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是一個故事,中文題目叫耶利米受審,故事內容如下:約雅敬剛登基的時候,耶和華給耶利米安排了個任務,又讓他到神殿裡面去跟前來禮拜的以色列人宣講耶和華的最新勸告,據說這個勸告是耶和華仔細斟酌精心創作的話,裡面包含了極大的功力,他吩咐耶利米在宣講的時候一個字也不可增減,希望這話能最大地打動以色列人的心,使他們聽從而離開惡道,這樣他就可以改變主意,收回要降大災禍懲罰他們的惡行的決定。
雖說這話一個字都不可增減,但其實各個英文版字數稍有點區別,而各個中文版字數也都不一樣,這句話我就不演義,直接上和合本吧: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設立在你們面前的律法,不聽我從早起來差遣到你們那裡去我僕人眾先知的話(你們還是沒有聽從),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
耶利米收到指示,趕緊起床到神殿去講話。據說他講完這話的時候,裡面的祭司、先知和眾民聽見了都很震驚,他們撲上來把他抓住,紛紛說:你這個該死的,你為什麼託耶和華的名來說假預言,說這殿要和示羅一樣、這城必變成荒場無人居住。百姓越吵越群情激昂,大家都喊著要把耶利米治死。猶大的首領正在王宮上早朝,聽說神殿那裡發生了大事,也跑過來察看是什麼情況,祭司、先知看到首領來,就上前說,這個該死的人說預言攻擊我們猶大的都城,大家都聽見了,我們應該把他治死。
首領看向耶利米,耶利米被人反架著胳膊,掙扎著向前挪了一小步,高聲對首領和眾民說:我說的攻擊神殿和耶路撒冷的話都是耶和華叫我來說的,他說你們如果能聽從耶和華的勸告,他就會後悔之前的決定,不會把之前說過的災禍降給你們,我已把實話跟你們說清楚,反正我已被你們拿住,要殺要剮還是放了我,隨便你們,不過我警告你們,如果你們把我殺死,那麼流無辜人血的罪一定會歸到你們和這城以及城裡的所有居民,耶和華差遣我來辦的事我已經辦好,你們該怎麼辦,你們看著辦吧。
首領和眾民一聽,覺得耶利米言之有理,就對祭司和先知說:他既是奉耶和華的旨意來說話的,就不能讓他死。國中有幾個長老忽然想起什麼,起來對眾民說:在希西家當猶大王的時候,有摩利沙人彌迦曾對猶大眾人說耶和華的預言,他說: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像叢林的高處。當時希西家就是敬畏耶和華的,他沒有把彌迦處死,反而向耶和華懇求,所以耶和華就後悔,收回他說過的話,不再將所說的災禍降給他們,我們現在如果治死這個人,就做了錯事,恐怕會害死我們自己的性命。
據說當時還發生過另外一件事,基列耶琳人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也曾奉耶和華的名說耶利米一模一樣的要攻擊這城和這地的預言,約雅敬和眾首領及勇士聽到後,說要把他治死,烏利亞害怕,趕忙逃到埃及去,約雅敬派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帶了幾個人去埃及把他捉了回來,約雅敬就用刀殺死他,把他的屍體隨便拋在平民的墓地。不過耶利米的命運沒這麼糟糕,沙番的兒子亞希甘出面保護了他,沒有把他交到百姓的手裡,所以就逃過了一死。
故事講完。在這個故事裡,作者又在為耶和華賣後悔。耶和華這個後悔可真難賣,作者已經賣了很多次,都沒有賣出去。比如第7章,也是說耶和華叫耶利米去神殿說,要是人們施行公平、無欺壓、不流無辜人的血,他就後悔,結果沒有聽他的。第17章叫耶利米去各門口宣講要人們守安息日,如果他們做到守安息日,他就後悔,結果仍沒有人聽他。第22章他又去叫猶大王要施行公義,猶大王是什麼人,頸項硬的很,當然還是不聽他。
神號稱全能全知,他的後悔賣不賣的出去,他心裡難道沒有一點逼數嗎,都知道這是無用功,還老是去做幹什麼呢。我們前面曾多次說過,後悔應該不屬於全知全能之神的屬性,因為他決定一件事,如果後悔,他就不能準確預測之後的事。
就比如我們經常舉的例子,他原來決定讓希西家病死,那時瑪拿西還沒有出生,他當然就不能接續希西家的位置當國王,後面的一連串國王就會完全不一樣,但是聖經寫他一後悔,延長了希西家十五年壽命,他最討厭的瑪拿西就當了國王,後面的國王除了約西亞是好的,其它的就全是壞種,這難道不是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了嗎。如果神要全知,他就不能後悔,如果他要後悔,他就不能全知,這點大部分古人可能是難以想明白的,要是他們能想明白,早就戳破了作者編的假話。
