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驛 (qingyi_media)
作者:明哥在路上
1560億元壞帳的背後,466.77萬個人客戶、6.36萬企業及同業機構客戶,卻是無辜的。
內蒙古自治區的466.77萬個老百姓儲戶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居然和實際控制資產規模達到3萬億元的神秘富豪,搭上了關係。
放在平時,能夠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富豪產生業務關係,求之不得,甘之如飴。
這一次,他們寧願從來沒有過關係。
因為,長期影遁在香港的富豪,控制的「包商銀行」,宣告破產清算了。
2020年8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公開了《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明哥逐字逐句地拜讀,在第21頁看到白紙黑字:
根據前期嚴重資不抵債的清產核結果,將被提起破產申請, 對原股東的股權和未予保障的債權進行依法清算。
01
出生於1971年的肖建華,老家在山東肥城市安駕莊鎮的一個小村子,15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8歲成為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27歲成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總經理。
天才少年,天縱奇才。
然而,年少成名的手段,卻見不得陽光。他和自己的團隊,來到妻子的家鄉,內蒙古包頭市,行賄當地負責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主政官員,在國企改制過程中,做低資產,低位收購,高位包裝上市,攫取了第一桶金。
在商場空手套白狼的成功,往這位天才少年的商業思維大腦裡,注入的是「罌粟之毒」。
從此之後,終其一生,他一直遊走在虛擬經濟空手套白狼的窠臼裡,沉浸於在金融市場資本運作,卻從未想過為社會和消費者,創造哪怕一款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
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肖建華一手搭建起來的「明天系」資本,控股了6家上市公司、參股和控股9家商業銀行、4家證券公司、4家信託公司,已然建立了龐大的「金融帝國」。
在金融帝國的版圖裡,有著你熟悉的金融企業名字:
天安財險、華夏人壽、天安人壽、易安財險、生命人壽;
新華信託、新時代信託;
恆泰證券、新時代證券、國盛證券;
國盛期貨;
哈爾濱銀行、濰坊銀行、包商銀行。
包商銀行,就位於他妻子的老家地盤。
依賴內部嚴格的保密機制、公關團隊、媒體控制等手段,「明天系」資本得以長時間隱形潛伏,無人知曉。
然而, 在肖建華縱橫捭闔、指點江山的天使面孔背後,脫軌的一面逐漸暴露在監管層的面前。
在公眾面前,他們利用資本市場這隻抓手,掌握了實業、品牌、高科技、金融這一相輔相成的複合企業鏈。
然而,本質卻是坐莊、掏空上市公司、空殼公司虛假融資,用近乎於盜竊的方式,編織一張混業金融的網,不創造任何價值。
2017年初,收到監管風聲的肖建華,就從大陸消失了。有人說他影遁去了香港的四季酒店,最為知名的「望北樓」。香港的《壹周刊》報導稱,他現身的時候,身邊總有8名通身黑色著裝的健碩女保鏢跟隨。
只有境內的那些金融機構,從此成了沒有爹娘的孩子,在硬頂著收拾那副爛攤子。
02
以央行為首的清產核資小組,對包商銀行進行了徹底的清查。
2005年至2019年的15年裡,「明天系」資本通過註冊209家空殼公司,以347筆借款的方式套取,從自家控制的銀行裡隨意套取信貸資金,形成高達1560億元的佔款不還,且全部成了不良貸款。
1560億元壞帳的背後,466.77萬個人客戶、6.36萬企業及同業機構客戶,卻是無辜的。
央行、存款保險基金,盤點了下包商銀行帳上僅剩的資產,發現:
嚴重資不抵債,一旦債務無法及時兌付,極易引發銀行擠兌、金融市場波動等連鎖反應。
站在央行面前的,有四方:個人形式的老百姓儲戶、企業和其他銀行的同業客戶、企業性質債權人、銀行的管理層人物。
如果沒有公共資金的注入,那麼一般債權人的清償率,不到60%。也就是說,所有人在該家銀行的儲蓄、債權,能收回來的比例不到60%,幾乎是腰斬。
然而,根據2015年5月,國家發布的《存款保險條例》: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帳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併計算的資金數額在最高償付限額50萬元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不是法律,勝似法律。
徽商銀行是包商銀行的第三大債主,共有180-220億元的債權,如果按照60-70%的清償率來計算,將憑空損失60億元左右。
於是,監管層為了保障儲戶的利益,依然做到剛性兌付,拉來了債權人徽商銀行、央行旗下的銀行保險基金、內蒙古自治區的財政方。
債權人不要催債了,改為股東;存款保險基金注入120億元;內蒙古自治區的財政方繼續用奶呵護著自家娃。
為了讓儲戶和多方放心,央行繼續投入235億元的信貸支持,維持包商銀行帳上資金的流動性。
儲戶們的錢,終於剛性兌付了;
大額機構們的存款和和其他債權,保住了90%。
但是,錢不會憑空產生。
一少部分人做的壞事,總要一大幫子無辜的好人來買單。
哪怕這些好人,是默默承擔通貨膨脹的每一個老百姓。
03
儲戶們的存款,雖然保住了,然而,他們在包商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卻不在兌付範圍之內,因為理財產品可不是存款。
所以,那些貪圖中小銀行為了達到多攬存款而開出的高利率的客戶們,只能自認倒黴了。
近幾年來,一面是實體經濟下行,合理回報的項目越來越少;一面是城市商業銀行、地域性銀行需要海量的資金來維持之前蒙眼狂奔式的發展勢頭。
包商銀行不是第一個爆雷的。
在它之前,東北的錦州銀行,已經險象環生。
如果你覺得帶有家鄉名字的銀行讓你有親近感,殊不知,這種親近感,有可能是幻覺,是黑洞。
遠離帶有城市或地域名字銀行的理財產品,存款也絕對不要超過50萬元。
因為,包商銀行是22年來倒閉的第1家銀行,但絕對不會是時代浪潮中的獨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