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市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編制環衛工,儘管此次計劃招聘的457名環衛系統員工全部為工勤技能崗位,卻吸引了11539人報名,最終報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為本科學歷,並且還有29名碩士。專家稱如此用人實屬浪費人才,然而也不得不承認事業編的「鐵飯碗」屬性。網友則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冷嘲熱諷,稱這些大學生「除了事業編,就不能有點追求嗎?」(10月24人民網)
看到這則新聞,不禁又讓我回憶起自己在碩士研究生生活期間的一幕幕。碩士三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潛心讀書向學的人之少,與眾人對公考、事業單位招考的趨之若鶩,形成一幅對比強烈的圖景。在此種情狀下,似乎在就讀研究生期間不去體驗一回公考,你就OUT了。一段有意思的記憶是,本人室友本是一個關注時事的「憤青」,尤其對城管暴力執法現象看不過去,不料,在某地城管事業編招聘中一舉奪魁,從此對城管話題再也閉口不談,眾人笑稱其「被收編」。對於眾多嚮往於「體制內」的碩士來說,「金飯碗」的公務員身份是首選,次優選擇則又是事業編制的「鐵飯碗」,如高校、中學等。即使再不濟,城管、掏糞工、環衛工也行。因此,城管,儘管名聲不佳;環衛工,儘管錢少活多還挺累,碩士們也並非不清楚不明白,但為何還有如此誘惑力?一切都是因「編制情結」使然。
在這股濃厚的「編制情結」驅使下,碩士研究生教育成了本科畢業後暫時性逃避就業壓力,通往體制內的一個跳板,浮躁氣氛瀰漫於高校之中,用心求學者反而成了異類。社會上,本是作為精英教育培養的碩士卻爭當城管、掏糞工與環衛工,這當然是對高學歷人才的巨大浪費,更是助長了社會「讀書無用論」的畸形風氣。確實有必要反思,「編制情結」是如何產生的?
日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基於投入與產出之間效益分析的考量,與本科生相比,碩士研究生投入了更多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更趨向於找一份穩定而有保障的「編制內」的工作,成了這個群體保守卻又不失理性的共識性選擇,即便與比自己小上幾歲,學歷也更遜色的本科生競爭也不在乎。此次哈爾濱事業編制環衛工招聘,不光有29名碩士應聘,還有近3000名本科生也來參與競爭。
編制情結,本質上緣於害怕競爭,渴望尋求一個一勞永逸、無後顧之憂的人生的避風港的心理,在價值追求方面,什麼理想、追求,都讓位於更務實的制度庇佑下的安全和有保障。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著《健全的社會》一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自由的人必不安全,思索的人必有疑慮。正是在編制情結這種心理主導下,許多人甘願主動放棄選擇的自由,放棄思考的憂慮之苦,逐漸失去獨立判斷的能力,銷蝕健全的人格。而當求穩、保守成為一個社會未來精英群體的集體心態時,只會使這個社會失去創新與進步的動力,老態龍鍾,沒有活力。
29位碩士研究生不妨問問自己的內心:應聘事業編制,究竟是出於體驗基層工作,熱愛環衛事業的理想,還是純粹是根深蒂固,追隨旁人的「編制情結」在作祟?而我們的社會,政府部門也應反思,能否為我們的未來的精英提供多元化,公平的人生選擇,以及不那麼讓人焦慮不安地盯著社會保障?唯有兩者合力才能消解「編制情結」的土壤,我們的社會逐步走向健全才有可能。(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