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難奧數題目,理論數學家解不開,但神人用高中數學輕鬆破解

2021-01-08 網易

  在數學界中,有一道很經典的難題叫「傳奇的第6題」(The Legend of Question Six)。它是國際數學奧林匹亞其中,公認史上最困難的題目。

  這道題目是這樣的:

  

假設正整數a、b,滿足ab + 1可以整除a^2 + b^2,證明(a^2 + b^2) / (ab + 1) 是某個整數的平方。
Let a and b be positive integers such that ab + 1 divides a^2 + b^2. Show that (a^2 + b^2) / (ab + 1) is the square of an integer.

  假設正整數a、b,滿足ab + 1可以整除a^2 + b^2,證明(a^2 + b^2) / (ab + 1)是某個整數的平方。

  Let a and b be positive integers such that ab + 1 divides a^2 + b^2. Show that (a^2 + b^2) / (ab + 1) is the square of an integer.

  這道題目,當年的奧林匹亞數學議題委員會,以及4位數論專家都解不開,被認為「不適合放到競賽題目中」。最後它還是變成了比賽題目,而且還被參賽者解開。

  傳奇的第6題,當年的理論數學家也解不出來

  首先,我們來認識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IMO,下文簡稱數奧)是全球性的數學競賽,參賽對象為全球的中學生,可說是數學界的奧運,從1959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其中歷史最長的賽事。數奧競賽共有6道題目,基本上都是證明題,分為簡單、中等與困難3個等級,第1與第4題屬於簡單題,第2與第5題屬於中等題,第3與第6則是困難題。每題滿分為7分,總分42分。

  數奧每年都由不同的國家主辦(臺灣曾擔任1998年的主辦國),題目由主辦海外的其他參賽國提供,主辦國會組織擬題委員會,從題目其中選出候選題目,再由參賽各國一同商議出最終競賽題目與官方解答。

  而「傳奇的第6題」是1988年的題目,是由西德數學家提供的。西德曾獲1982和1983年的數奧冠軍,後來被美國、蘇聯、羅馬尼亞等國奪去冠軍頭銜,西德數學家就在1988年,精心設計超難的「傳奇的第6題」。

  當年主辦國是澳洲,結果擬題委員會的6個成員都無法解開這道難題,他們向最強的4位數論專家求助,他們也無法解題。但是擬題委員會仍然把這道題目列為候選題,結果各國商議過後,竟然真的採用這道題目,成為第29屆數奧的第6題。

  更驚人的是,竟然有參賽選手解開這道題目。雖然268位選手的平均得分只有0.6,是數奧29年來分數最低的一題,卻有11名選手取得滿分。要特別強調的是,數奧是辦給「中學生」的數學競賽,那些中學生能夠解開理論數學家解不開的題目,真的非常驚人。

  他們是怎麼破解「傳奇的第6題」的?

  數奧選手用高中程度的「韋達跳躍」,破解傳奇的第6題

  其實他們用的並不是微積分、離散數學、線性代數等高等數學技術,而是高中數學程度的「韋達跳躍」(Vieta jumping)。韋達跳躍包含兩個部分:韋達定理(Vieta’s theorem)、無窮遞降法(method of infinite descent)。

  韋達定理描述二次方程式其中,兩根的和、積與項數之間的關係,這是臺灣高一數學課的內容。韋達定理是這樣的:

  

假設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 c = 0有兩根α、β,則α + β = -b/a,αβ = c/a。

  假設一元二次方程式ax^2 + bx + c = 0有兩根α、β,則α + β = -b/a,αβ = c/a。

  無窮遞降法則是一種反證法,臺灣高中數學不特別教無窮遞降法,因此對高中生來說,這的確是一種艱深的數學技術;但高一數學的「數學歸納法」會提到反證法,可能還是會有些「神人」懂無窮遞降法。無窮遞降法是這樣的:

  

先假設方程式有解,並假設X為最小解;接著再從X出發,嘗試推導出另一個更小的解Y。若能推導成功,代表與前題假設「X為最小解」矛盾,因此能證明此方程式無解。

  先假設方程式有解,並假設X為最小解;接著再從X出發,嘗試推導出另一個更小的解Y。若能推導成功,代表與前題假設「X為最小解」矛盾,因此能證明此方程式無解。

  使用上述方法,解答「傳奇的第6題」的思維會是:

  1. 根據題目敘述,ab + 1可以整除a^2 + b^2,所以(a^2 + b^2) / (ab + 1) 是正整數;假設該正整數為k。

  2. 接著,假設有正整數a、b滿足 (a^2 + b^2) / (ab + 1) = k,而k不是平方數。

  3. 最後,假設在所有滿足條件的正整數中,有一組是a1、b1,它們擁有最小的和;假設a1 = b1。

  解題時,就可以製造一個矛盾,證明還有比a1、b1小的值,因此前一個假設「k不是平方數」也不成立。最後就可以證明「k是平方數」,(a^2 + b^2) / (ab + 1) 的值必定是某個數字的平方數。

