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羅:一目十行,天才是如何讀書的?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劉夢溪先生在《念育之》(刊於2007年8月26日《文匯報》「學林」版)一文中說:「龔育之的記憶力是驚人的。一次我和他探討一目十行是否可能的問題,他說自己做不到,不過聽說有一種閱讀方法,不是按字按句按行,而是按頁,就像照相一樣,停留三秒左右,整個一頁就記住了。但他說在書店裡,如果從一個書架的左邊看到右邊,速度不快不慢,他可以記住全部書名。」

小時候聽父親講故事,常常聽見一目十行的說法,總以為那不過是一種誇張。後來見識多了,才慢慢推測,有些人讀書一目十行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他們一輩子的成就昭示於前,那種博覽群書和著作等身的奇蹟,只有一種情況才可能導致這種結果,這就是一目十行,或者一目一頁。

做學問的第一條件,就是必須攝入大量材料。誰的攝入量最大,誰就佔有優勢。凡是學問大的人,必有讀書的大功夫。像馬克思、弗雷澤這種某個領域的集大成者,讀盡了那個領域的著作,其具備大功夫無可疑議。他們擁有那個領域的幾乎全部材料,當然具有最權威的判斷和思想。那些所謂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讀書功夫就更不用說了。跟伏爾泰、盧梭比起來,狄德羅不算大思想家,但是作為百科全書的主要編撰者,他的讀書功夫想來超越群倫。

中國學術一直重文獻而不重田野,長期以來培養了大量皓首窮經的博儒,中國學者的讀書功夫一定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劉歆、楊雄、鄭玄、王弼、孔穎達等等,都是一代博覽群書的大儒。解縉、紀曉嵐者,以編纂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成其偉業,所攝入材料之廣大很可能舉世無雙。近世諸如梁啓超、章太炎、郭沫若等,額頭壯碩光潔,腦容量很可能大於常人,腦神經的活動頻率和速度看來也非同一般。他們或者一目一頁,或者一目十行,想來就像解縉紀曉嵐那樣不在話下。還有康有為、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等等,即使不是一目十行,也屬於九行八行之類,總之肯定具有大量吃進材料的超群出眾的大功夫,同時還有驚人的記憶力。據說陳寅恪和錢鍾書跟人聊天時談到什麼事情,常能指出此事此言在書架上某書某頁。此種功夫堪稱絕活。

具有這種大功夫的人多嗎?我認識的人中也許只有那麼幾位。復旦大學錢文忠,據說不止一目十行,而是一目一頁(據吳洪森說),也就是龔育之所說的「就像照相一樣,停留三秒左右,整個一頁就記住了」。不過他的停留時間不是三秒,而是十來秒(據吳洪森的描述)。還有中國現代舞團團長張長城,他雖然不做學術研究(這只是我的臆測),可是嗜書成癖。有一天他告訴我,他每天業餘時間要讀書十萬字,讓我著實大吃一驚。他究竟是一目十行,還是一目一頁,我沒有細問,總之頗相信他的讀書功夫不同凡響。這樣驚人的閱讀本領和閱讀量,決定了他們必定是淵博之士。這種人即使不想做天才,只要天天張目讀書,就非得把自己倒騰成天才不可。

有的學者,看他們目光之明耀、表情之靈動,可以推想他們的腦細胞處理信息的能力特別強。再看他們談吐則一瀉千裡,著述則旁徵博引,大有萬卷詩書撲面來之勢。他們的閱讀速度肯定非同一般。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華東師範大學羅崗,四川袍哥冉雲飛,給我的印象就是這樣。

還有一種人,他們的外表看不出多麼飽學,也不喜歡一見面就談學問,可是日常生活中的片言隻語就能看出他們不但在學術領域特別廣博,甚至對人類生活各個方面都具有精深的了解。無論說到汽車、輪船、電腦、手機、玉石、珍珠、瓷器等等器具,還是說到酒、茶、咖啡、雪茄、烹調飲食等等享受,以及說到飯店、書店、服裝店、電影院、寺廟、街道等等社會空間,他們幾乎無所不知,每有涉及,必定解說詳備。他們漫不經心的聊天常常具有雲飛潮湧、排山倒海的氣勢,因為他們廣博得無可抵擋。筆者同事中即有這種天造良才,而且不止一位。

