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澱粉樣蛋白錯誤摺疊原因 但是老年痴呆還是不好治

2020-12-08 前瞻網

科學家發現澱粉樣蛋白錯誤摺疊原因 但是老年痴呆還是不好治

 黃琨 • 2020-05-21 09:02:08 來源:前瞻網 E207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人體內的蛋白質有時會錯誤摺疊,當這種情況出現在大腦中時,某些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可能會堆積起來,從而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出現。

蛋白質不會無端端地突然摺疊錯誤。人體內存在一個微妙的生態系統,提供生物化學相互作用的環境,蛋白質會在其中扭曲、展開,再按照其設計重新摺疊。

然而,正如密西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ACS化學神經科學》上發表的文章Acetylation of Aβ42 at Lysine 16 Disrupts Amyloid Formation(賴氨酸16乙醯化Aβ42幹擾澱粉樣蛋白的形成)中所探討的那樣,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改變也可能導致長期的後果。

對於澱粉樣β蛋白(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來說,在分子特定位置出現的一種常見化學修飾會造成蝴蝶效應,導致蛋白質錯誤摺疊、聚集並產生細胞毒性。

這一結論是Tiwari的團隊在研究乙醯化反應中得到的。

乙醯化是蛋白質最常見的化學修飾之一,但它對澱粉樣β毒性的影響是研究最少的。在澱粉樣β蛋白上,乙醯化可以發生在2個位點:賴氨酸16和賴氨酸28。

研究小組發現,賴氨酸16的乙醯化反應會導致無序聚集體形成柔韌而有粘性的非晶結構,並表現出高度的毒性,其自由基形成率也較高。

Tiwari說:「聚集蛋白結構的形狀、粘性和靈活性在細胞毒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可能影響毒性機制。」

這就是單個分子位置的細微變化影響整個蛋白質聚集情況的典型。Tiwari表示,阿爾茨海默症沒有單一的病因,沒有單一的觸發因素,考慮到其涉及的複雜化學物質,很可能也沒有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案。

這和目前主流觀點不一致。許多研究人員仍然認為,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必須以某種特定方式出現,才會導致疾病,而其他錯誤摺疊的形式則不那麼重要。

但Tiwari認為,蛋白質的部分變化是非常微妙的,就像雪地輪胎對汽車的影響一樣。雪地輪胎更深的胎面和更靈活的材料固然更適應冬季道路,但很難指出這種特徵在冬季高速公路對速度的影響。

蒂瓦裡說:「這不是可以從遠處看清楚的東西——這是一種觸摸和感覺的屬性。我們必須仔細審視這些物質。我們必須從形態學和生物物理學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這些結構。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更好地理解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和澱粉樣β蛋白毒性的複雜性。」

阿爾茨海默氏症組織報告稱,這種疾病是美國第6大死因,2020年將使美國損失約3050億美元。根據當前的研究結果,醫學界普遍認為,因為錯誤摺疊而聚集在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斑塊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

此外,大腦中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導致的神經纖維纏結也被認為是該病的原因之一。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5/200519165853.htm