  我們可以開始解題了:

  

  根據(1),由於k、b1、a1皆為整數,因此a2必為整數。

  根據 (2),由於k不是平方數,(b1)^2- k不可能是0,因此a2不可能是0。

  根據 (a2^2 + b1^2) / (a2b1 + 1) = k,由於k、b1是正整數,因此a2不可能是負數。

  也就是說,a2是個正整數。

  前面,我們假設過a1 = b1,因此根據(2),a2一定小於a1,因此a2 + b1為更小值,與「a1 + b1為最小整數解」的假設矛盾,也因此「k不是平方數」是錯誤的假設。可以證明,(a^2 + b^2) / (ab + 1) 的值必定是某個數字的平方數。

  雖然高中生不會記得「韋達定理」這個名稱,但它是高中數學很基本的解題技巧,是小考、段考考到爛掉,學測、指考也會出現的概念。「無窮遞降法」的難度較高,但背後的原則「反證法」也是高中證明題常用到的技術。然而就是會有厲害的人,能夠用這些基本的技術,搭配巧思,解答理論數學家無法解答的難題。

  看到這麼幹淨的思維與解題流程,真的是佩服那些奧數的參賽選手(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史上最難的奧數題
    澳大利亞數學奧林匹克議題委員會的六個成員都未能解決這道由西德數學家提供的問題,於是他們只好向主辦國澳大利亞的4位最好的數論專家求肋,委員會希望專家能於6小時內解決問題,令人尷尬的是,專家經過一輪苦戰都未能解出題目。於是,議題委員竟然夠勇氣把問題寄往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不過他們特意在問題旁加上兩顆星,代表這是超難題目——也許難到不應用作競賽題目。
  • 史上最難奧數題
    澳大利亞數學奧林匹克議題委員會的六個成員都未能解決這道由西德數學家提供的問題,於是他們只好向主辦國澳大利亞的4位最好的數論專家求肋,委員會希望專家能於6小時內解決問題,令人尷尬的是,專家經過一輪苦戰都未能解出題目。於是,議題委員竟然夠勇氣把問題寄往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不過他們特意在問題旁加上兩顆星,代表這是超難題目——也許難到不應用作競賽題目。
  • 高考史上數學「最難」的一年,學霸都只能幹瞪眼,題目比奧數還難
    高考史上數學「最難」的一年,學霸都只能幹瞪眼,題目比奧數還難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了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科舉制。那個時候的科舉制是平民百姓想要做官的途徑之一。然後在今天的中國,高考已經成為科舉制的化身。
  • 最難高考數學卷,每道都是奧數題,考完哭聲一片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到高考最難的科目,相信不少學生會說是數學。在高考中,數學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都是噩夢,尤其是文科生,對待數學簡直就是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哪一年的高考數學題最難?
  • 高考史上最難的2張數學卷
    試卷的考題比之於過去有的很大的改動,畢竟知識在進步,題目自然也有變化。很多考生都曾感嘆,高考唯一不變的依舊是那麼的難。是的,要想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走在前列,非得有點真本事不可。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這兩張數學試卷,就算有真本事也難免會讓人崩潰。
  • 史上最純粹數學家,破解千禧年難題,棄百萬獎金不要,在家採蘑菇
    誰是世界上最傳奇的數學家?如果論還活著的,可能是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2000年,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公布了七個數學難題 ,公布,誰能解出其中任何一道題目,就能拿走一百萬美元的獎金。二十年過去了,至今,只有一道題被破解出來。而破解者卻拒絕領百萬美金我。
  • 最難高考數學卷,每道都是奧數,出了考場一片哭聲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哪一年的高考數學題最難?公認的答案是:1984年的高考數學,史上最難,每道題目都是奧數,出了考場以後,只聽到一片哭聲,許多同學表示絕望:考學估計無望了,數學太難了!那麼,當年的高考數學,都考了些什麼呢?
  • 中國奧數那麼厲害,為何卻出不了像高斯、歐拉這種級別的數學家?
    ,期望從更深層次的課程訓練出一些對於常規課程有利的方法,很多家長都覺得,我孩子奧數那麼難的題目都會做,一些普通考試的題目還不會做嗎?前些年,的確有很多常規考試的許多解法思路來自奧數。 奧數只是升學的踏板 有個朋友讀中學的時候,獲得省競賽一等獎,就可以有保送資格,或者高考降分二十錄取。這個誘惑實在太大,家長們看到這個苗頭,不惜給孩子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培訓,希望等到真正高考時可以走這一捷徑,這個也是為什麼全民奧數的最根本原因。
  • 學奧數有助於應對越來越難的高考數學嗎?
    今年的高考數學無數考生被斷臂的維納斯和一朵雲給弄蒙圈了,當然還有最後的傳統「壓軸題」,於是有人或者「藉機生事」或者真的是處於疑惑提出題目這樣的疑問。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個這幾年已經遇到過好次的事情:因為很多人知道我家孩子學習成績不錯,而且也知道我家孩子學奧數,所以這幾年朋友、朋友的朋友、孩子的同學家長甚至孩子的老師都會問我關於奧數要不要學的問題。
