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裡面有「顏曾孔孟」,國共時期有「蔣宋孔陳」,紅夢裡有「賈王史薛」,若這「四大家族」的概念放在化學方面,你可知道科學院裡的」是大家族「?
如今的科學院,已經發展成為下轄114個研究單位(京區49個,京外65個)、12個分院的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而在建國初期非常惡劣的國際環境之下,由優秀科學家擔任所長的號稱「四大家族」的科學院四個最知名的化學研究所,毅然為揚我國威,打造原子彈等化學科研任務做出了卓越貢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憶一下這"四大家族"以及當時它們的「掌門人」。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創建於1950年6月,是中國科學院首批成立的15個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於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從開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學的研究起步,經過近60多年幾代人艱苦創業、奮力拼搏,在以有機化學研究為中心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高新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我國「兩彈一星」研製、「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和「物理有機化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自由基化學中取代基離域參數和有機分子簇集概念」等一批攀登科技高峰的重要成果中做出重要貢獻。
有機所在以有機化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導,圍繞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新材料三大領域,重點突出健康和生命、環境和生態系統、資源利用與開發、新材料、能源開發應用和國家安全等領域中相關的基本有機化學課題等六大研究方向,帶動化學生物學、金屬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元素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化學信息學、有機材料化學和有機分析化學等八大學科發展。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所長:莊長恭
確證了麥甲甾烷結構,推測了麥角甾醇的結構,設計了帶有角甲基雙環α-酮的合成方法;研究了甾族邊鏈的氧化斷裂,是當時國際上少數從事甾體全合成研究的知名化學家之一,其工作曾被引入著名教科書。研究了防疫諾林、去甲基防已鹼等生物鹼結構。對有機合成特別是甾體化合物的合成與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重視並擬定有機化學中文命名,現用的啫U、吡咯等雜環化合物名稱均為他所倡議的。
1894年12月25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
1916—1918年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學習。
1919—192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21—192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
1924—1931年任東北大學教授,化學系主任。
1926—1933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科學講座。
1931—1932年任德國哥廷根大學、明星大學客座教授。
1933—1934年任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
1934—1945年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研究教授。
1934—1943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當選為中央研究院學術評議會評議員。
1948年任臺灣大學校長,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任數理化學部副主任。
1962年2月25日病逝於上海。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始建於1948年12月,經過幾代應化人的不懈努力,現已發展成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及產業化於一體,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影響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成為我國化學界的重要力量和創新基地。主要學科方向: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所長:吳學周
中國最早把光譜數據應用於分子常數和熱力學函數計算的光譜學者。開闢了原子能化學,低聚物化學,定向聚合,高分子物理等學科,在國內首次分離出15個純稀土氧化物,完成了核燃料後處理萃取新流圖,製備了純矽半導體,為中國確定了第一個自行研究與工業生產通用合成橡膠的鎳系列順丁橡膠。
從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遠紅外光譜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光譜帶系,闡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結構和化學反應機理。領導核燃料前、後處理中的化學問題的研究開展超純分析、痕量分析以及環保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光譜、波譜、結構化學研究工作晚年組建了雷射化學研究室並應用光譜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質的氧化機理。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9月20日,吳學周在江西省萍鄉縣一個教書先生家中出生。
1916年(民國五年),吳學周考入萍鄉縣立中學,接受較系統的自然科學教育,他對數理化有濃厚的興趣。
1920年(民國九年),考取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東南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大學),學習化學。
1924年(民國十三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東南大學化學系,經張子高教授推薦留在化學系任助教。
1927年(民國十六年),經吳有訓教授介紹,曾在江西省立南昌中學高中部任教半年,然後回東南大學繼續任化學系助教。又經吳有訓教授推薦,參加江西省教育廳公費留學生考試,以全省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公費留美學習的資格。
1928年(民國十六年),吳學周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專業為物理化學。
1931年(民國二十年)夏,被授予博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化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 hemical Society)上發表了兩篇論文《HCl溶液中四價銥還原成三價銥的還原電位》(Redu ction Potential of Quadrivalent to Trivalent Iridium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 on)和《光的電位測定》(Potenti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ridium)。[6]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赴德國達姆斯塔特高等工業學校從事光譜學研究。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夏,應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邀請,吳學周回國擔任化學所的專任研究員。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夏,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委任他為代理所長,主持籌建科學實驗館。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環境化學研究所所長。
1949年7月,他參加了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東北參觀團。
1950年,應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電邀來京,與嚴濟慈、武衡等一起去東北組建科學院東北分院。
1958年,創辦了長春化學學院和附設的化學學校與技工學校。
1959年,在他的積極倡導下長春應化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光譜實驗室。
1978年,吳學周以分子光譜專家的身份冷靜分析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狀況,注意到進口光譜儀器很多,但分子光譜研究的論文卻寥若星辰,有學術創見的論文則更少,存在著忽視理論和基礎研究的傾向。
1980年,他受中國化學會的委託,舉辦了全國分子光譜學習班,探討了分子光譜簡正坐標計算的新方法,以及電子計算機在分子光譜上應用等新技術,推動了中國分子光譜學的發展和應用。
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四屆學部委員(院士)。
1983年10月31日零時20分,吳學周逝世。
化學研究所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成立於1956年,是以基礎研究為主,有重點地開展國家急需的、有重大戰略目標的高新技術創新研究,並與高新技術應用和轉化工作相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所,是具有一定國際影響、我國最重要的化學研究機構之一。主要學科方向為高分子科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所長:柳大綱
領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30年,先後孕育出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等多學科的化學研究機構;在規劃研究領域、開拓方向、組建研究室組,以及延聘人才等方面,付出了後半生精力,使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物理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等各個研究領域都得到蓬勃發展。
1904年2月8日 出生於今江蘇省儀徵市。
1920—1924年 在南京高等師範數理化部學習。
1924—1925年 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1925—1927年 任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助教。
1927年 任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教員。
1928—1929年 任中國科學社《科學》編輯部編譯員。
1929—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46—1948年 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生院進修,獲博士學位。
1949—1954年 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954—1956年 參加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工作。
1955—1991年 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代所長、所長、名譽所長。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1957—1963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中國鹽湖科學調查隊隊長。
1963—1991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
1973—1986年 任《化學通報》主編。
1978—1990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
1980年 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1年9月14日 病逝於北京。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創建於1949年3月,是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來,大連化物所通過不斷積累和調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重點學科領域為: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雷射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所長:張大煜
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石油煤炭研究基地,組織了一批青年科研人員開展了人造煤油、石油煉製、石油加工、高能燃料、色譜、雷射和化工過程的研究,開拓了我國物理化學很多新的研究領域,不僅支援了國民經濟建設,對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科學研究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催化劑與催化基礎理論研究中富有創見地提出了表面成鍵的理論,而且帶領助手們在極困難的條件下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在指導化工實踐中取得了許多堪稱輝煌的成果;在合成氨技術革命中,他指揮完成了合成氨新流程的三種催化劑,其質量超過國外同類產品,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1906年2月15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
1929—1933年留學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1933—1937年任清華大學講師、教授。
1937—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1946—1949年任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兼交通大學教授。
1949—1952年任大連大學化工系教授、系主任,東北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1953—1961年任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科學院蘭州石油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煤炭研究所所長。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62—1977年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委16院副院長。
1963—1982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77—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顧問。
1989年2月20日病逝於北京。
(來源:MOLBASE摩貝網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