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三段,耶利米求主幫助,內容如下:
耶和華,我只讚美你,求你醫治我,讓我痊癒,求你拯救我,讓我得救,
他們常對我說,耶和華的話在哪裡呢,求你顯靈顯性,讓他們知道。
我沒有逃避作你的牧人,但你知道我也不希望過這樣悲慘的日子,這些我都在你面前說過,
請你不要驚嚇我,在我遭受災難的時候,求你做我的避難所,
求你讓逼迫我的人蒙羞而不是讓我蒙羞,讓他們受驚嚇而不是讓我受驚嚇,
求你使災難臨到他們,讓他們遭受雙倍的毀壞(毀滅)。
本段結束。
這段話因為第16句說「我沒有逃避作你的牧人」,所以普遍認為是作者寫耶利米為自己求幫助,但是在英文版裡,這句話有好幾個版本。有的根本沒有提到牧人;有的說「我沒有急忙離開牧人跟從你」,這意思就好像是以色列人說自己沒有很快離開偶像跟隨耶和華;有的說「我沒有急著不受你的餵食」,跟上面的意思差不多,好像是以色列人說自己沒有堅決地隨從耶和華。我覺得這兩個版本的意思跟後面說我也不希望過這樣悲慘的日子意思更通順,所以我理解這段話應該是作者以一個以色列人說話為例,解釋以色列人雖然跟從耶和華的態度沒有那麼堅決,但是也沒有拒絕耶和華,而且現在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錯,就只讚美他、只求他幫助和拯救。
和合本先入為見,把「這樣悲慘的日子」都翻譯成「那災殃的日子」或「當災禍的日子」,好像說是指猶大滅亡的日子,其實這種理解應該是不對的,作者求醫治求拯救,並說不希望過這樣悲慘的日子、不要受驚嚇和希望別人遭受雙倍的毀壞,很明顯是寫猶大早已滅亡,以色列人早已過上被擄的日子,所以他們要求拯救。
這段話大意是這樣:作者寫某一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地受外邦人欺壓,然後他向耶和華禱告、求他醫治和拯救。他說,外邦人經常嘲笑我:耶和華的話在哪裡,求耶和華趕緊弄點神跡出來,讓他們知道耶和華可不是他們口中的廢物,我以前雖然信仰不是很堅定,曾經走過彎路,沒有儘快隨從你、受你的餵養,但是這種悲慘的日子我受夠了,現在我知道錯了,求你不要再驚嚇我,求你做我的避難所,求你不要上我蒙差和受驚嚇,讓逼迫我的外邦人蒙羞、受驚嚇,再讓他們遭受我們受過的雙倍災難和痛苦。這個以色列人可能是作者隨便編造的人物,也可以是作者自己。另外首詩未必跟耶利米書其它的內容同一作者,從詩的風格看,這首詩有點像是後來收集整理來的。
經學家的解釋我們也放上來,給讀者對比著看一下。解經書1說:耶利米不逃避作神的牧人,也不希望猶大遭遇災難,他只曾說出耶和華的話,他求神為他雪冤,懲罰那些嘲笑神話語的人。解經書2說:耶利米預知災難的日子會臨到他的民族頭上,所以他並非很熱心當神的代言人,他求神為他雪冤,懲罰那些嘲笑神話語的人。這兩解經書說的前面部分互相有點矛盾,不知耶利米究竟是堅決當神的代言人,還是對此事不熱心呢,不過這還是小問題,主要是他們解釋的上半句和下半句有什麼關聯沒有?不希望見到猶大災難的日子和懲罰那些嘲笑神話語的人根本沒有關係,怎麼能硬扯到一起呢。所以他們的理解明顯是錯誤的,可以說,古人創作雖然粗糙,但他們的解讀更粗糙。只要能獨立思考的人多看解經書便知,古人都不會犯的毛病他們不僅要犯而且還經常犯,難怪他們會迷信古人。
第四段,關於遵守安息日。我們以前說過,一般情況下聖經裡提起安息日,都是因為窮人受壓迫得不到休息,所以他們迫切希望有安息日、強烈要求有安息日。他們人微言輕,他們自己說的話當然沒什麼人會聽,所以他們就把他們想說的話說成是神的話,這個理由就很不僅正當而且堂皇,到哪裡都說得響,你要是反對他,他可以說,你可以看不起我,你怎麼能看不起我的神呢,你可以不相信我,你怎麼可以不相信我的神呢。
另外,人們不謹守安息日也可以是以色列人不遵守耶和華律法的重大罪證,作者要解釋他們為什麼受罰,本來就在絞盡腦汁到處羅織罪名,這個可以為窮人爭取利益的罪名當然也是不容錯過。所以他為安息日的事也編了一個故事,他的故事跟前面的故事風格一樣,其實都是編耶和華說的一段話而已,並沒有具體的情節。以下是故事內容:
耶和華對耶利米說:你去站到百姓和猶大王進出的門口、以及耶路撒冷的各個門口,對他們說,猶大王及所有的猶大人、耶路撒冷人、從這些門進入的人都來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讓你們要謹守安息日,在安息日裡不要挑擔子進入耶路撒冷的各城,也不可在安息日從家裡挑出擔子、不可做任何工作,要遵守我吩咐你們祖宗的話,以安息日為聖日。
