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技術可以使機器人確定他們是否能夠舉起沉重的箱子

2020-09-15 工程學習

圖片提供: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人形機器人具有類似於人的身體,可以很快幫助人們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這些機器人設計完成的許多任務涉及拾取不同形狀,重量和大小的物體。

儘管許多最新開發的類人機器人能夠拾取輕巧的物體,但舉起笨重的物體常常被證明更具挑戰性。實際上,如果物體太大或太重,機器人可能最終會摔碎或掉落物體。

考慮到這一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技術,該技術可以使機器人確定是否能夠舉起物理特性未知的沉重箱子。在arXiv上預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介紹的這項技術可以促進機器人的開發,該機器人可以更有效地舉起物體,從而降低了他們拾起無法支撐或搬運的東西的風險。

「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如何對取消與未知的物理參數一箱的可行性人形機器人的原因,」元豐漢,誰進行了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告訴TechXplore。「要實現這樣一個複雜的任務時,機器人通常需要首先識別盒子的物理參數,然後生成安全,穩定的舉起盒子的全身運動軌跡。」

機器人生成允許其舉升物體的運動軌跡的過程可能需要進行計算。實際上,類人機器人通常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其身體抬起物體所需進行的運動應滿足幾個不同的約束條件。這意味著如果盒子太重或其重心距離機器人太遠,則機器人很可能無法完成此動作。

漢解釋說:「當我們試圖思考是否可以舉起啞鈴之類的重物時,請思考一下我們人類。」 「我們首先與啞鈴互動以獲得對物體的某種感覺。然後,根據我們以前的經驗,我們知道它是否太重而無法舉起。同樣,我們的方法從構造軌跡表開始,它會通過仿真為機器人保存與箱子的一系列物理參數相對應的不同有效提升運動。然後,機器人會將這張桌子視為其先前經驗的知識。」

Han與他的同事Ruiui Li和他的主管Gregory S. Chirikjian(NUS機械工程系教授兼負責人)合作開發的技術使機器人在短暫交互後即可了解盒子的慣性參數用它。隨後,機器人回頭查看由該方法生成的軌跡表,並檢查它是否包含允許其用這些估計參數來舉起箱子的舉升運動。

如果存在該運動或軌跡,則認為抬起箱子是可行的,並且機器人可以立即完成任務。如果不存在,則機器人會考慮超出其能力的任務。

「基本上,我們的方法離線構造的軌跡表會根據盒子的慣性範圍參數保存有效的全身提升運動軌跡,」 Han說。「隨後,我們開發了一種基於物理交互的算法,可幫助機器人安全地與盒子交互並估計盒子的慣性參數。」

這項新技術使機器人能夠快速確定他們是否能夠完成與起重相關的任務。因此,它節省了時間和計算能力,因為它避免了機器人在每次舉升嘗試之前(甚至是不成功的舉升嘗試)都不必進行全身運動。

Han和他的同事使用NAO(由SoftBank Robotics開發的著名人形機器人)評估了他們開發的方法。在這些試驗中,NEO快速有效地識別了通過新技術無法舉起或很難舉起的物體。將來,相同的技術可能會應用於其他類人機器人,從而使它們在完成涉及舉起重物或重物的任務時更加可靠和高效。

漢說:「我們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實際取放任務的工作效率,特別是對於可重複的任務。」 「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計劃將我們的方法應用於不同的對象或起重任務。」

