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一個書評媒體的回答

2020-12-08 騰訊網

轉眼間,2019年已經臨近尾聲。回顧今年,我們平均每天發布5條推送,截至目前共發布了1700餘篇原創文章,累計閱讀達到3000萬+。在當下我們能有擁有超過120萬訂閱者,這是好多人都沒能想到的事。

在碎片化和泛娛樂化的微信閱讀大潮中,我們仍推崇深度閱讀,不迎合潮流,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能擁有獨立判斷力。基於這些堅持,我們並不把訂閱數量或者閱讀量看得太重,我們做的其實是把那些認同書評周刊的人們逐漸聚集,然後以網狀形式慢步擴散。我們不可能讓騷動的人群沉靜,但我們卻可以給那些追求沉靜的人群一個棲息之地。

2019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震驚、喜悅、難過、惋惜的消息都向我們湧來,引來一波又一波人們的熱議。然而,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裡,深入我們腦海中的事件卻少之又少。記憶好像無憑無據,過去了就沉默,時間一長便被忘記。

但是有些人與事,不該被我們遺忘。所以在這個歲末年初的時刻,我們整理了2019年或許最受關注的十餘篇文章,與你一起回顧這一年的大事。當我們回顧這些內容時,其實也是在回顧這一年人們的心緒與思考集中於何處,讓這些成為時代記憶的片段再次進入我們的視線。伴隨著這些時代記憶,我們每個人也在對這一年進行生活再總結。

不知你,對今年發生的種種,還有多少印象?

2019,我們一起走過

2019年,令世界心碎的有幾場大火。

4月15日下午,法國象徵性建築物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屋頂的三分之二被破壞,全球網民同步轉播這場人文災難,有大量現場目擊者紛紛下跪唱讚美詩為之祈禱……而在中文的網際網路上,掀起了從巴黎聖母院大火到圓明園大火的聯想與比較。

8月盛夏,亞馬孫雨林發生火災。同時,社交網絡也開始流傳森林大火中觸目驚心的圖片與影像,但我們考證發現,熱傳的諸多圖片影素材皆為拼貼挪用。警醒雨林火災,我們需要的不止是一場影響哀悼。

1

亞馬遜雨林火災的真假影像

由於亞馬遜雨林火災,巴西繼巴西國家博物館2018年9月2日大火之後再度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有關此次雨林著火的照片層出不窮,然而其中網絡傳播的熱門圖片,很多都與亞馬孫大火沒有一點關係。對「亞馬孫雨林要燒沒了」的網絡集體聲討,成了一場真假摻雜的影像哀悼與環保動員。

它是網際網路自發的集體儀式,通過情緒來連結虛擬空間的彼此。然而這樣的儀式,真的有助於我們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嗎?輿論的監督與倒逼,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只是在輿論的形成當中,辨析真假、習得常識、不被情緒裹挾,仍然是必要的自我提醒。

2

圓明園vs.聖母院

巴黎時間4月15日下午,法國象徵性建築物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屋頂的三分之二已被破壞,全球網民同步轉播這場人文災難,有大量現場目擊者紛紛下跪唱讚美詩為之祈禱……根據法國多家媒體報導,火災可能是巴黎聖母院頂樓的電線短路引起的,此前巴黎聖母院正在進行修復工作。有外媒估計,此次火災後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至少需要10年,而期間損失將超過177億元。

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發生後,在中文世界的網際網路上,不少同胞都聯想到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那段歷史。而這也造成了我們面對巴黎聖母院失火事件時,感受上巨大的差異性與複雜性。我們不想簡單地指責、站隊或反駁,在激烈的情緒背後,再次去了解這一段歷史,重新去思考當下的事件,我們才有可能看清表象背後,為何我們仍需要一種屬於人類的更大的共情。

透過微觀,我們如何看歷史?2019年,我們也把目光投向了許多歷史類選題。有別於宏大的敘事,我們偏重於歷史中的具體事件與平凡人物 。

五四運動百年 ,我們在報紙與公號刊發的專題與人物報導,都著眼於這樣的視角:重新發掘歷史現場中真實的人。與此同時,我們走近歷史的另一種典型方式,是藉由熱點事件,回望那一幕相關的歷史場景。

