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錯誤」的蛋白也有正能量

2020-12-08 中國西藏網

  延年益壽,是每個人都希望能在自己身上實現的事情。秦始皇、漢武帝等古代帝王為了長命百歲,不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尋找靈丹妙藥。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究機體衰老與長壽的調控機理,試圖研發出能延長人類壽命的藥物。而從組成生命的重要物質——蛋白質入手,或許更容易找到與長壽有關的生命密碼。

  保持蛋白質的「體型姿態」很重要

  眾所周知,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生物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作為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除了參與催化各類生物化學反應,還在生物體的身體結構、信息傳遞、免疫防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常,細胞內外各類生理生化過程不僅需要特定的功能蛋白質,還需要這些蛋白分子形成相應的高級結構和形狀。因此,蛋白的狀態直接影響機體各類生理生化反應的進行。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蛋白的異常聚集會給細胞和生物體帶來負面影響。蛋白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鏈組成的,從新合成的肽鏈到具有特定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質,需要複雜精細的肽鏈摺疊和加工過程。

  由於各種摺疊方式之間的能量差別甚小,許多因素,包括自身濃度的變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鏈缺失或者延長、基因突變引起的胺基酸殘基改變、環境中酸鹼度改變、離子濃度變化、周圍的分子環境變化等,都能夠使肽鏈的摺疊方式發生改變。肽鏈摺疊方式改變的後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摺疊。不僅如此,這樣的摺疊結構還容易導致「正常」的蛋白也改變摺疊方式,變成和它們一樣的結構,因此這些結構的蛋白質具有「傳染性」,也就是能夠複製自己的結構,統稱「傳染性蛋白」。

  在許多情況下,這種「摺疊錯誤」的蛋白會喪失原有的生理功能,而且其聚合物對細胞有害,會引起阿爾茨海默氏症、亨廷頓舞蹈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中樞神經系統病症。

  蛋白聚集也能執行重要功能

  不過,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蛋白聚集會給生物體帶來正向作用,能夠調控細胞分裂、胚胎的早期發育、機體的固有免疫反應等過程。例如,具有朊病毒型蛋白「愛聚集」特點的蛋白,由於其穩定性和結構特點,可以被用來執行一些正常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功能性結構、儲存、記憶、作為模板以及信息傳遞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機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計山明教授課題組近期研究發現,蛋白聚集具有正向生物學功能。果蠅對人體無害,擁有最全面的基因突變體類型、最豐富的遺傳學雜交手段、最完備的轉基因品系,是做生物實驗最理想的材料之一。

  Otu家族蛋白代表一大類去泛素化蛋白酶。果蠅Otu蛋白是第一個被鑑定的Otu家族成員,並具有結合RNA的特性,但與其他Otu家族成員相比,果蠅Otu蛋白具有獨特的酶活中心。有趣的是,果蠅Otu蛋白還含有一個經典的LC結構域,但其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特性不詳。我國學者對果蠅Otu的酶學特性和生物學功能進行了長期和系統的研究,發現LC結構域調控Otu蛋白相變,並在Otu蛋白「自我聚集」行為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重要的是,「聚集」形式的Otu蛋白作為一種活性蛋白酶,能催化底物的去泛素化。進一步研究發現,RNA通過與Otu蛋白LC結構域結合促進Otu的「自我聚集」,並正向調控其酶的活性。

  計山明課題組以果蠅為模型,對果蠅Otu蛋白的酶學特性和生物學功能進行研究後發現,低複雜度結構域能夠調控果蠅Otu蛋白的液—液相變過程,並在Otu「自我聚集」過程以及去泛素化酶活性中發揮重要作用。核糖核酸通過與Otu蛋白低複雜度結構域結合,從而促進Otu蛋白的「自我聚集」,並正向調控其酶的活性。當Otu蛋白表達失調或蛋白聚集受阻時,果蠅腸道免疫信號發生紊亂,屏障功能就會受損,壽命就會縮短。

  研究同時發現,體內Otu蛋白的「自我聚集」行為和酶活是一個可調控過程。分子伴侶蛋白Bam與Otu蛋白形成複合物,促進Otu蛋白聚集,增強其去泛素化酶活性,協助參與對腸道免疫信號及壽命的調節。同時分子伴侶蛋白Bam的表達隨年齡的增長呈動態性變化,在果蠅成長和衰老過程中,Bam的動態變化影響並調節了Otu的活性,從而調節果蠅壽命。