相關焦點

  • 這個機器人抓手讓物體能夠懸浮,有望用在航空領域
    ETH先鋒研究員Marcel Schuck正在開發一種機器人抓取器,該技術基於聲波實現抓取,最好的創意點在於該抓取器可以操縱小而易碎的物體而不會碰到它們。該技術基於一種已經被開發了80多年的原理,並首次被用於太空探索。因為超聲波會產生人類看不見或無法聽到的壓力場,當聲波相互重疊時會產生壓力點,並且小物體可能會被困在這些點內。最後的結果是,被抓取後這些小物體似乎在聲學陷阱中能自由漂浮在空氣中。他實驗室中的裝置是Schuck想要開發的產品的原型:使用超聲波的電子控制機器人抓手。
  • 為什麼螞蟻可以舉起比自己重幾百倍的東西?看完長見識了
    因為它們太小了,所以有時候人們都覺得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它其實是個大力士,因為它可以舉起比自己本身體重要重100到400倍的東西,這點是不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呢? 螞蟻為什麼能舉起這麼重的東西呢?這是因為它身體的承力結構不一般。
  • NASA太空站的機器人能夠拯救太空人的性命
    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危險任務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和加拿大航天局CSA的科學家們現今能夠將國際空間站上一項危險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執行,將機器人送到太空行走,這樣人類就能免去許多危險的工作環境。加拿大官員表示,他們相信Dextre機器人能夠成功完成哈勃望遠鏡修復工作,並且在更換老舊電池和國際空間站其他零件時也不會遇到任何麻煩,負責Dextre機器人項目的加拿大宇航局工程師丹尼爾·雷說:&34;嗅出"氨氣之類的質譜儀機器人工具存放區(RiTS)於去年12月首次發射升空,實際上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工具棚,它為Dextre提供了一個地方,在國際空間站的外部存放它的氨洩漏檢測工具
  • 一種能夠自發同步的仿生微納機器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同步是自然界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通過各個部件或個體的彼此同步,生物體或其群體可以實現許多複雜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億萬心肌細胞的同步跳動共同完成心臟的搏動;螢火蟲群體的同步閃爍幫助其識別異性同類等。
  • 人工智慧寒冬已過 2045機器人或將迎來「奇點」
    最近幾年,隨著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對機器人產業的大量投入,機器人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其實,家裡的掃地機器人也可以做到智商很高,之所以只是目前的樣子,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如果那樣做價格會非常昂貴。  曾在谷歌搜索部門工作的吳軍博士說:「機器擁有智能如今成為可能」。曾經缺失的一環今天已經接上了,這一環就是大數據。大數據讓機器具備了深度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判斷的能力。現在的智能設備已經具備柔性,機器替代人正在全世界發生。
  • 康奈爾可拉伸傳感器可重新定義軟機器人和虛擬實境技術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廉價的LED和染料創造了一種光纖傳感器,最終製造出一種可拉伸的皮膚狀材料,能夠檢測變形,包括壓力、彎曲和應變。該傳感器可以參與實現軟性機器人系統應用,並可能助力增強現實技術,因為軟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增強現實用戶感受到與現實世界類似的感覺。
  • 採摘機器人的可行性_花生採摘 - CSDN
    這些計算機並不使用打孔卡,但是可以用Fortran和BASIC進行編程,從而大大降低了創建應用程式的難度。然而,當時人們並不清楚,在需要快速、高效地處理大量數據的應用中,微型計算機是否能夠取代大型主機,更不用說讓微型計算機進入每個家庭。這與現在的機器人行業非常相似。
  • 耶魯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柔性機器人纖維
    據外媒報導,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像被叫做Spot的機器狗或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最近設計的一種新的「突破性」結構。據悉,耶魯大學教授Rebecca Kramer-Bottiglio和她的科學家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一種「機器人纖維」,其結合了傳統纖維的優點如透氣性和靈活性,同時又具備充分的驅動、傳感能力和「可變硬度纖維」。
  • 科學家能夠利用磁場操縱藻類機器人 主動追殺癌細胞
    現在,通過對磁信號的響應,科學家已經能夠操縱螺旋藻——一種微小的植物和食物補充劑——從人體中穿過。這種生物混合機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將藥物運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從而減少副作用。更有甚者,這種機器人以及它的磁場似乎可以殺死癌細胞。
