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我來到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穿越時光的隧道,感受中國的光榮與夢想。
一路參觀下來,都是記憶的碎片。
第一個記憶是駱駝。那駱駝來自遙遠的沙漠,它沿著絲綢之路走來,帶來了葡萄,核桃,西瓜,石榴……我對駱駝有天然的好感,我是駱駝服飾的粉絲就是證明!
第二個記憶是馬。我下意識地將馬與戰爭聯繫在一起。想當初冷兵器時代,成吉思汗之所以所向披靡,還不就是藉助了馬力嗎?我更願意將它看成「一諾千金」的象徵,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就是再強調諾言的力量!「鞭策」「策馬揚鞭」這些詞語都與馬密切相關。
東漢蔡倫造紙,極大促進了文明的傳播。語言,是人類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是人類第二次信息革命,它記錄語言有利於信息的傳播。印刷術是第三次信息革命。紙是文字記錄的載體,也是助力印刷術的載體,它是第二次信息革命和第三次信息革命的中堅力量。我們現在很難想像人類離開紙張的日子,在這個意義上,蔡倫的名字光耀千古!
陶瓷技術是人類文明的助推器。碗是人類陶瓷技術的代表。無論是粗糙的碗,還是精緻碗,它們代表的是人類文明的程度。
秦始皇的偉大在於他創造了大一統的秦朝,它所架構的政治系統至今成為東西方兩大不同的國家治理機制。有了他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才有了中華民族的今天。我們不能數典忘祖,我們應該設立秦始皇紀念日。
文明之花從來不是只有一種顏色,彌勒佛就來自域外文明,深入人心。彌勒佛的意義在於他啟發了人類的包容之心。民間傳說,臘月二十三有人禱告灶王爺:天陰了要晴,天暗了要明。過年要休閒,閒久了要病!灶王爺正打瞌睡,迷迷糊糊聽到「晴」「明」「閒」「病」四個字,就慌慌張張報告給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正在吃飯,只記住了「閒」「病」兩個字,以為人間出亂子,就招呼手下去處理。彌勒佛應招來到人間,讓人間充滿祥和,高高興興過年「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房土;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買雞;二十八,去買鴨;二十九,去買酒,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人們按照彌勒佛的要求,歡天喜地過大年。彌勒佛看到人們高興,他更高興。從此,每逢過年,人們就在家裡擺上彌勒佛像,一方面祈求豐衣足食,一方面希望像彌勒佛那樣笑口常開,快樂人生!
寫到這裡,我發現最重要的不是駱駝、馬、紙、碗、秦始皇,而是彌勒佛了。想想也是,人這一輩子,說到底還不就是應該笑口常開嗎?要想笑口常開,就要學會包容:往大了說要包容不同的世界觀,往小了說要包容不同的人。包容之心就是快樂之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