3

五四運動100年

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一大篇幅,它能夠召喚出每個國人心中熱情的共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在奏響的主題曲中登臺出場的那些人物。李大釗、陳獨秀、梁啓超、蔡元培、魯迅、傅斯年、羅家倫、匡互生、許德珩、瞿秋白……僅僅提到這些名字,就讓人感到時代風潮力量,在激蕩耳鼓。他們理所當然在舞臺上佔據著主角的位置。但還有一些名字,他們被埋在歷史的角落裡。楊晦、廬隱、陶孟和、張靜廬……這些參與者雖然沒有站在舞臺的高處,但推動時代潮流向前湧動的正是他們,他們個人的命運,也因這股風潮而改變。

因此,這場運動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值得用放大鏡細細觀察,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覆品味。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陸續推出了十八位「五四」人物故事,無論他是發起者、參與者、支持者、旁觀者,還是反對者,「五四」都以歷史之名,將他們的個人命運編織進了國家的命運之中。

4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

自從《長安十二時辰》播出後,不少網友跟隨劇集夢回大唐。劇集中設定的時間並不長,卻道盡了大唐的繁華與危機。然而歷史中的唐朝與電視劇多少有些出入。這篇推送,重點就放在聚焦《長安十二時辰》背後,真實的歷史與大唐謀殺案。

每年10月,對於文化媒體來說,都是個一年一度的「大日子」。諾獎的報導我們年年都做,但今年難能可貴之處 ,是我們握有兩位諾獎得主的獨家專訪。兩篇深度專訪讓我們得以窺見,兩位作家背後的創作觀念與文學觀念。

而諾獎的頒發,也總是伴隨著文學有無標準,誰來制定標準的爭議。

5

2019諾貝爾文學獎專題報導

10月10日晚7時(瑞典當地時間10日下午1時),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結果揭曉。 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以表彰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

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被授予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他憑藉影響深遠的作品和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頒獎詞稱託卡爾丘克「有著百科全書般的敘述想像力,把橫跨界限作為生命的一種形式」。

6

諾貝爾文學獎的含金量到底如何?

而與很多態度不同,文章認為,在當下,把一個世界矚目的文學獎項,頒給「政治不正確」式的作家彼得·漢德克,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而諾獎也通過此舉證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它與主流話語的格格不入,實際上捍衛了真正的文學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諾貝爾文學獎存在的價值,仍無可替代。

2019年的娛樂圈,照舊熙熙攘攘。

崔雪莉的離開,成了重擊在我們心上的一塊大石,人設與反人設,完美與不完美,都比不上一條鮮活生命的哪怕萬分之一重要。吳秀波的出軌風波、朗郎與妻子吉娜的甜蜜互動.....在這些看似娛樂的事件背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吃瓜群眾」。

7

崔雪莉,不完美偶像之死

2019年10月14日下午,作為韓國偶像的崔雪莉選擇了自殺訣別。她的死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而作為完美偶像要求的標準,也被公眾熱議。

一個完美偶像會過著怎樣的一生?在鏡頭前展現最完美的笑容,時刻節制飲食控制身形,忍受長槍短炮式的鏡頭侵蝕自己所有的生活,面對爭議圓滑應對維持人設不要忤逆大眾。崔雪莉做到了前三個要求卻沒做到最後一點,因此被稱為不完美的偶像,備受大眾的指摘。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又是誰在為「不完美」判刑?

8

以「正室」身份為尊貴,在當今是否仍合理?

去年吳秀波的出軌風波在今年又有進展。曝與吳秀波婚外情7年的陳昱霖被吳秀波指控敲詐勒索,而陳昱霖父母稱這一切都是吳秀波的圈套。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撲朔迷離。

而在譴責與「渣男」談戀愛需冒坐牢風險的聲音之中,有這樣一種意見漸成規模:小三該打,傷害正室,不值得同情。「小三原罪論」也引發了激烈討論。「小三原罪論」因編劇六六的發聲引發了更大規模的討論,而六六所持的觀點也讓網友給予了她新的稱號:「大房教教主」。所謂「大房教」也被戲稱「大奶教」。

我們想探討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為何還有女性以「正室」為尊?

9

女星成為妻子後

郎朗的新婚妻子吉娜·愛麗絲,剛剛走入大眾視線,德韓混血的身份便遭到誹謗(德國生父被誹謗為繼父);置身鎂光燈下全副武裝久矣的林志玲,宣布嫁給日本藝人akira沒多久,上有郭臺銘放話「請林志玲回臺灣生孩子」,下有網友批判「在大陸賺了那麼多錢,最後竟然嫁給日本人」,更有財經媒體發文,將她的婚訊形容為「一場失敗的ipo」。除此之外,還有一位近百年前的新娘——民國才女林徽因——在近期又成為了熱門話題。

無論是涉世未深的鋼琴女郎,久經沙場的女明星,還是在時光深處緘默的女性歷史人物,被造謠、詆毀、幹涉,似是懸在她們頭上永恆的劍,隨時毫無防備地爆發。當代優秀女性層出不窮,然而被造謠、詆毀、幹涉,似是懸在她們頭上永恆的劍,隨時毫無防備地爆發。究竟為什麼,一個優秀的女性,在成為妻子之後,會無人在意她們的成就,並遭受到輿論的滔滔敵意?