  • 高考數學最難的部分 高中數學必修幾最難
    高考數學最難的部分 高中數學必修幾最難高中數學很多題型都是難度比較大的,必修幾的高中數學最難?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數學的最難部分,供參考!高中數學最難的部分是哪裡要說學的話,是函數較難,雖然考試裡它的佔分比例很大,但其實大部分還是強調基礎,所以這塊也並不需太過擔心。。。
  • 著名數學家從未學過奧數 被中國小學奧數題難倒
    [提要] 前日中國小學生的奧數題難倒了世界著名數學家安德烈·奧昆科夫,而這位數學大師竟然從來沒上過奧數,他認為那些太刁鑽的題目但奧數教育中存在著的龐大利益鏈條,讓奧數的生命力猶如「野火燒不盡」,變相的校外培訓配合擇校的現實,最終讓官方的一道道命令很快變成一紙空文。  就在不久前的南京,中國小學生的奧數題,居然難倒了世界著名數學家安德烈·奧昆科夫。
  • 80後數學家許晨陽:我們的奧數世界一流,數學研究並不是
    許晨陽在已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5位科學家中,1981年出生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是最年輕的。獲獎理由是「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許晨陽是一位理論數學家,研究代數幾何。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大學階段確定做數學是自己比較擅長,而且自己又很喜歡的事情。然不是希望每個人都成為數學家,也做不到,每個人通過社會的發展找到自己,把自己的能量完全發揮出來,這個對社會的進步也是最快、最有幫助的事情。王強:鋼鐵怎樣煉成的?回到數學本身來說,你的學習方法是什麼?什麼樣的東西吸引你?
  • 高考史上最難的2張數學卷子,一張看哭了學霸,一張讓院士直搖頭
    試卷的考題比之於過去有的很大的改動,畢竟知識在進步,題目自然也有變化。很多考生都曾感嘆,高考唯一不變的依舊是那麼的難。是的,要想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走在前列,非得有點真本事不可。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這兩張數學試卷,就算有真本事也難免會讓人崩潰。
  • 八零後數學家許晨陽:奧數和數學究竟什麼關係
    是不是數學學好了奧數就能好,或者說奧數學好了數學就能好?你們當年集訓隊的人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研究數學? 許晨陽:這個問題有不少人問過我,我以前還專門給國家集訓隊寫過一篇文章,談我對數學和奧數之間的看法。
  • 高考數學最難的一年,馬雲才考79,你能得幾分?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哪一年的高考數學題最難?公認的答案是:1984年,史上最難,每道題目都是奧數。出了考場以後,只聽到一片哭聲,許多同學表示絕望:考學估計無望了,數學太難了!那麼,當年的高考數學,到底考了些什麼呢?
  • 葛軍在高考數學領域這麼出名,為何他卻沒有數學家身份?
    葛軍在高考數學領域這麼出名,為何他卻沒有數學家身份?說起高考數學,葛軍就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葛軍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所出的幾份高考數學試卷難倒了一大批考生,讓很多考生欲哭無淚。那麼,葛軍為何要給高中生出這麼深奧的題目呢?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舊時的「中央研究院」和現在的中科院數學院士中就有9位是溫州籍,數量之多、水平之高,在中國現代數學史上實屬罕見。在《中國現代數學家傳》中,溫州籍數學家的人數位居全國各地市前列。我還聽說,中國的第一份數學雜誌也出現在溫州(筆者註:雜誌名《算學報》,由蒼南人黃慶澄創辦)。我很好奇,不知是否有人做過深入的研究:為何溫州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數學家?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從奧數冠軍到菲爾茨獎獲得者
    在法國高中的學習對吳寶珠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在法國,高中階段有兩年的大學預備學習,法國的高中預科非常不同於越南的『奧數』班,法國的高中學習是為研究作準備,越南的高中學習是為考試作準備。」 法國的博士訓練體系也非常不同於美國。
  • 數學家是怎樣看待奧數的
    在(數學)競賽中獲勝,自然會感到高興甚至自豪,但在競賽中受挫,卻不需過分悲傷,也不必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感到失望。為在競賽中獲勝,是需要憑藉一些專門的天賦的,但這些天賦對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卻完全不是必要的。」   這是偉大的前蘇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為一本奧數書寫的序中的片段。對於數學教育,柯氏亦不乏獨到見解。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多年來的成績可以用「霸主」來形容。由此,「奧數」屢創佳績卻拿不了數學大獎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思。「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