這種人無論讀書速度實際如何,統統可視為一目十行之輩。因為一目十行說的乃是一個人攝入和記憶信息的能力,至於他組織信息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那得用另外的名字稱之。

今生不才,即使在一目一行的庸常之輩中,還不得不甘居末流。然而萬不可因為沒有一目十行的天成之才就放棄讀書求道,也不可先追求一目十行的異秉,然後開始讀書。天成之才既然得自於天,豈可強求哉。需知天馬有天馬的瀟灑,蝸牛有蝸牛的樂趣。庸常之輩只要每天稍有所進,亦不難感到充實和滿足,其欣然之情,何遜於一目十行哉!

相關焦點

  • 「一目五行」、「一目七行」、「一目十行」成語都出自哪些名人?
    一目五行、一目七行和一目十行,都是形容人閱讀能力驚人,這是口語裡的說法。在文字表達時,是這樣表述的:「五行俱下」、「七行俱下」和「十行俱下」。更有一點為當時的人們津津樂道,那就是他讀書能「五行俱下」。要說歐陽修能「一目五行」,先要從蘇東坡的弟弟蘇轍說起。歐陽修與蘇家交往很好,彼此經常來往,自然而言,孩子們也都很不「見外」了。
  • 走近天才愛因斯坦:看一看歷史上的偉人,究竟是如何讀書和學習的
    因為他是天才,是16世紀以來,繼伽利略之後,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用諾貝爾獎得主維格納的話來說,「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都活在愛因斯坦的庇蔭之下……」因為他的理論,直接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而今天,我們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大家聊一聊,這位天才是如何地讀書和學習的。
  • 王東嶽: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在這個獲取信息的方式異常多元和便捷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書?因為通過電視或用其它的方式搜集的信息,即那種通過直觀方式接受的知識,是最淺顯、最粗疏且沒有經過精密邏輯證明的東西,是值得存疑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讀書。那麼,應該如何讀書呢?第一、 選擇書籍是最重要的事讀書的要義是對話。
  • 袁冰妍:努力讀書的意義在於此
    今天打開抖音刷到了一個視頻,一個孩子不好好讀書,於是他的父母讓他罰站,不讓他吃飯。青少年正值芳華之際,他們有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冉冉升起的太陽。此時他們身體健康,思維活躍,一目十行,正是努力讀書的時候。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美女顏如玉。
  • 外國語學院舉辦「頭腦風暴 天才知道」讀書文化知識競賽活動
    12月7日,由外國語學院團委主辦、外國語學院學生會承辦的「頭腦風暴,天才知道」讀書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在J3教學樓舉辦。本次比賽特邀的嘉賓分別為來自望嶽詩社的沈金貝、讀書協會的石文俊和彭新如。  本次活動面向全體在校生,參賽選手自由組隊,按照預先設置好的組別順序進行兩輪比賽。第一輪比賽採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決定優先答題權,要求參賽選手在十秒內完成作答。
  • 讀書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作為領導幹部,承擔著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重要職責,肩負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會不會讀書、善不善讀書,不僅僅是個人習慣和素質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責任和事業的需要,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 要滿懷責任多讀書。古人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立德。」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看到後來作者寫到她讀書都會做筆記,所以基本讀過的書都能記得,並且清楚知道書裡面的內容。起初疑惑我也做筆記呢,為什麼人與人的閱讀效率相差那麼大?直到讀了日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我才恍然大悟,我只知道一味讀書做些摘抄,不知道讀書需要理解內容才能記住,做好筆記才能提升效率。
  • 過目不忘、一目十行、超級記憶真的有麼?記憶力那點事兒
    過目不忘、一目十行、超級記憶真的有麼?一、如果有,那是什麼怎麼實現的?它們背後的理論和科學依據是什麼?生活中或者小說中,總見到一些奇人異事,說是某某某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總是將信將疑,到底真的假的?孩子鑰匙有這種能力,那簡直太厲害了!然後市面上關於超級記憶的廣告、宣傳也是鋪天蓋地!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少的最大好處,就是容易被震撼