作者為什麼老是要編神後悔呢,其實他就是要讓被擄的以色列人覺得,首先你們被懲罰全是因為你們的祖先自己犯罪,你們不能責怪神,其次神給過你們的祖先很多次機會,讓他們悔罪改過,但是他們都不肯,白白糟蹋了神的慈悲與憐憫,將心比心,你們想想看,你們現在受懲罰應不應該,神很生氣,非常地生氣,他暫時不理你們應不應該,你們如果以後想要得救,你們要不要反醒祖先犯的錯,要不要重蹈覆轍繼續走祖宗的老路。被擄的以色列人聽到這些故事,肯定都很痛悔,為什麼祖先們這麼笨呢,他們不肯聽神的話,神的要求這麼簡單。但是祖宗現在早已為成白骨或化歸泥土,而且沒有祖宗也沒有自己,所以自己只能承擔著祖宗們犯的錯。
第8句說,耶利米到神殿說完預言,祭司、先知和眾民就抓住他,說他該被處死。第11句說,首領們來了之後,祭司、先知和眾民還是說耶利米該死。第12-14句耶利米在首領和眾民面前為自己辯白,說完之後,第16句說,首領和眾民就覺得耶利米不該死,理由是耶利米是奉耶和華的名對他們說話的。這就奇怪了,眾民在之前難道聽不出耶利米是奉耶和華的名說話的嗎,為什麼前面覺得他該死,後面又說他不該死呢。第2句,作者為強調耶和華這話的厲害,特別強調這話不可刪減,要完整說清楚,結果耶利米說耶和華的話時,眾民根本不領受,耶利米說自己的話時,眾民反而被勸服,說他不該死,那不說明耶利米說自己的話比說耶和華的話更像耶和華的話,所以作用更大嘛。
這是作者編這個故事的一個矛盾,這個矛盾在最後一句、第24句又被翻轉,這一句說沙番的兒子保護耶利米,不把他交在百姓的手中治死,這意思是說眾民到最後還是覺得耶利米該死,而且堅決要求把他處死。作者筆下的眾民究竟想不想、要不要把耶利米處死,請他們回去問問作者,要問清楚,不然這戲沒辦法演。不能群眾演員的戲就亂編一通,這讓群眾怎麼演嘛。
第16句說,首領和眾民說耶利米不該死後,據說國中幾個長者也忽然想起了一個典故,也站起來說耶利米不該被處死,否則就是作了大惡,會害了自己的性命,這個典故說的彌迦向希西家預言,希西家不把耶利米處死,所以耶和華改變主意,不把自己所說的災禍降給他們。
這個典故所說的彌迦,根據彌迦書1:1所說,他是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時的先知,也就是以賽亞書中說的以賽亞差不多同時代,但是以賽亞書沒有提到過彌迦,彌迦書也沒有提到過以賽亞,如果先知書都是真實的,那是件非常奇怪的事,在以賽亞書裡,以賽亞曾經奉耶和華的命令赤身裸體三年,而且希西家有急事時就要找以賽亞幫忙,作為同時期的先知,大先知以賽亞可以無視彌迦的存在,但是小先知彌迦怎麼能不提以賽亞呢。我們前面分析以賽亞書的時候告訴過大家,其實希西家時期並沒有以賽亞這個先知,他只是後來的人創作出來的一個歷史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不過很多經學家都賭咒發誓堅持說彌迦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的最重要的證據就是耶利米書26:18引用了彌迦書3:12,這兩句話的「預言」部分基本上一樣,只有少數字差別。
彌迦書在聖經裡雖然只算小先知書,但是它的地位不遜於大先知書,這主要是因為經學家們認為彌迦書5:2準確預言了新約中耶穌的誕生: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看起來挺像那麼回事的,這句話裡的以法他也是指伯恆利,同一個地方兩個名字。馬太福音2:1說,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看起來真的預言挺準似的,不過這一點也不奇怪,我們前面說過,新約很多內容本來就是根據舊約編寫的,耶穌這個人物就是根據舊約中所謂的「預言」專門創作的,所以前後有點相同,又有什麼奇怪的呢。我們在上次研究耶穌族譜的時候曾經發現,馬太福音1:6-16說的耶穌族譜與路加福音3:23-32說的耶穌族譜天差地別,這就是耶穌假造的一個最大的證據,至於其它的證據還有很多,我們以後在解讀新約的時候會詳細講解。
