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算是在皇帝這個崗位工作時間非常長的。皇權和相權在漢武帝之前也有著非常尖銳的矛盾,以漢武帝的性格連匈奴都不放在眼裡,更別說丞相了,所以他也是比較廢丞相的一個皇帝。
在位期間陪伴他的丞相共有13個,除了第一任丞相衛綰是他爹走後留給他的外,他自己啟用12個,但這十二個當中6個被他殺掉了,3個被迫自殺,這個生存難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有一個丞相卻非常奇特,竟然在如此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終老丞相之位,他的經歷又為我們現代職場生活給出怎樣的啟示呢?
公孫弘在進入丞相崗位之前,名不見經傳,只是在家鄉一個有孝順之名的人,曾經也幹過公務人員,在一家監獄當過差,後來因為過失,連這個工作也丟了。公孫弘工作是丟了,但是公孫弘也有自己的追求,他感覺還是要好好讀書,有機會進入高等公務員隊伍。
漢朝自建國以後,很多建國的元老都先後去世了,國家朝堂非常缺乏得力的管理人才。但這個時候也沒有高考啊,連科舉也沒有,所以只能通過地方官推薦賢能的人進入朝堂。
公孫弘這個時候有了機會,他有孝敬父母的名聲啊,他不僅孝敬自己的親生父母,母親去世後,他連自己的後母也很孝敬。地方官在推薦人才的時候,就選擇了公孫弘,他也第一次進入漢朝的中央政府。
但是公孫弘第一次的工作情況並不理想,漢武帝給他分配了一個出使匈奴的工作,他完成後,回來寫了份工作報告,呈給漢武帝後,漢武帝不是很滿意。公孫弘從漢武帝細微的情緒中感受到了自己此時的工作能力並未能使皇帝滿意,於是主動選擇離開,退出了漢朝中央。
但是公孫弘的退出是識時務,並非真正的不想再進入朝堂。於是回到家鄉,繼續讀書。漢朝不停的對匈奴作戰,還有一大堆需要處理的朝政事務,人才還是缺,還要各地推薦人才。公孫弘的家鄉再次推薦公孫弘,這樣公孫弘再次進入中央。
公孫弘有自己的才華,並且這次得到了發揮。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富庶,有足夠的戰馬和軍糧的準備:戰馬多到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由於朔方郡的建立,以及向邊疆運糧將被授予爵位政策,軍糧是被安放到邊疆,兵精糧足的漢朝開始了對匈奴和西南民族的打擊。
但是,畢竟雙手難敵兩人,效果並不明顯。正是公孫弘為漢武帝提出了建議,讓漢武帝專心對付匈奴,漢武帝採納了公孫弘的意見,很快漢朝對匈奴的用兵也逐漸有了效果。
當然,漢朝朝堂的人才逐漸增加,並不只有公孫弘了,董仲舒這樣的大才子也為漢武帝奉獻上了「天人三策」的高論,朔方郡的妙計是主父偃為漢武帝提供的。董仲舒自幼飽讀詩書,為漢武帝奉獻上了儒家治國的理論,怎麼會看得起四十歲才開始讀書學習的公孫弘。公孫弘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董仲舒對自己的輕視。公孫弘並沒有表現出來他對董仲舒的不滿,而是默默地放在心中。
公孫弘表面上是推薦儒教,實際上心理推崇法家思想,這個思想剛好符合了漢武帝的精神。漢武帝就是當董仲舒推薦「天人三策」後,將董仲舒派去給一個諸侯當丞相,一幹就是十年。後來,漢武帝的哥哥劉端當膠西王,經常胡作非為,對漢武帝派來的丞相,不是因過殺死,就是用毒殺掉,基本派到那裡的丞相就算是背叛了死刑。漢武帝也很頭疼,不知道該派誰去,正在漢武帝為難的時候,公孫弘非常貼心的建議,讓董仲舒去吧,漢武帝點頭答應。
天下事就是有非常神奇的,董仲舒到了之後,偏偏漢武帝的哥哥對董仲舒非常尊敬,就是沒有想殺害董仲舒的想法。不過董仲舒知道,這只是一時的,遲早這位諸侯王也會對他動殺機,董仲舒幹了四年後,辭職回鄉,離開政壇。對於主父偃,董仲舒更是借主父偃處理齊王家中的內亂,置主父偃於死地。
公孫弘還有一個很厲害的本領是看臉色。公孫弘處理完這兩位有力政敵之後,一位與他共事的老同事汲黯再次成為了公孫弘的政治對手。朝中的大事,公孫弘和汲黯商量好事情後,一起去給漢武帝匯報,但是公孫弘每次都讓汲黯發表觀點,他來觀察漢武帝對他們意見的態度,並且根據漢武帝的態度提出相關的意見,經常得到漢武帝的欣賞。
公孫弘晚年的時候,生病回家養病,期間漢武帝朝兩個諸侯王造反,本來此時的丞相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處理這件事情,但是,因為公孫弘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職責,馬上向漢武帝啟奏說自己要辭去爵位,讓在為國家分憂的人享受,丞相的職務也要辭去。漢武帝大為感動,不但不準公孫弘辭去,反而讓公孫弘安心養病。公孫弘養了好幾個月的病後又愉快的上班去了,第二年安然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