不過他們根本不會聽從,連耳朵都不會轉過來聽,個個都硬著脖子拒絕領受教訓。這時你再告訴他們,你說耶和華說,只要你們能夠謹守安息日,在那日都不工作,就會有坐大衛寶座的君王和首領以及百姓從這城的各門乘車騎車進入,這城也會永遠存立,耶路撒冷的四周及猶大的各城也都會有人居住,他們會從猶大的各城,從便雅憫地、高原、山地、及南地而來,帶著燔祭、平安祭、素祭、乳香和感謝祭等到耶和華的殿去獻給耶和華,反之,如果你們不以安息日為聖日,在安息日還要挑擔進城,我就會在各城門中點火,這火必會燒毀耶路撒冷的宮殿和所有房子,不能熄滅。
這故事的矛盾和問題之明顯應該只要認真讀過聖經的人都能看出來吧。首先一個大矛盾是,聖經和耶利米書前面給以色列人和耶路撒冷羅織了那麼多的罪名,每次都說神要降大災禍給他們,其中兩個讓人印象較深的罪應該是瑪拿西在耶路撒冷犯的罪和全以色列人都離棄耶和華敬拜偶像,耶利米書多處寫因為這些事耶和華已下定決心要滅絕他們,並不再後悔,如4:28、15:1、6。但是這個故事寫耶和華竟然又改變主意,說只要他們做到謹守安息日,耶路撒冷和猶大就能堅立到永遠,就這點要求,別的什麼拜偶像啊,悔罪認錯啊,都不再提,這跟前面說的當然很明顯是矛盾的,這個矛盾也證明這個故事是假的。這麼明顯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人戳穿呢,因為只要謹守安息日就能得拯救,這個拯救的條件非常低,很容易做到,而且安息日可以說是完全為窮人著想的,他們很喜歡這樣的故事,所以就算明知是假,也不願意戳穿。
這個故事還有獻祭的態度上與之前的態度有矛盾。我們以前曾解析,自從猶大滅亡之後,以色列人因為比較窮困,獻不起祭物,所以在詩篇、先知書裡都宣傳神不喜歡祭物,只要人們感謝和讚美就行,後來他們還發明出不用祭物的感謝祭。在這個故事裡,作者以耶和華的口吻說,只要人們守安息日,猶大和耶路撒冷都不會被滅亡,人們會帶燔祭、平安祭、素祭等去獻給耶和華,這麼說顯然表示神並不是不喜歡祭物,而是很喜歡祭物,不然就不會說人們帶這些東西來給他。
為什麼會有這個態度不同呢,是因為聖經的作者們不喜歡說真心話。當他們獻不起祭物時,就說神不喜歡祭物,但是他們心裡是希望自己能獻得起祭物的;當他們貧困時,在他們的文章裡,貧困就是義人的同義詞,富人基本上等同於惡人,但是他們心裡又希望自己能夠富裕,而不是永遠貧困。所以說,對待祭物態度的矛盾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心底的矛盾。作者在這個故事裡列出那麼多種祭,實際上不僅僅希望自己能脫離貧困,而是希望變成大富豪,自己什麼祭物都獻得起,這樣的故事被擄的以色列人都喜歡聽,因為他們每人都是這麼想的。
另外這個故事還跟神的大能和全知有矛盾。按全知的理論,對所有問題,神都早已知道答覆,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命運,神也早已知道結果。他讓耶利米卻勸說猶大人要守安息日,但猶大人卻沒有聽從他的勸說,神希望猶大人守安息日卻沒有做到,說明神不夠全能,並且他不能預知結果,如果他知道結果,他就沒有必要派人卻勸說,純屬白廢力氣、多此一舉。他給出選擇結果,要不讓耶路撒冷永遠存立,要不讓耶路撒冷被火燒毀,說明他也不能預知耶路撒冷的命運。
除了有這此矛盾之外,作者雖然把這個故事編成是猶大滅亡前的事,但故事裡的描述卻暴露出其實作者是被擄之後的人。第25-26句說如果人們能守安息日為聖日不工作,神就能使坐大衛寶座的君王和首領以及百姓從這城的各門乘車騎車進入,這城也會永遠存立。很明顯因為作者潛意識裡猶大已經滅亡、以色列人已經被擄,所以他寫猶大的君王、首領和百姓要從各門進入,而不是寫他們原來就在城中。另外猶大如果還沒有滅亡,他可以說某某君王,他說坐大衛寶座的君王,言下之意就是原君王已經沒有,要從大衛的後代中重新興起一個君王。
這個故事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因為他在故事中隱藏了一個美麗的夢想:大衛的後代重新當猶大之王,眾首領和百姓都回到耶路撒冷,猶大的城邑都重新復興,人們從各地來到耶路撒冷給耶和華獻上豐盛的祭物,耶和華則讓猶大和耶路撒冷永遠存立。回到故土復興家鄉肯定是每一個被擄以色列人都有過的夢想,當他們聽到這故事,肯定會很嚮往,後來又會覺得很可惜:怎麼神這麼低的要求,他們的祖先也不肯做好,以致後來神發怒讓他們國滅家亡、被擄在外,要是他們聽到這樣的條件,肯定考慮都不用考慮,馬上答應,只可惜他們不能替祖先答應。問題是他們的祖先也沒辦法答應,他們根本沒聽說過這回事,沒有神或者人在當時說守安息日就能得拯救,這只是作者編的一個故事。而且就算當時有人這麼說也沒用,因為後來的歷史不是那麼發展的,就說明那只是瘋人說的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