女性議題,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2019年,我們持續發聲的女性議題,聚焦在家暴與「強姦文化」。打破沉默,比我們想像中更不容易,也正因為如此,持續的關注與討論,正是對發聲者聲援的一種重要方式。

10

女性發聲,讓家庭暴力揭露在陽光下

11月25日,是「世界消除對婦女暴力日」(International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就在這一天,美妝博主宇芽發布了遭受家暴的視頻,直指前男友的家暴行為。幾乎同一時間,著名演員蔣勁夫也再爆家暴,當熱搜再次登頂,吃瓜網友驚嘆自己莫不是穿越了?

宇芽視頻帶來的衝擊餘溫未過,蔣勁夫又為這場家暴討論添了一把新火。蔣勁夫的女友忍受了兩個月的家暴,宇芽在曝光前忍受了5次家暴,而在其他地區,這個數字會不斷增長。

有人在家暴面前長期保持沉默,忍耐達幾十年之久。據相關數據,中國女性在報警之前,平均要經歷35次家庭暴力。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到底為什麼能如此頑固地釘住女性?

11

「強姦文化」和強姦案件頻發有什麼關聯?

當下的我們處於「強姦文化」的大背景下,而這個文化是由相關的案件報導中,媒體及公眾如何去討論這起案件,如何去對待雙方的證據所反映的。

指責受害者、暗示受害人同意、質疑受害人的可信度,這些錯誤,很多自媒體報導幾乎都犯了個遍。我們也有著相同的疑慮,網際網路傳播是否也在助長「強姦」的發生?

每年一度的閱讀盛典與閱讀推薦書目,這已經是書評周刊的傳統與經典「節目」。今年的書單,你看了多少?有沒有被成功種草?

12

2019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榜

2019 年已臨近尾聲。每年年末,新京報都會遴選一年裡值得注意的閱讀文本。人是時間的產物,也是閱讀的產物。當然,並非所有的好書都能留下記憶或引指方向,但總有些書能給予我們生活的勇氣。

我們從今年的出版物中選出100本年度推薦入圍書單,涵蓋文學、藝術、歷史、思想、社科、經濟、兒童、教育、生活、新知、再版11個類別。此外,今年額外增加了20本熱門書籍推薦,組成120本入圍推薦書單。這一本本書,一頁頁承載精神與智慧的載體,或許就是枝葉之外、地表之下的盤根錯節,它們沉靜而孤單,召喚我們的關注與欣賞。而你,亦將在此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我們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2019年,在傳統的文字報導之外,我們還開闢了音頻與視頻探索。

音頻節目《反向流行》每期邀請2-3位嘉賓,針對熱點文化事件暢聊,其中有觀點的碰撞,也有趣聞軼事的佐料。如果你想在文字之外 ,遇見一位有聲音的書評君,那就不要錯過《反向流行》。

13

文科博士太難了,我為什麼還要讀?

文科博士的生活並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卻是個笑中帶淚的流量話題。

文科博士喪嗎?沒你想像得那麼糟。怎樣讀博讀得爽?也沒你想像得那麼好。對於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的學術共同體很重要。而流水化論文生產與知識分子的地位激變,則影響著文科博士的自我認知。

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簡章正陸續公布。念書,還是工作?困擾著很多文科生。本期反向流行邀請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傅正、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楊宸,聊聊有志於讀理論、做研究的人如何才能過得好。

《羅東時間》則是一檔視頻文化評論節目,由書評編輯部的「顏值擔當」羅東小哥哥擔任主持。他的主持風格嚴肅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又透著學識,如果你想在5分鐘之內迅速了解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或事件,首選就是它。

14

手機全年靜音,消失的鈴聲,還會回來嗎?

