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中文版分成三段,前面兩段標題是兩個比喻:腰帶的比喻和酒罈的比喻,第三段標題是耶利米警告狂傲的行為。前面已經說過N次猶大要滅亡、猶大人要被擄,這個所謂的警告也是一樣的內容,沒什麼新意,我們等下再介紹,現在先看看兩個比喻是怎麼說的吧。
腰帶的比喻:耶和華吩咐耶利米說,你去買一條細麻布腰帶系在身上,不要把它浸到水中。耶利米照做。接著耶利華又傳話來說,帶著你的腰帶,不是系在你腰上的那條,到幼發拉底河去,把它藏到一個巖洞裡面。耶利米又照做。多日之後,耶和華又對耶利米說,你再到幼發拉底河去,把你藏在那裡的腰帶取出來。耶利米就趕緊去到幼發拉底河邊他藏腰帶的地方,把腰帶拿出來一看,它已經壞了,不能再用。然後耶和華說,猶大和耶路撒冷這些惡民不聽我的話、敬拜外神,並且一意孤行、冥頑不靈還死不悔改,他們的驕傲必定會像這條腰帶一樣被敗壞、變成無用。停頓一會,接著耶和華又說,腰帶緊貼人腰,我也曾讓以色列和猶大緊貼著我,本來期望著他們好好當我的子民,讓我從他們那裡得到名聲、頌讚和榮耀,誰知他們卻這麼頑梗、不肯聽我的話。(唉,做神難,做好神難,做一個大好神更是難上加難,你們一向知道我脾氣不好,為何還要不停觸怒我,讓我不得不下重手懲罰你們呢。)
酒罈的比喻:囉嗦的耶和華繼續對耶利米說:你要去對他們說,耶和華叫你們把所有的酒罈(英文版是皮袋或瓶子,遊牧民族用皮袋裝酒比較多,不過釀酒時應該是用罈子之類的容器)都裝滿酒,他們肯定會說,我們自己難道不知道酒罈都要裝滿酒嗎,然後你就跟他們說,耶和華還說了,他要使猶大的所有人包括君王、祭知和先知及所有耶路撒冷的居民都要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再使他們互相爭鬥,連父子也反面相爭,他則冷眼旁觀,不可憐和顧惜你們,就讓你們滅絕。
這個故事中的幼發拉底河有的英文版本是寫Phrat,所以以前有些中文版本翻譯成伯拉河,但是因為有更多的英文版本是寫Euphrates,所以人們一致認為伯拉也是指幼發拉底河。在這個故事裡,耶和華輕輕巧巧就讓耶利米兩次往返猶大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因為古代交通極不發達,從猶大到幼發拉底河路程極為遙遠,加上當時那個區域戰亂頻仍,極不安全,所以就算很多基督教的人也認為耶利米並沒有真的到幼發拉底河去藏和取過腰帶,但是如果這樣的話,豈不是說明耶利米書寫的事不可信嗎,這是大大地影響聖經權威的事,所以經學家們可不那麼認為,他們解釋說,從猶大到幼發拉底河雖然要經歷千難萬苦,但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耶利米是最聽耶和華話的人,他必定真的去過幼發拉底河兩次。
有的經學家說,從猶大到幼發拉底河有250英裡(約402公裡),有的經學家則說330英裡(約531公裡),看了他們說的數字,稍有點地理知識的人都會打個疑問:有這麼近嗎。我查了一下,從耶路撒冷到現在伊拉克的巴斯拉的直線距離約是1350公裡(839英裡),就算到巴格達也要有900公裡,當然人走路的時候不管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都不可能走直線,而且這條直線之路的中間有大量古人不能跨越的沙漠,得從北方繞彎,如果真正走路的話,應該要走2000公裡以上。正是因為這個距離太遙遠,所以猶大人被擄了才覺得特別痛苦。
