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斯頓巴赫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若提到年輕人很困又不想睡時需要的安眠藥,可能就很熟悉了。
安定,又叫地西泮,鎮靜催眠效果強勁,可以拿來給孫二娘做調味品,提高 KPI。
本文就為大家講講科學家一手抓住上天送來的機會,發明著名小藥丸——安定的故事。
開頭已經提到了這位科學家的名字,斯頓巴赫,全名叫 Leo Henryk Sternbach。
不過,在全面介紹主角的故事以前,我們還得介紹一位前浪:F·M·伯傑。
言歸正傳,雖然他沒有圖,但他發明的氨甲丙二酯(眠爾通)卻是第一個被大眾廣泛認可的鎮靜劑,可謂是前浪中的前浪。
二戰期間,伯傑從捷克斯洛伐克逃難到倫敦,憑藉一身技能找到了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成了一名打工人。
不過,沒多久,伯傑又提桶到了美國,成為一家公司的總裁兼科研主管,也就是一名高級打工人。
1945 年,他和搭檔在實驗室一直忙著尋找一種新型抗生素,希望這種抗生素可以殺死對青黴素耐藥的革蘭氏陰性菌。
有一天,當他將其中一種藥物注射到小白鼠體內時,發現這些小白鼠就像中了十香軟筋散的毒一樣,癱瘓了。
不過,這種藥作用時間太短,如果推向市場還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
伯傑開始在實驗室努力搬磚,最終換來了前浪中的前浪——氨甲丙二酯的誕生。
1955 年,氨甲丙二酯在美國獲得批准上市,用於抗焦慮,並很快賺得盆滿缽滿。一些媒體甚至公然宣稱:
用了這個藥,「不想結婚的婦女都接受男性的求婚了。」
不過,這個藥其實有個缺點,就是藥效其實還是差強人意。就因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不想用也得用,所以商業上甚是成功。
還是這一年,羅氏公司看到這個藥這麼成功,心裡酸了。
不行,我也得整一個。於是,這個任務就落到了門外漢斯頓巴赫的頭上。
注意,說他是門外漢,並不是因為這個巴赫是作曲家巴赫。
我們說的這個叫 L·H·斯頓巴赫,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履歷。
斯頓巴赫,出生于波蘭,是個猶太人,1931 年在克拉科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37 年,他去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通俗點說,可能也是去社交抱一抱大腿。果然,在這次研討會上他結識了還差兩年就能獲得諾貝爾獎的 L·魯齊卡。
他跟魯齊卡可能是這麼說的:「您好,我是斯頓巴赫。我對您關於雄性激素的研究很有興趣,我想做一下這方面的合成研究。不知道您那裡還招不招人?」
魯齊卡看他這麼優秀,就安排斯頓巴赫進入蘇黎世高等理工學院工作。
在這裡的短暫經歷,讓斯頓巴赫有兩個重大收穫,一個是事業,一個是愛情。
斯頓巴赫於 1940 年加入位於巴塞爾的羅氏公司,並在同一年娶了房東的女兒,成了準房東。
這個時期,納粹勢力無法無天,羅氏公司打包入住美國新澤西。斯頓巴赫為了避免迫害,也跟著老闆一起到了新澤西。
有了一間安靜的實驗室後,斯頓巴赫的人生從此開掛。
牛到什麼程度,斯頓巴赫一個人的發明專利高達 240 項,佔了整個公司總數的 20%。
我們言歸正傳,斯頓巴赫接到研發新型鎮靜劑的任務時,他此前的科研領域與大腦完全不沾邊。
這個時候,職場精英和社畜的區別就體現出來了。
斯頓巴赫迎難而上,首先從最熟悉的開始——試一試。
他在讀博士的時候,研究的是含氮染料及其中間體。於是,他就計劃先合成苯並庚噁二嗪類化學合試一下。
放個圖,大家感受一下,就長這樣。
但在實際操作時,卻發現這個東西怎麼都搞不出來,最後得到的全是一堆垃圾。
老闆很失望,讓他先把手頭工作放一放,去忙點別的事。
可能斯頓巴赫有點收集癖,當然也可能是太忙了,以致於沒有時間整理自己的瓶瓶罐罐。
接到老闆的新任務後,他開始默默地清洗這些實驗用的瓶瓶罐罐,結果發現其中兩個瓶子中有白色的晶體析出。
雖然同事們都說這些東西是垃圾,但斯頓巴赫還是有點捨不得,他拿去對這兩個化合物重新測定了活性。
結果很快出來了,其中一個化合物把小白鼠安排得妥妥的,十香軟筋散沒跑了。
把這個化合物拿去做結構鑑定,確定是一種七環的拼合產物,也就是氯氮䓬(後來上市後命名為利眠寧)。
為了推廣這個產品,羅氏公司無所不用其極。他們覺得小白鼠不夠刺激,於是在豹、老虎、獅子身上做試驗,並拍成小視頻放給醫生看,以讓醫生們相信該產品有驚人的鎮靜效果。
但是斯頓巴赫並不滿足,他覺得他還可以找到活性更強的化合物。
這麼一折騰又是三年過去了,斯頓巴赫終於發現了第二個化合物,其活性比利眠寧強五倍多。
羅氏公司於 1963 年將該藥推廣上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定」。
利眠寧和安寧拯救了無數患有焦慮症和失眠的人們,以致於《新聞周刊》稱 20 世紀 60 年代為鎮靜劑的時代。
安定也成了首個銷售量超過 10 億美元的重磅炸彈藥物。
斯頓巴赫為羅氏公司賺了數不清的錢,但斯頓巴赫卻並未要求公司給予重賞,因為他只對做好研究工作感興趣。
I always did just what I wanted to do.
在日常生活中,斯頓巴赫也並非是個無趣的人。
他喜歡橋牌、炒股(不是說對錢不感興趣嗎?),喜歡異性追求者的擁抱。
斯圖巴赫很招人喜歡,也沒有人妒忌他的成功。但他對自己的上司可能還是有所不滿,因為他曾說:
我不太喜歡比我職位高的人。
想想也可以理解,畢竟職位比他高的人,曾經差點就讓他與發現安定失之交臂。
最後,斯圖巴赫活到了 97 歲。
直到去世前兩年,他還堅持每天工作,緊追科研進展。
斯圖巴赫在實驗室工作
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斯頓巴赫努力勤奮,在工作中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最終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達成一生中最重要的「閃光時刻」。
最後,都看到這裡了,看完之後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最最後,歡迎關注我,為你分享更多科學家的趣味故事,領略天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