發布時間:12月19日

不知從哪天起,我們關掉了手機鈴聲,將其設為「靜音」,從此接聽電話靠運氣。而即便靠運氣,看到來電提示的一剎那也可能「受到驚嚇」。

如果在一個靜悄悄的早晨或夜晚,你身心疲憊,手機鈴聲突然響了,會不會比鬧鈴讓你更煩躁不安?鬧鐘有預期,來電鈴聲則防不勝防。

那些年,我們糾結於選哪首歌作為鈴聲,來電話了,音樂響起,可能還要聽完一句歌詞再按下接聽按鈕,如今那已成為個人歷史、群體記憶。我們迷上了靜音。

2019年,我們的內容生產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文字,更多了音頻與視頻,還有諸多線上線下的文化沙龍。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加密切的溝通原地 ,也為了便於大家回看、回聽音視頻,我們還建成了書評周刊公眾號的小程序。歡迎隨時來我們的小程序玩耍哦。

15

小程序上線啦

2019年,你關注了哪些「大事」?新的一年裡,你希望讀到哪些類型的文章?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如何寫書評?
    一篇高質量的書評,不僅要描述全書本上的大致內容,還應該分析這本書的目的,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達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無論是作為作業,還是尋求約稿,寫書評都應該對書本、對自己,維持相當程度的準確性、分析性與強烈的個人性。
  • 洞察|黃健:書評界嚴重的問題,是存在這股潮流!
    今天存在一類沉迷於閱讀書評的讀者,這類讀者在最大程度上將閱讀等同於閱讀書評。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無論是對於讀者還是書評作者,都沒有太多的益處。讀者失去了閱讀原作本身的樂趣,同時也避免了閱讀的挑戰,這導致許多人閱讀能力下降。而輕信某一個書評作者,容易導致思維模式的固化,並喪失判斷力,書評作者侵佔了閱讀主體本來該有的地位。
  • 英國專家:《泰晤士報》偏"左" 但書評儘量中立
    英美書評界有何不同?  儘管伊恩·布魯瑪是《紐約書評》最活躍的撰稿人之一,但他認為英國書評普遍更犀利,且關注細節、關注花邊新聞,讀起來比專業性更強的美國書評更有趣。對此,諾曼·萊布雷希特表示認同,他說英國有個專門頒給言之有理、惡毒犀利書評的「斧頭獎」。作為小說家,他表示寧願接到一篇惡毒的好書評,也不願意接到一篇說好話的中庸書評。
  • 2020年我寫了50篇書評,這7本書觸動最大,好書分享給大家
    我是2019年底註冊的自媒體帳號,開始寫書評。查看書評記錄,發現一整年時間,正好完成了48篇書評,2篇影評,一共50篇。這個閱讀速度與閱讀數量當然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當然這也不是在吹噓。不過作為對「自媒體寫作」一頭霧水,決定從寫書評著手的小白來說,這個成績好像還不錯,至少沒有那麼糟糕。準確的說,一整年看的書應該不止48本。
  • 起點某作者靠短篇書評籤約,推薦不斷,上架拿全勤,書評很獨到
    起點某作者靠短篇書評籤約,推薦不斷,上架拿全勤,書評很獨到。 起點籤約說難不難,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籤約的,短篇火起來很難,所以平臺給的推薦也不會很多,目前小編知道的唯一一個短片寫得比較火可讀性很強很有感染力的是
  • 書評| 打補丁的經濟學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物理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量子力學,而這個回答在過去一個世紀當中已經逐漸站穩了腳跟;但對於經濟學家來說,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在《動物精神:人類心理如何驅動經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中所提出的「動物精神」理論,或者說在這種理論背後更一般的行為經濟學思想,似乎還尚不能成為令人徹底信服的答案。
  • 作家比目魚巧創作不存在的作家與「虛擬書評」
    現在我們中國人也有一位作者開始寫這種假書了,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這《虛擬書評》,作者是比目魚。比目魚在網上很有名的一個書評人,很多人都很喜歡看他的書評,包括我在內。事實上他文筆相當了得,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翻開裡面的扉頁上,他寫的一個獻語覺得很好笑。他怎麼寫呢?他寫獻給LL,下面的一句話寫的是「現在你該相信我是個作家了吧」。
  • 起點最奇葩的書評區,大量書友女裝,作者表示吃不消!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以及它的奇葩書評區。先來欣賞一下這本書的書評區的風採!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本書就是《日常系人生》,作者「提莫大將軍」。這裡可能就有很多小問號就要問了:為什麼這裡有那麼多書友女裝呢?
  • 上海書評︱孫珷:誰說給孩子講量子力學,一定要懂了
    寫書評往往費力不討好,所以偷懶的作者假裝讀完了書,而只談自己知道的與書本身無關的內容,用這種方法甚至可以給虛構的書寫書評;如果不幸真的讀完了書,另一種偷懶的辦法是複述原書中的內容,裝作是自己的見解和知識,這樣的書評興許還有替讀者節省精力的價值。