我們量出來的距離有那麼遠,經學家們說的距離怎麼這麼短呢,我估計他們說的是從猶大到整條幼發拉底河最近的地方,就是說不是到巴比倫,而是到現在敘利亞境內幼發拉底河上遊的某個地方。但是就算如此,他們說的也遠遠不夠,我拿尺子量了最近的地方也得有六百多公裡。他們說得那麼近,要不就是心中沒數胡亂估計,要不就是有意把距離說短一些,讓人們相信他們說的從猶大去幼發拉底河一趟不難。另外,按這個比喻,藏腰帶地就是暗示猶大人要被擄去的目的地,也就是巴比倫,怎麼能找猶大到幼發拉底河最近之處呢,如果是這麼隨便的話,何不讓他把腰帶藏在約旦河或汲淪溪旁,等多一點時間再去看,同樣也會朽壞,根本沒必要藏到那麼遠的地方去,這樣顯得耶和華辦事多麼沒效率啊,一個簡單比喻就要花幾年時間才能完整讓先知知道。
有人可能會說,就算2000公裡,往返兩次也不用幾年啊。以現在的條件去想當然不用幾年,那個時候的窮人,除了走路還得找吃的,還得迷路,幾千公裡就算走一趟,能不能走到、能不能回來都很難說,更別說走好幾趟。說到此處,我忽然想到,以色列人想像的神本事畢竟還是差了點,他不能使先知有飛翔或者翻斤鬥雲的本領,否則的話,別說2000公裡,就算2萬公裡,也就不到半個斤鬥的事。
因為幼發拉底河就算最近的地方離猶大也非常遠,所以有的經學家說耶利米並沒有去兩次,而是只去了一次。他們說,耶利米是去那裡把腰帶藏起來,過幾天就把它拿出來,然後再回來。這種說法首先是不符合第6句,這一句是說過了多日,耶利華又叫他到幼發拉底河去,很明顯是另外的一次。其次他們沒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過幾天就去把腰帶找出來,時間不夠,它還沒有壞怎麼辦,你這不是要把神的比喻搞砸了嗎。可見這個作者雖然寫文章很毛糙,但是比某些經學家來說考慮還算周到的,他為了表示這是正常情況下保存時間太久了腰帶才朽壞的,還強調了不可浸水呢。另外作者也沒想到一個問題,如果這個腰帶是一直系在他身上的,可能他還沒走到幼發拉底河就已經壞了,因為一路上跋山涉水、風吹日曬雨淋汗浸,麻布帶不比皮革,路上就壞了的可能性比較大。
還有一部分經學家猜想,這裡說的伯拉(Phrat)是作者的筆誤,實際上是指約書亞記18:23提到的便雅憫地的一個地名巴拉(Parah或Pharah),他們說從英文看這兩個詞很相近,只差一兩個字母,而且這個巴拉離亞拿突近,他一天就可以來回。聖經裡提到巴拉的地方不少,不過英文一般是Baalath或者Balah,這些巴拉跟約書亞記18:23提到的巴拉不同一個地方,我剛才看了一下,光約書亞記裡就還提到兩個巴拉,約書亞記15:9提到基列耶琳有個另外的名稱叫巴拉,這是稍著名一點的巴拉,還有約書亞記19:3說西緬也有個地名叫巴拉。
照這麼說的話,猶大連著的三塊土地,便雅憫地、猶大地和西緬地都有個地名叫巴拉,除了基列耶琳之外,其它的巴拉聞所未聞。耶利米書作者寫的這個比喻是要顯然是隱指猶大人要被擄到巴比倫去很長時間變得朽壞,怎麼可能寫一個不知名的小巴拉地方讓人費心思去猜疑不知是哪裡呢,顯然這些經學家的猜測也是不對的。
腰帶的故事無疑只是作者編造的,我們以前曾說過他對時間、方位和距離等感知比較混亂,再加上他的被擄之地可能是在埃及,而不是巴比倫,所以他說的去幼發拉底河藏、取腰帶也就是在腦子裡這麼構思這個故事而已,他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從猶大到巴比倫去一趟得多遠、多少時間,路上有什麼危險的事則更不會去想,因為並不是真的去。當然,巴比倫很遙遠他是知道的,如果不遠的話,腰帶來不及壞,這個比喻故事就沒法講。