  這一研究表明,蛋白聚集能夠有效維持果蠅腸道內的免疫穩態,提高腸道的屏障功能,從而延長果蠅的壽命。

  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或能延年益壽

  那麼,對人類而言,人體攜帶有超乎人體細胞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酵母和病毒等。這些微生物廣泛分布在人體表面的皮膚、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部位,以及人體臟器內部和血液神經等系統中。據估計,人體腸道中生存著至少4萬種微生物。

  正常情況下,人類與這些腸道微生物通過彼此間協同進化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複合體。腸道為微生物提供最佳的生存環境,包括天然的厭氧條件、豐富的營養物質以及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形成世界上生物種群密度以及遺傳多樣性單位面積最大的場所。

  同時,這些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體的營養物質加工、消化吸收、能量平衡、免疫功能、胃腸道發育和成熟及其他多種重要的生理活動。雙方的互惠互利能夠維持人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動態平衡。

  然而,在當今社會日益惡化的環境中,除抗生素以及各種濫用的藥物外,我們容易忽略的食物防腐劑、食品保鮮劑、食品色素等都破壞著人類與微生物共生的動態平衡。同時,人們飲食的不規律、偏食、過多食用帶有殺蟲劑的蔬果,以及工作生活壓力導致的緊張焦慮等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的平衡。