  • 西西,臨流招魂的候鳥|書評
    創作有《我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哀悼乳房》《候鳥》《織巢》等文學作品。作品多次獲選開卷十大好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等。2011年獲選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美國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2019年獲瑞典蟬文學獎。
  • 丨燕京書評
    燕京書評:大數據技術和個人隱私權保護之間有哪些灰色地帶? 鄭戈:目前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所涉及到的對個人數據的利用,有很多時候是個人所不知道的。它可以採集各種數據,包括無結構數據,很多一開始可能和個人沒有太大關係,分析以後才能產生一個結果,綜合出一個個人畫像。
  • 媒體行業2019年十大預言
    那麼2019年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以下的言論可能預示著娛樂行業未來一年的變化,以及媒體領域即將迎來的「黃金年代」。預言一:OTT視頻運營商競爭加劇強大的OTT視頻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仍然會很激烈,蘋果、迪士尼也推出了訂閱視頻服務,Netflix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 書評成書,八次推薦?還籤約上架了?
    歡迎來到,書評樂園!起點十八年,見過各種各樣的網文套路,系統流、重生流、廢柴流、靈氣復甦流……波爾可以說是閱書無數了,覺得當今網文套路也就那樣了,再推陳出新也不過如此!直到我看到了《倉氏囈語》這本書!別人在起點寫書,他在書裡寫書評?甚至已經籤約上架了?甚至還在短篇小說熱銷榜上?短篇是起點比較冷門的分類,而這本書拿到過八次推薦位!小朋友,我有很多問號?
  •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2006-04-17 00:00:00來源: 財新網
  • 起點第一人,竟然拿書評當小說,不僅籤約還上架那全勤了,服氣嗎
    昨天在頭條看到了一個朋友問,想要在起點籤約,到底需要什麼條件?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有時候瞎寫亂寫,他就是給你發來籤約站短。就拿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作者來說嘛,他就憑自己的書評,發到了起點,就達到了籤約的條件,如今還上架了,都開始拿全勤了。你說說嘛,這到底是啥世道,就憑給別人的書寫個書評,他不僅籤約了,還上架了,還拿到了全勤,雖然六百塊錢不是事,但是這讓那些寫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怎麼服氣?
  • 書評:《黎明之劍》《輪迴樂園》《我真沒想出名啊》《大道朝天》
    寫書評是我每天必備的工作,今天的書評要點評這四本網絡小說:《黎明之劍   1,《黎明之劍》,作者:遠瞳 【書評】
  • 書評:由《洞穴奇案》一書探尋法哲學原理及其啟示
    文章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前面五位法官的回答屬於第一部分,是富勒虛構的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後面九位法官的回答是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對以上三派觀點的延伸與補充。  法學家薩伯延續了富勒的遊戲,假設五十年後(公元4350年)這個案子有機會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針對這個案子各自寫出了的判決意見……本書兼收了富勒和薩伯兩人共十四個觀點,藉以形象地反映了20世紀各個流派的法哲學思想。
  • 《神秘愛人》by溫昶 前世今生|單本書評
    我說簡評看過我寫書評的大概知道我一般不喜歡穿越重生、鬼怪異能之類的文。這篇文是看到作者是比較熟悉的人才看的。看完之後我還是有小小的失望的,覺得不是文筆、劇情不是我想像中那麼精彩。但是這個想法其實還是蠻吸引人的,人和神戀愛。可能我不常看這種文,所以無法理解某些吸引點,所以還是給了3星。接下來說說劇情。
  • 新書《Human Compatible》書評:AI與我們的未來
    編者按:AI對人類未來的影響是一個熱門話題,圍繞這個話題的爭論正日益變得部落化。AI暢銷書《人工智慧:一種現代的方法》合著者Stuart Russell(斯圖亞特·羅素)曾在該書的最後一章提出過這個問題,並給出了一個不怎麼受到認可的回答。為此,他用一本新書《Human Compatible》來認真地再回答一次這個問題。
  • |軒轅書評《三體秘密》1
    我們製作了三期關於《三體秘密》的書評,今天是第一期。《三體秘密》,顧名思義,講的就是三體當中隱藏的那些故事、情節和秘密。讀這本書的感覺就是,自己開了一個「上帝視角」,似乎成了大劉的貼身秘書。既像在與劉慈欣一起討論劇情,又好像在幫大劉一塊出謀劃策,一起推敲整部小說的邏輯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