,也正因為如此,持續的關注與討論,正是對發聲者聲援的一種重要方式。
10
女性發聲,讓家庭暴力揭露在陽光下
11月25日,是「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International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就在這一天,美妝博主宇芽發布了遭受家暴的視頻,直指前男友的家暴行為。幾乎同一時間,著名演員蔣勁夫也再爆家暴,當熱搜再次登頂,吃瓜網友驚嘆自己莫不是穿越了?
宇芽視頻帶來的衝擊餘溫未過,蔣勁夫又為這場家暴討論添了一把新火。蔣勁夫的女友忍受了兩個月的家暴,宇芽在曝光前忍受了5次家暴,而在其他地區,這個數字會不斷增長。
有人在家暴面前長期保持沉默,忍耐達幾十年之久。據相關數據,中國女性在報警之前,平均要經歷35次家庭暴力。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到底為什麼能如此頑固地釘住女性?
11
「強姦文化」和強姦案件頻發有什麼關聯?
當下的我們處於「強姦文化」的大背景下,而這個文化是由相關的案件報導中,媒體及公眾如何去討論這起案件,如何去對待雙方的證據所反映的。
指責受害者、暗示受害人同意、質疑受害人的可信度,這些錯誤,很多自媒體報導幾乎都犯了個遍。我們也有著相同的疑慮,網際網路傳播是否也在助長「強姦」的發生?
每年一度的閱讀盛典與閱讀推薦書目,這已經是書評周刊的傳統與經典「節目」。今年的書單,你看了多少?有沒有被成功種草?
12
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榜
2019 年已臨近尾聲。每年年末,新京報都會遴選一年裡值得注意的閱讀文本。人是時間的產物,也是閱讀的產物。當然,並非所有的好書都能留下記憶或引指方向,但總有些書能給予我們生活的勇氣。
我們從今年的出版物中選出100本年度推薦入圍書單,涵蓋文學、藝術、歷史、思想、社科、經濟、兒童、教育、生活、新知、再版11個類別。此外,今年額外增加了20本熱門書籍推薦,組成120本入圍推薦書單。這一本本書,一頁頁承載精神與智慧的載體,或許就是枝葉之外、地表之下的盤根錯節,它們沉靜而孤單,召喚我們的關注與欣賞。而你,亦將在此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我們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2019年,在傳統的文字報導之外,我們還開闢了音頻與視頻探索。
音頻節目《反向流行》每期邀請2-3位嘉賓,針對熱點文化事件暢聊,其中有觀點的碰撞,也有趣聞軼事的佐料。如果你想在文字之外 ,遇見一位有聲音的書評君,那就不要錯過《反向流行》。
13
文科博士太難了,我為什麼還要讀?
文科博士的生活並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卻是個笑中帶淚的流量話題。
文科博士喪嗎?沒你想像得那麼糟。怎樣讀博讀得爽?也沒你想像得那麼好。對於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的學術共同體很重要。而流水化論文生產與知識分子的地位激變,則影響著文科博士的自我認知。
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簡章正陸續公布。念書,還是工作?困擾著很多文科生。本期反向流行邀請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傅正、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楊宸,聊聊有志於讀理論、做研究的人如何才能過得好。
《羅東時間》則是一檔視頻文化評論節目,由書評編輯部的「顏值擔當」羅東小哥哥擔任主持。他的主持風格嚴肅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又透著學識,如果你想在5分鐘之內迅速了解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或事件,首選就是它。
14
手機全年靜音,消失的鈴聲,還會回來嗎?
發布時間:12月19日
不知從哪天起,我們關掉了手機鈴聲,將其設為「靜音」,從此接聽電話靠運氣。而即便靠運氣,看到來電提示的一剎那也可能「受到驚嚇」。
如果在一個靜悄悄的早晨或夜晚,你身心疲憊,手機鈴聲突然響了,會不會比鬧鈴讓你更煩躁不安?鬧鐘有預期,來電鈴聲則防不勝防。
那些年,我們糾結於選哪首歌作為鈴聲,來電話了,音樂響起,可能還要聽完一句歌詞再按下接聽按鈕,如今那已成為個人歷史、群體記憶。我們迷上了靜音。
2019年,我們的內容生產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文字,更多了音頻與視頻,還有諸多線上線下的文化沙龍。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加密切的溝通原地 ,也為了便於大家回看、回聽音視頻,我們還建成了書評周刊公眾號的小程序。歡迎隨時來我們的小程序玩耍哦。
15
小程序上線啦
2019年,你關注了哪些「大事」?新的一年裡,你希望讀到哪些類型的文章?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