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給5000多遺傳病、不孕不育家庭送希望

2020-12-06 東方網

  

  謝曉亮(左)和學生陸思嘉(右)與世界首例阻斷遺傳性軟骨瘤的「MALBAC嬰兒」。(資料)

  謝曉亮不久前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是他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後的第四個院士頭銜。作為上海億康基因有限公司的共同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他每次來上海,行程都排得很滿。由他開創的單細胞基因檢測方法MALBAC (多重退火循環擴增法),不僅可檢測百餘種單基因病,還在上海實現了產業化,至今已為5000多個遺傳病和不孕不育家庭解決難題。

  一名遺傳病患者來信改變了他

  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工作,他是該實驗室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科學家;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終身教授;2009年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謝曉亮再次成為內地學者獲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作為單分子酶學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這位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軍人物,2012年在單細胞全基因組學研究上有了突破性進展,開發了MALBAC,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技術之一。這項技術的初衷是測量單個DNA分子中的基因序列。檢測一個腫瘤細胞的DNA,MALBAC技術的準確性高達93%,而傳統技術只能做到50%至70%。後來,科學家們使用這一技術完成迄今覆蓋度最高的單精子基因圖譜,首次對人類單個卵細胞完成測序。

  一名遺傳性軟骨瘤患者的來信,改變了謝曉亮的生活軌跡。這個家庭中,丈夫是遺傳性軟骨瘤患者,妻子正常。其後代無論男孩女孩都有50%的概率患與父親同樣的疾病。是否有可能通過胚胎植入前的基因檢測來阻斷這一遺傳病呢?當時謝曉亮已完成技術驗證,要做臨床驗證,他找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合作。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阻斷遺傳性軟骨瘤的「MALBAC嬰兒」誕生,這標誌著中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如今,這個孩子已經3歲多,非常健康。

  實驗室的基礎研究轉化成生物技術,實現了謝曉亮「科技服務社會」的夢想,他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受益於這一技術。

  完成國內百餘家醫院樣本檢測

  奉賢生物科技園區的聚惠創業園26號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謝曉亮和學生陸思嘉共同創立的上海億康醫學檢驗所就坐落於此。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樣本細胞送來,國內100多家合作醫院的樣本檢測在這裡完成。

  這些細胞,用謝曉亮的話來說,它不只是一個細胞,很可能是一個健康的寶寶,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我國每年新生兒出生缺陷率約5.6%,其中20%是由明確遺傳因素導致。「MALBAC技術能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可以幫助一些家庭阻斷遺傳病。」上海億康醫學檢驗所CEO陸思嘉介紹,藉助這一技術,已產生了多個「世界首例」,成功阻斷遺傳性脊肌萎縮症、家族遺傳性耳聾、遺傳性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症、遺傳性顯形多囊腎等疾病的垂直傳遞。此外,在2015年他們還發展了無創基因篩查技術,誕生了世界首個無創篩查試管嬰兒,至今已完成100多例。

  謝曉亮把億康基因總部放在上海奉賢,不僅因為奉賢正致力於發展健康產業,還因為這裡開放的氛圍,「上海對於科技創新有著更開放的心態,產業轉化意識也更強烈。」

  公司名寓意為億萬人健康奮鬥

  「謝老師是60後,但他的心理年齡就像90後,他滑雪時總喜歡在空中轉圈。」談及導師謝曉亮,陸思嘉說,他對新事物總是保持著敏感。有一次,謝曉亮帶他去滑雪,在乘坐了20多分鐘纜車登山後直接把他帶到中級道,並對從來沒有滑過雪的他說:「你已經沒有退路了,我相信你可以的。」陸思嘉一開始很害怕,漸漸就享受起這個過程。謝曉亮經常對學生說,有些事不做就永遠不知道難易,等真正邁出第一步,會發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超乎想像。

  謝曉亮每年要來上海七八次,每次來都要和陸思嘉討論新的技術進展。在他看來,有的遺傳病還沒辦法成功阻斷,需進一步技術創新。目前,基因測序儀器還依賴國外進口,他正謀劃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序儀器。

  謝曉亮每天工作16個小時,常睡在實驗室的簡易沙發上。說起導師的拼勁,陸思嘉直言「心疼」,但他深知,如果讓謝曉亮再選擇一次,他依然會選擇現在的生活。正如謝曉亮為公司起的名字「億康」,寓意為億萬人的健康而奮鬥。