    從高智商的神經病特別容易吊打正常人來看,讀書少的最大好處,就是特別容易被別人的言論和新奇觀點所震撼。言論越古怪,越奇特,越容易震出顛覆三觀的快感。例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就能很隨意的震撼到你。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精神病」控,他花了4年時間,在精神病院訪談了50個天才型瘋子。基本上,這就是一個正常人被幾十個高智商神經病調戲和羞辱的故事。
  • 字遊人談讀書,你真的會讀書嗎?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人生的路,雖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讀書,絕對是實現人生理想最便捷的路! 老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讀書,或者說閱讀,那麼,問題來了,你真的會讀書嗎?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 愛因斯坦、莫扎特並非「天才」,原因找到了,你也能成為大師
    由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合著的《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雖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在2020年3月第1版,卻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印刷了21次,足見這本暢銷書受到了何種追捧的程度。這本《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說了什麼內容,是什麼讓人們如此感興趣?而這本書的作者,又有什麼讓廣大受眾信服的理由?
  • 研究生如何不虛度?關於讀書、研究和論文……
    一、讀書的特點和要求1.要有計劃研究生讀書計劃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專業讀書計劃。研究生專業培養方案管 著研究生大的讀書計劃,三年的讀書計劃。研究生要立足專業,將來靠專業所學安身立命。這是長期的、大的讀書計劃。第二個層次:研究方向讀書計劃。研究生在第二個學期、至遲在第三個學期要儘快在導師指導下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擬訂研究方向的讀書計劃。
  • 全球智商最高的人,IQ接近300,11歲入哈佛讀書,結局如何
    但哈佛也不想錯過這樣的天才人物,於是讓他11歲再來讀書。,10歲那年還發現了哈佛大學某教授書稿裡的錯誤,並幫他修正了一下……   等到11歲那年,席德斯順利進入哈佛讀書,成為當年哈佛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新生。
  • 【讀書會第9期】《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換個角度看世界
    天才數學家,發明了最初的電腦技術。發明了圖靈測試證明機器的確可以像人類一樣去思考。二戰時期,帶領破譯小組破獲德國最先進的英格瑪密碼電報系統,幫助盟軍提早兩年贏得戰爭,拯救了1400萬條生命。他究竟是瘋子還是天才,這件事我相信你的心裡早有定論。
  • 他是如何聽懂的?網友:就是語言天才
    他是如何聽懂的?如今無論是我們讀書還是做生意,都是要學習英語,一般來說跟國外進行貿易的時候,都需要英語翻譯的,這樣才能讓雙方更好的交流。那麼大家知道?中國首個翻譯英語的人是誰呢?那他又是如何聽懂的呢?而很多人網友了解之後感嘆:這就是語言天才呀!
  • 如何閱讀(讀書經驗分享)
    而要提高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那就不得不提到讀書。說到讀書,很多人覺得,讀書很簡單,我們都是從小就讀到大的,二十年的寒窗苦讀的功力不是白費的。但是,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同樣是讀書,有的人可以讀到清華北大,可以讀本碩博後,有的人只能專科,甚至中學小學呢。區別在哪裡,是智商麼,但是智商是可以通過讀書提升的。
  • 2020年讀了156本書,這種方法解決我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為啥我讀書那麼慢?一年連 10 本書都讀不了,你怎麼就能讀這麼多?你這不是讀書就是翻著玩兒吧?其實不是我讀書快,而是找到了讀書的方法。在這把我的讀書方法分享出來,希望能夠幫助你解決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 《愛因斯坦傳-天才的一生》你讀了嗎
    你讀過《愛因斯坦傳-天才的一生》嗎?有人說過,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愛因斯坦,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是科學的標誌、天才的代名詞。
  • 不讀書,如何行萬裡路?不讀書,早晚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變成讀書無用,變成無知識也可以成功,可以有眼界。不錯,我承認,有此成功案例,行萬裡路確實可開闊視野。而我想說的就是兩點:一、那些沒有什麼知識而成功的,他成功的路上一定接觸了有眼界的人。二、我們讀書也好,行路也罷,一定是想成一個優秀的人,而不是簡單的成功。那麼,我就問一句,你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沒聽說過走遍半個世界治天下吧?如果真的這樣,導遊是不是應該都可以為一縣之令,一省之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