彌迦書5:2為什麼寫伯利恆要出大人物,並不是預言很準確,說起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傳說中以色列最牛逼的國王大衛就是出生在伯利恆,所以他幻想那裡能再出一個厲害的人物,讓以色列能重新輝煌。按作者的原意,這個大人物還應該是大衛的後代,就像以賽亞書、耶利米書都幻想大衛的後代重新掌權使以色列復興一樣。同時這句話在經學家看來是他預言了耶穌的誕生,其實卻暴露出了彌迦書作者也是生活在猶大滅亡之後的事實,因為在猶大還沒有滅亡的時候,人們不會去想再新出一個國王,只會想耶和華怎麼讓當前的國強大起來。所以很明顯,經學家們認為真實的彌迦,其實也是不真實的。
有的人可能會問,既然彌迦不真實,耶利米書為什麼會引用到彌迦呢。其實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會有引用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引用的對不對。
首先,在先知書裡,先知互相引用是極罕見的,耶利米書26:18引用到彌迦,還有但以理書9:2引用到耶利米,以西結書14:14、20、28:3引用到但以理,這些是僅有的特例,這些有一個特點,就是成書年代晚的引用成書年代早的,絕對沒有互相引用的,不管成書年代多早,都要在猶大滅亡以後,沒有在猶大滅亡以前的,他們的內容寫自己在什麼什麼王的年代,其實都是寫穿越文而已,並非真實。
第二個問題,耶利米書引用彌迦書,引用的對不對呢。彌迦書3:12說,所以因你們的緣故,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像叢林的高處。這句話的預言時間經學家們一般認為是在希西家的時候,而應驗時間有些人認為是在巴比倫第一次攻打猶大的時候,約公元前607年,或者約雅敬四年,有的則認為是猶大被滅亡的時候,是公元前586年。就是說,即使以經學家的觀點,他們都沒認為這個預言因為希西家向耶和華懇求被取消呢。再從彌迦書整體的內容看,第1、2、3章講猶大的罪,3:12是最後一句,講猶大的滅亡,第4章作者幻想以色列的復興,很明顯,那句話並不是預言希西家時期要降什麼大災禍。在歷史書裡,希西家可是個好王,除了最後以賽亞書給他編了個巴比倫來的使者的故事,說因為他的驕傲最後犯了罪,但前面都說他是好的,彌迦書前三章說的那麼多罪,從歷史書看就不是說希西家的。希西家的時候因為埃及和亞述互相牽制,猶大總體來說不算到最危急的時候,所以在他之後猶大還能續存百多年。總之,綜上所述,耶利米書引用彌迦書,說耶和華取消了本來要降給希西家的災禍,不管從歷史書看還是從先知書看,都沒有根據,完全是引用錯誤。這個作者寫故事太毛糙,自己的內容都矛盾百出,引用別處更非他所長,所以他也就引用那麼一次,就一次還引用了個大錯。
第20-24句,作者說還有個先知也奉耶和華的名說耶利米一模一樣的要攻擊這城和這地的預言,結果約雅敬和眾首領以及勇士要殺他,最後他雖逃到埃及,還是被約雅敬派人去捉回來殺掉,並後死後還被拋屍不得安葬,耶利米卻因人保護沒有被殺死。
這段話告訴人們好多信息。首先是幫耶和華做事有很大的風險,可能會被人殺死,而耶和華並不會來保護他,就算耶利米也要靠人的保護才躲過一劫。這點實在是讓人很想不通,他手下的先知被抓,這對有神通大能又想要讓人們相信的神來說不是壞事,反而應該是好事,因為他正好可以趁機顯示一個大大的神跡,比如大顯身手空中救人,比如弄點法術玩弄他們,讓他們看起來是抓住了先知、猛打一頓,其實抓住的是約雅敬,打得約雅敬的屁股好痛,那多好玩,這樣一來的話,還有誰敢不信耶和華、還有誰敢不敬畏他呢,但是作者筆下的神竟然沒那麼做,而是眼巴巴的看著先知被殺死被拋屍。
第二,兩個先知都是奉耶和華的名說一樣的話,烏利亞不會進一步解釋,約雅敬、首領和勇士都要殺死他,耶利米會進一步解釋,首領就說這人不該殺,正印證我上面說的,神的話不能服人,還是人自己的話能服人,說明神不如人啊,靠神不如靠已。
第三,這個故事第一句說這件事發生在約雅敬剛登基的時候,而烏利亞被殺的事發生在耶利米這件事之前,因為烏利亞逃到埃及,約雅敬又派人追到埃及把他抓回來,埃及到猶大的距離可不近,在古代辦這樣一件事就不說一年也得半年以上,按理說半年前約雅敬就應該還沒有登基,那麼那時處理烏利亞之事的就不應該是約雅敬,而這個故事裡說是約雅敬,這是一個矛盾之處,作者編故事不是很完善啊。
第四,烏利亞的故事沒有說百姓要殺烏利亞,而是說約雅敬、眾首領和勇士要殺他,第24句卻說沙番的兒子亞希甘保護耶利米,不把他交到百姓手中治死,第16句又曾說首領和眾民都認為耶利米不該死。究竟要殺先知的是約雅敬還是百姓,究竟百姓認為耶利米該不該死、要不要把他治死,究竟首領又認為以耶和華的名說話的該不該死呢,作者編的這個故事,破綻也未免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