  • RoboGrammar系統可以虛擬測試各種機器人設計
    打開APP RoboGrammar系統可以虛擬測試各種機器人設計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2-05 17:18:00
  • 柔性機器人是否是協作機器人的發展趨向?
    「在機器人行業的應用中,傳統的六軸機器人廣泛應用在汽車、3C行業,而這些行業都屬於大的代工企業,生產線成熟、工業穩定,一年換產的機率非常高,工程師編好程序,直接開始生產就可以了,像這種注重效率的應用,必須使用六軸機器人,」王皓說道:「而在推廣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小企業,例如集成商,在生產線上換產非常頻繁,對於這些中小企業,他們的訴求是更希望可以換產頻繁,易操作。
  • 貓咪航空箱:不只是一個箱子那麼簡單
    為自己的貓咪挑選大小、材質都合適的「航空箱」可以建立起貓咪專用的「起居室」,特別是對於幼貓能幫助它們儘快適應新家的環境,而且還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的航空箱會在產品外包裝上標上「航空專用」的字樣(但是IATA強調他們並不會針對具體品牌、製造商進行批准、認證服務),所以消費者在挑選航空箱產品的過程中還是應該注重最基本的尺寸、材質等細節問題。
  • 機器人了解多少?機器人都能做哪些事?了解一下!
    機器人用機械手可以裝配機器、焊接工件、搬東西、從事農村勞動、做家務勞動、畫畫、寫字、打牌、下棋,機器人可以像人那樣行走,在水中遊動,在山地上爬行,在太空中行走,在核電站工作。施肥機器人會從不同土壤的實際情況出發,適量施肥。它的準確計算合理地減少了施肥的總量,降低了農業成本。由於施肥科學,使地下水質得以改善。真空機器人是一種在真空環境下工作的機器人,主要應用於半導體工業中。潔淨機器人是一種在潔淨環境中使用的工業機器人。隨著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其對生產環境的要求也日益苛刻,很多現代工業產品生產都要求在潔淨環境進行,潔淨機器人是潔淨環境下生產需要的關鍵設備。
  • 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讓機器人也能認路
    問題可以描述為:將一個機器人放入未知環境中的未知位置,是否有辦法讓機器人一邊逐步描繪出此環境完全的地圖,同時一邊決定機器人應該往哪個方向行進。例如掃地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典型的SLAM問題,所謂完全的地圖(a consistent map)是指不受障礙行進到房間可進入的每個角落。 SLAM最早由Smith、Self和Cheeseman於1988年提出。
  • 能夠自行翻轉的飛行機器人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為此他們參照了蟑螂的生理結構,為這些飛行機器人設計了用於穿越障礙物的外殼。在2016年的 IROS 上,Chen Li 發表了自己的一篇論文,闡述要如何使用新的方法設計一款「帶腳又帶殼」的飛行機器人——基於動態自適應原理,參照昆蟲的結構設計出可以自己翻轉的飛行機器人。之所以採用這種設計方式,是因為僅僅具備類似蟑螂外殼設計的機器人並不能很好地做到獨立進行翻轉運動,如果在飛行過程中它們不小心被翻轉過來,就會無法動彈。
  • 萬磁王也可以舉起雷神錘?沒錯!這部漫畫裡還直接幹掉了金剛狼!
    糾正一下,其實對於萬磁王來說「掌控金屬」只是他能力展現的一個點,萬磁王真正的能力是掌控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的「磁力」,而且在漫畫中也的確舉起過雷神之錘!這部漫畫就是《終極通牒》。換句話說:這部漫畫中的萬磁王儘管可以舉起雷神之錘,甚至使用雷神之錘,但是卻無法擁有雷神之力,因為萬磁王靠的僅僅只是自己掌控的磁力來操控和「無視」雷神錘的重力屬性,並不是真正受到了雷神之錘的認可而舉起的錘子。
  • 杭州機器人研發企業已超40家 杭州正叩響機器人時代的大門
    它就是常年在濱江行政服務中心工作的機器人小濱。(本報2月20日A10版報導)  小濱一下子成為了網紅,越來越多去行政中心辦事的人,都要「調戲」一下它,「小濱,講個笑話。」  可愛的機器人,的確能夠博君一笑,許多人也會給這樣的智能化產品,點一個大大的贊。  其實,放眼杭州,自主研發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已經超過40家。
  • 協作機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倒閉後 資產、技術員工被...
    總部位于波士頓的機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在上個月宣告倒閉,對員工以及一個似乎正在快速增長的行業給予沉重一擊。但本周宣布的兩項交易將使這家開創性公司的工作得以繼續。作為前合伙人,Hahn已經開始在其網站上銷售一些Rethinks機器人。支付金額未披露。與此同時,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今天表示,它已經聘請了20名Rethink員工並將他們合併到自己的波士頓業務中。「我們來自Rethink的新同事擁有廣泛的專業技能,知識,以及不僅涉及技術,還涉及市場條件和客戶痛點的實際知識。
  • 陳根:研究開發繪畫機器人,藝術和技術終將碰撞
    文/陳根藝術和技術的碰撞是文明演化中必然的經歷,卡內基梅隆大學近日開發了一種機器人,可以通過觀察人類藝術家的筆觸中學習繪畫。Nvidia的GauGAN使藝術家能夠繪製出一幅原始草圖,通過一個生成性的對抗性人工智慧系統,可以立即將其轉化為真實感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