[2]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neuro.0c00069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老年痴呆的治療不要老抓著「β-澱粉樣蛋白」不放
    人們開始對「β-澱粉樣蛋白理論」的信心開始動搖。仔細對比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藥物的臨床試驗發現,雖然大部分藥物都可以成功的減少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但是幾乎沒有一款藥物可以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進程。難道我們錯怪β-澱粉樣蛋白啦?
  • 老年痴呆藥物曙光初現 靶向澱粉樣蛋白有望減緩病情惡化
    原標題:老年痴呆藥物曙光初現 靶向澱粉樣蛋白有望減緩病情惡化 圖片來源:Raul Arboleda   在數年的失望後,日前發布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抗體療法可能為阿爾茨海默氏症(又稱老年痴呆)患者帶來小的改善。   這兩種藥物——禮來公司的solanezumab和百健公司的aducanumab均靶向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病人大腦中堆積的β-澱粉樣蛋白。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研究者表示,我們認為當一種蛋白由於某種原因變壞或錯誤摺疊時,澱粉樣蛋白通常就會產生,這提示著澱粉樣蛋白在一種隨機的、不受控制的過程中形成。相反,我們發現澱粉樣蛋白可以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細胞中以特定方式形成。澱粉樣蛋白通常是在與它們相關的神經毒性或退行性狀態的背景下理解的。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2019-10-30 03:48: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張一凡 責任編輯:張一凡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老年痴呆不傳染 謠言「傳染」才可怕—新聞—科學網
    因為這個原因,這項治療在1985年退出了歷史舞臺。截至2000年,上述病人中有38人出現克雅氏病。到2012年為止,全球範圍內共發現450例醫源性克雅氏病人,主要病因是屍源性人體生長激素暴露,還有少數案例是由移植和腦外科手術造成的。 胡文輝表示,這種不同個體間的β-澱粉樣蛋白傳輸必須依賴於特殊的媒介手段,如注射或移植等醫療操作。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JBC:澱粉樣蛋白如何進入到大腦中
    2016年9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研究人員現已了解到β澱粉樣蛋白可促進阿爾茲海默症的發展,但是他們仍然致力於研究β澱粉樣蛋白是如何產生毒性的。Jan BieschkeJan 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他和德國的合作者共同發現了β澱粉樣蛋白,該蛋白必須將其內部結構改變成較長的平面結構(β摺疊)被吸收到細胞內變的具有毒性。該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9日在《生物化學雜誌》上。
  • 新發現!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這項研究由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巴塞隆納貝塔研究中心、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醫學中心和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發現了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變得異常的新型tau蛋白,並開發了新的工具來檢測這些細微的變化,並在人類樣本中證實了他們的結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EMBO分子醫學》和《老年痴呆症》上。
  • Sci Adv|甲之蜜糖,乙之砒霜-HSF1直接調節澱粉樣蛋白的新功能
    在阿爾茨海默症和一些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腦中,存在被稱為amyloid的蛋白斑塊,這種澱粉樣的蛋白斑塊是由一些錯誤摺疊的蛋白組成。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澱粉樣蛋白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但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
  • 老年痴呆症前兆表現,老年痴呆症早期能治嗎?讓痴呆老人安享晚年
    如果能夠加強對伸經突觸的保護,即使β-澱粉樣蛋白斑塊有所形成也很難摧毀神經突觸。 2.早在2016年的世界神經科學年度大會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清楚地證實了這一點:科學家分析了一些維持著清晰記憶、年齡在九十以上而生命終結的正常人的大腦。其中,有些人的大腦中充滿了β澱粉樣蛋白斑塊。然而,這些人的大腦並沒有老化,好像對破壞神經突觸的β澱粉樣蛋白有著先天性的免疫力。
  •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科學家團隊開展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首次報告了從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澱粉樣血管病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的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
  • 哪些人容易得老年痴呆老年痴呆能治癒嗎從容面對不再迴避
    這些,會讓大腦產生我們現已認識到的損壞神經突觸,並導致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特徵的黏性β一澱粉樣蛋白的形成。 2.也就是為什麼要用(逆轉、認知、恢復)個性化操作程序來對付這些威脅因素的原因。如果我們能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消除這些潛在的隱患,大腦就不會被迫產生導致老年痴呆病的β-澱粉樣蛋白。因此,我們要努力防範威脅神經系統的分子靠近,讓它們離我們的大腦越遠越好。
  • 偉哥或可預防老年痴呆!PNAS稱它抑制體內有毒蛋白積累
    據Medicalxpress網站報導,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一項研究發現,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偉哥)可以摧毀錯誤摺疊蛋白,抑制體內有毒蛋白質的積累,這種有毒蛋白質的積累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 老年痴呆最初表現,老年痴呆的症狀有哪些,有一個中招要留神了!
    但是,視覺障礙其實也可能是老年痴呆的徵兆。 像A.阿爾茨海默醫生自己所觀察到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此類疾病患者的大腦裡,顯示出有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的情況,這些斑塊主要由β澱粉樣蛋白所構成,神經病學家們雖然對β澱粉樣蛋白的正常功能百思不得其解,但能確定β澱粉樣蛋白對神經元有毒性作用,特別是被稱為低聚物 的、成為團塊狀的β澱粉樣蛋白,它與反神經營養因子的標準相符合,都可以結合神經元上的多個受體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朊病毒(prion)是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它們會破壞神經組織,並且是幾種影響人類和動物的災難性但罕見的疾病---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的原因。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在此,論文研究者報導了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在通過高脂飲食(HFD)誘導後,造成白色脂肪組織中線粒體非常規錯誤定位,損害線粒體的功能,並最終促進肥胖。充分認知並理解導致脂肪組織(AT)功能障礙的過程,對於理解肥胖的病理生理學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可以確定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性疾病的新靶點。
  • 研究揭示了TDP-43蛋白中的澱粉樣核心序列是形成積聚和包涵體的原因
    該論文發現了TDP-43蛋白C-端區域的澱粉樣核心序列,闡明了該序列在TDP-43蛋白的結構轉換、澱粉樣積聚和包涵體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胡紅雨課題組先期的研究工作闡明了TDP-43蛋白的35-KDa裂解片段TDP-35是其在細胞質內形成包涵體的主要原因,並且包涵體的形成引起該蛋白質參與RNA加工功能的改變 (Che-MX,et al. FASEB J,2011, 25: 2344)。研究人員蔣蕾蕾和車美霞等利用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方法首先鑑定出TDP-43蛋白C-端區域的澱粉樣積聚核心序列。
  • 新發現|邊緣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LATE)
    我國老年痴呆患者人數已居世界第一。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深入揭示其發病原因和病理生理機制乃是當務之急。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人員就已經注意到,一些痴呆症患者表現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但對他們大腦海馬區域的組織檢測結果卻令人費解。
  • 「摺疊錯誤」的蛋白也有正能量
    由於各種摺疊方式之間的能量差別甚小,許多因素,包括自身濃度的變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鏈缺失或者延長、基因突變引起的胺基酸殘基改變、環境中酸鹼度改變、離子濃度變化、周圍的分子環境變化等,都能夠使肽鏈的摺疊方式發生改變。肽鏈摺疊方式改變的後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