  紊亂的腸道菌群極易透過腸道到達人體其他組織與器官,造成各類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因此,腸道屏障功能的維持,對於保持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和諧共生,維護人體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蛋白聚集正向調節功能的發現,除了有助於更好理解其對蛋白酶活性及個體生理過程外,還能啟發我們,或許利用蛋白聚集效應能改善人體腸道菌群,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澱粉樣蛋白錯誤摺疊原因 但是老年痴呆還是不好治
    科學家發現澱粉樣蛋白錯誤摺疊原因 但是老年痴呆還是不好治  黃琨 • 2020-05-21 09:02:08
  • PLoS ONE: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蛋白錯誤摺疊的新機制
    腦部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被稱為「纏繞疾病」,因為上述疾病的特點是錯誤摺疊的蛋白纏繞、聚集在大腦中。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一個不尋常的胺基酸--BMAA能插入到神經蛋白中,使神經蛋白發生錯誤摺疊和聚合。BMAA是由一種光合細菌--藍藻產生的,BMAA已在ALS患者腦組織中被檢測到。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細胞如何處理錯誤摺疊G蛋白三聚體β亞基
    G蛋白三聚體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由a、b和g三個亞基構成。由於b亞基具有7個重複的WD結構域形成的螺旋槳狀的空間結構,新合成的Gb需要分子伴侶來對其進行正確的摺疊。而且,Gb需要與Gg形成異源二聚體才能具有穩定的構象並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質複合物。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蛋白質錯誤摺疊可被感知 神經退行性疾病又見曙光
    蛋白質摺疊是蛋白質3D結構的基礎,對蛋白質的功能至關重要。錯誤的蛋白質摺疊會導致包括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但目前的治療,以帕金森氏症為例,其治療的重點是尋找和清除蛋白沉積,而不是在這些蛋白沉積之前修復細胞缺陷。
  • Science:蛋白摺疊遠比想像中的更加複雜
    2017年3月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比以前更加詳細地測量蛋白摺疊,從而揭示出這種摺疊過程比之前所知的更加複雜。這些結果提示著在此之前,對科學界而言,蛋白摺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這是因為這種摺疊過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而且蛋白結構發生如此小的變化以至於常規的方法不能夠檢測出來。
  • JCB:華人學者發現蛋白質錯誤摺疊後處理的新機制
    生物谷報導:通常,細胞中的錯誤摺疊蛋白質會被蛋白酶體降解。但是在一定的病理和生理條件下,一些錯誤摺疊蛋白質幾乎不被降解,反而可以形成蛋白質聚集體。研究表明,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與錯誤摺疊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聚集體沉積有關。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Neurobiol Aging:蛋白質錯誤摺疊與老化和睡眠相關
    Naidoo實驗室先前報導,衰老與蛋白展開的水平增加相關,蛋白展開是細胞應激的一個標誌,稱為「未摺疊蛋白反應」。蛋白錯誤摺疊也是幾個年齡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特徵,如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病,而蛋白錯誤摺疊也與睡眠剝奪相關聯。Naidoo和她的團隊下一步將研究如果恢復適當蛋白摺疊,是否能改善一些中老年人有害的睡眠模式。
  • 人類細胞內介導錯誤摺疊膜蛋白降解的「再泛素化酶」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張在榮課題組研究發現,錯誤摺疊的膜蛋白被泛素化並從內質網膜轉運到細胞質中後,會經歷「再泛素化」過程,進而能有效地被蛋白酶體識別並降解。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
  • EMBO:致病性蛋白質錯誤摺疊背後的關鍵控制元件
    首次確定了稱為核苷酸傳感環的II類伴侶分子內的一個區域,其中核苷酸感應環檢測點燃伴侶分子摺疊運動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ATP水解對啟動蛋白質摺疊很重要,但是還不知道ATP活性如何被感應和傳遞。伴侶分子啟動新翻譯蛋白和應激變性蛋白的正確摺疊,這裡的應激變性意味著它們已喪失自己的結構,通過將它們封裝入一個由背靠背堆疊分子複合物兩條鏈形成的保護室中。
  • 勃起功能障礙藥物可幫助細胞破壞錯誤摺疊的蛋白質
    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異常積累是許多疾病的標誌,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這些有毒蛋白質的聚集體嚴重破壞了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儘管數十年來進行了深入研究,但仍然沒有有效的手段來去除或防止其在人體中的積累。
  • 【英文字幕】非摺疊蛋白反應和內質網應激:細胞的「自救」之路
    在Günter Blobel實驗室做博士課題期間,Peter Walter曾純化到負責蛋白質轉位到內質網的大分子複合物關鍵蛋白分子,並證明該蛋白能選擇性識別新生分泌蛋白,隨後他確定了該複合物的7SRNA成分室該系統功能的關鍵成分。
  • JBC:揭示神經變性疾病中蛋白質錯誤摺疊的分子機制
    > 2014年2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和神經變性疾病相關的蛋白質摺疊的新型機制朊病毒感染和阿爾茲海默氏症都是因蛋白質錯誤摺疊而引發的腦部疾病,為了增加對這種神經變性疾病發病機制的理解,研究者Ayodeji Asuni及其同事通過對朊病毒感染的大腦腦部組織進行對比,同時以對照小鼠的腦組織作為對照進行研究,朊病毒感染的大腦腦部組織可以間接反映出阿爾茲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組織。
  • Science:抗感染蛋白能感知非感染細胞中的蛋白質摺疊錯誤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宿主細胞對抗細菌感染的免疫機制,同時發現對這一過程至關重要的一種蛋白質能夠感知並對所有哺乳動物細胞中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做出反應,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
  • 四半胱氨酸探測β摺疊蛋白結構
    (封面圖片:科學家發現四半胱氨酸單位可以作為β摺疊蛋白的結構探測器使用。封面圖為FIAsH標記的大腸桿菌細胞螢光顯微圖,圖中的紫色部分為細胞視黃醇結合蛋白,半胱氨酸用黃色小球表示。) 監控蛋白會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發生蛋白摺疊,如細胞內部,而當存在結構敏感的光譜信號的時候,以上摺疊過程就將變得更加容易。
  • PNAS:開發出新技術重建蛋白合成期間摺疊全過程
    根據於2012年7月16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研究哺乳動物細胞內蛋白如何摺疊這種方法允許研究人員對細胞中處於不同蛋白合成階段的被稱作核糖體的蛋白合成機制拍攝快照。他們然後將這些快照拼接在一起從而重新構建蛋白合成期間它們如何摺疊。細胞內,蛋白摺疊非常快,只需幾微秒,因此多肽鏈如何摺疊從而形成蛋白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謎。論文通訊作者Shu-Bing Qian說,他們的方法能夠在核糖體合成蛋白的同時研究蛋白摺疊。
  • 科學家綜述繼發性主動轉運蛋白摺疊與運輸機制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的施一公教授近期發表了題為「Common fold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ers」的綜述文章,聚焦於繼發性主動轉運作用元件的常見摺疊
  • 分布式計算蛋白質摺疊有何科學意義?
    如果蛋白質沒有正確地摺疊,將會使人得很多病症,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狂牛症(Mad Cow/BSE)、可傳播性海綿狀腦病(CJD)、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特別是一些癌症正是一些細胞內的重要蛋白發生突變,導致蛋白質聚沉或錯誤摺疊而造成的。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