相關焦點

  • ...遺傳病 1980年 外胚層發育不良症 單基因病-上海頻道-東方網
    (資料)  謝曉亮不久前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是他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後的第四個院士頭銜。作為上海億康基因有限公司的共同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他每次來上海,行程都排得很滿。由他開創的單細胞基因檢測方法MALBAC (多重退火循環擴增法),不僅可檢測百餘種單基因病,還在上海實現了產業化,至今已為5000多個遺傳病和不孕不育家庭解決難題。
  • 【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採錄】謝曉亮:通往精準醫學之路
    謝曉亮在很多人眼裡是當之無愧的「大牛」,身為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他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貢獻卓著,還通過醫學技術的創新發明造福了眾多家庭,推動了我國精準醫學的發展進程。去年,謝曉亮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通往精準醫學之路
    謝曉亮在很多人眼裡是當之無愧的「大牛」,身為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他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貢獻卓著,還通過醫學技術的創新發明造福了眾多家庭,推動了我國精準醫學的發展進程。去年,謝曉亮榮獲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 謝曉亮獲得美國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新聞—科學網
    2015年的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日前揭曉,由我中心(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教授與史丹福大學教授
  • 謝曉亮教授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此前,謝曉亮曾於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組成,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代表了這三個領域的最高榮譽。此前華人學者錢煦是唯一一位華人三院院士。謝曉亮此次成為美國「兩院院士」,在華人學者中亦屬少有。
  • 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獲2017「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1999年謝曉亮被哈佛大學聘為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他是改革開放以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自2009年以來,謝曉亮一直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以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囊腫性纖維化也能導致不孕不育?可以做試管嬰兒麼?
    27歲的Kirstie是一名鋼管舞者,在最後的時日裡,她主演了公益片「愛在移植名單上」並成為器官捐獻代言人,希望能為有需要的患者募捐款項。Kirstie說:「每首歌都有結尾,每本書都會結束,我的故事也將迎來它的結局,我來告訴你這一切是多麼得美麗。」「無論如何,我非常感激我所擁有的,希望每一個有需要的患者能夠接受移植。」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他就是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榮獲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或許很多人會說,又是國外的科學家。然而,謝曉亮卻與其他出國的科學家不太一樣,因為他給中國帶來了許多新技術。
  • 河北生殖婦產醫院藺會蘭:讓不孕不育家庭擁有平凡的幸福是我的使命
    也正是這份感動更加堅定了藺會蘭要在不孕不育診療方面專注下去,幫助更多家庭圓了求子夢。依靠藺會蘭等一眾專業醫生的出色實力和諸多一流的先進設備,未來河北生殖婦產醫院將繼續攜手業界優秀醫生,繼續為廣大就診者提供國際品質的專業診療服務和貼心關懷!
  • 億康基因:創新技術賦能生殖遺傳領域,助十餘萬家庭解決生育難題
    陸思嘉博士是億康基因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在國家倡導優生優育的大背景下,他們所從事的就是為中國百萬家庭扮演好「農人」的角色——篩選優良胚胎(種子)、找到合適的子宮內膜(土壤)、排查子代遺傳病風險(陽光)。
  • 直擊中關村論壇|謝曉亮:中和抗體或是新冠特效藥的希望
    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發表了《中和抗體——新冠特效藥的希望》主題演講。「新冠肺炎暴發後,中國科學家在第一時間測出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並向世界公布,為新冠肺炎的檢測和治療提供了基礎。」謝曉亮說,但目前新冠肺炎尚缺少特效藥。
  • 三門峽不孕不育醫院-哪些原因導致不孕不育高發
    核心提示:三門峽不孕不育醫院-哪些原因導致不孕不育高發?不孕不育的發生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為了治療不孕不育,夫妻們東奔西走,嘗試了很多的治療方法,真的是身心疲憊。那麼是哪些因素導致了不孕不育的高發呢?醫生介紹除了疾病的因素之外,很多的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不孕不育的高發,很可能就是這些不良的習慣謀殺了我們的生育能力!
  • 億康基因首席科學家謝曉亮院士出席2017未來論壇!
    生物醫藥專題環節億康基因首席科學家謝曉亮院士做了題為「基因檢測——當隨機遇到精準」的主旨演講,謝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孟德爾遺傳談起,生動地解釋了為什麼  謝院士團隊研發的MALBAC單細胞擴增技術,為阻斷單基因遺傳病提供了技術支撐。
  • 黃荷鳳:從源頭上阻斷遺傳病的「科學家媽媽」
    中國每年約1800萬新生兒中有5.6%的出生缺陷,其中遺傳性出生缺陷佔30%,這些新生兒中30%會在短期內死去,40%終生都帶有殘疾,對社會和家庭都是沉重的負擔。
  • 科學網—專訪:謝曉亮的科學人生
    作為室溫下單分子螢光顯微技術的開拓者之一,謝曉亮教授推動和帶領了單分子研究在生物學中的應用。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開創了活細胞中的單分子研究。他主導研製的以快速拉曼散射為主的高靈敏、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2009年,謝曉亮獲得美國能源部頒發的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
  • 謝曉亮:希望中和抗體療法能成為應對新冠病毒的良方
    謝曉亮說,今年對於中國甚至全球都壓力重重,科學家們都希望能做出改變,盡力研發出可以應對新冠病毒的藥物。全球源源不斷產生的新的新冠病例都亟需一項有效的療法或藥物,但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藥物存在。中和性抗體療法是謝曉亮教授團隊針對新冠病毒研發出的一種治療方法。儘管進展可觀,但一個患者依舊需要1200毫升的康復患者的血液才能有望治癒。
  • 家庭醫生陳朝豔:送醫送藥 送去溫暖和希望
    (受訪者提供)陳朝豔為居民送藥。(受訪者提供)「我剛剛為一位病人去藥房取藥來晚了,讓你們久等了。」見到陳朝豔時,她正從醫院藥房出來,準備為患病居民上門送藥。陳朝豔是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部的一名家庭醫生,這一幹就是12年。她帶領的團隊一共管理社區3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