當然這個比喻故事其實也只有基督徒才會覺得有理,我們卻覺得非常荒唐。我們前面說過,如果說這件事是真有其事,它一點也不能證明神的什麼本事大,而只能證明他的辦事效率低,他花那麼長時間只為說這麼淺顯的一個比喻,而且這個比喻的結果只是指猶大人要被擄到巴比倫去遭難,這點事就算在耶利米書的前幾章裡都已經說過很多次,更別說穿越到希西家時期的以賽亞書也早已說過不知多少次。如果說這些先知書寫的事情都是真的,那麼耶和華就是一個無聊之神,他整天沒事做,每天除了變著花樣斥罵以色列人,就是跟先知說我要如何如何懲罰他們,說完都要預言猶大人被擄這件事。這件事就算是山珍海味,如此翻來覆去總讓人吃它,哪怕烹飪的花樣再多,人們也早已吃厭。
接著酒罈的比喻有點類似於以賽亞書中說神派以賽亞去使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讓他們自己犯錯誤,然後把自己搞死。
一般來說,每一個王朝到末年的時候內部都會有些混亂,特別是王朝本身的更迭,大多是因為統治階層昏庸殘暴、內部矛盾暴發,然後一代王朝完蛋,不過很明顯猶大滅亡不是這種情況,聖經的歷史書裡也沒有說猶大是亡於內部爭鬥的,所以說,這個比喻雖然也是說耶和華把猶大搞死,但是搞死的方式不僅跟歷史書矛盾,也跟耶利米書的其它「預言」矛盾。作者在編這個故事的時候,估計只是想著讓耶和華把猶大弄死就行,根本沒想死法是不是對的。
中文版把這個故事說成是比喻,那它究竟比喻什麼事呢。有經學家是這麼解釋的,他說猶大人以為自己喝的是酒,其實酒杯裡裝的全是耶和華的烈怒,他們喝了就全糊塗了,也分不清楚朋友和敵人,當敵人打過來的時候都不知該怎麼防衛,於是猶大就被滅亡。他把酒解釋為烈怒,估計是從以賽亞書51:17得到的印象,不過那裡是用喝酒來比喻耶和華給以色列人降下的懲罰,他們喝醉酒後東倒西歪站不住則是形容他們被擄和後來所受的苦難。後面他說的猶大的死法雖然勉強符合歷史書,但是卻不合這個故事本身,因為這個故事是說他們自己內部爭鬥搞死的。
這個故事中確實有比喻,但是我看好像沒有經學家能把這個比喻說清楚。其實按作者前面的文章一貫的思維,這個故事裡的酒既不能直接理解為酒,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耶和華的烈怒,而是應該理解為偶像假神。這裡用喝酒來比喻拜偶像假神,用裝滿酒來表示盡心盡性地侍奉假神偶像,是因為作者認為兩者都能讓人迷惑、讓人糊塗。這個故事就好像說,一個女人知道他的丈夫包二奶,她向丈夫說氣話:你就和你的二奶一起吧,她丈夫回答說:嘿,我不是早就和二奶一起了嗎,她聽到這個挑釁的回答就發瘋了,咒罵她丈夫說:你這個挨千刀的,你一定會不得好死!……後面略一萬句。
最後說他們互相爭鬥到滅亡,這個我們說過,因為跟歷史書中說的猶大的死法有矛盾,可以說沒有特別合理的解釋,但是如果硬要解釋,也可以說他們拜偶像假神,最後被同樣是拜偶像假神的國滅亡。不過這個解釋相當勉強,大概率作者並沒有這麼想。另外,作者的故事一般都是他假裝耶和華說的話,其實並沒有發生故事中說的事,上一個故事中主人公沒有去幼發拉底河藏腰帶,這個故事中主人公也沒有真的去叫猶大人把酒罈都要裝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