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子刊:研究發現清除自由基新方法

2021-01-09 生物谷

2016年7月6日訊/生物谷BIOON/--自由基可引起細胞損傷和死亡,並可導致人類衰老和疾病,多年來科學家們努力尋求新的方法來清除體內自由基。

現在密西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分析了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作為一種強大的保護劑來對抗自由基。比較有趣的是過多自由基是由這種蛋白質激活的。在之前的研究中人類這種蛋白質的基因突變被認為能引起一種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密西根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的副教授Haoxing Xu說,溶酶體包含了細胞的回收中心,它是清理受傷和死亡細胞的關鍵部分。

當溶酶體「感覺」到過多的自由基成為身體的負擔時,它們會激活細胞膜中的鈣離子通道。這會引發許多基因的表達並產生越來越強的溶酶體,加速清除細胞的受損部分。

自由基對老齡化過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XU說。

「如果我們有化合物可以直接激活這個通道,我們就可以在衰老中和其他疾病中降低氧化應激反應。」他說。「結果將是細胞損傷和自由基水平都可以減少,還有就是可以減緩衰老。」

身體如何告知自己有太多的自由基以便能夠減少或清除這些自由基?他的研究告訴我們身體是如何做的,XU說。

他說:「自然是非常精彩的。細胞的清潔工是溶酶體,它有這種自由基感知能力。」

這項研究有關文章「MCOLN1是一種調節自噬溶酶體的 ROS傳感器。」於6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MCOLN1 is a ROS sensor in lysosomes that regulates autophagy

Xiaoli Zhang, Xiping Cheng, Lu Yu, Junsheng Yang, Raul Calvo, Samarjit Patnaik, Xin Hu, Qiong Gao, Meimei Yang, Maria Lawas, Markus Delling, Juan Marugan, Marc Ferrer & Haoxing Xu

Cellular stresses trigger autophagy to remove damaged macromolecules and organelles. Lysosomes 『host』 multiple stress-sensing mechanisms that trigger the coordinated biogenesis of autophagosomes and lysosomes. For example, transcription factor (TF)EB, which regulates autophagy and lysosome biogenesis, is activated following the inhibition of mTOR, a lysosome-localized nutrient sensor. Here we show tha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ctivate TFEB via a lysosomal Ca2+-dependent mechanism independent of mTOR. Exogenous oxidants or increasing mitochondrial ROS levels directly and specifically activate lysosomal TRPML1 channels, inducing lysosomal Ca2+ release. This activation triggers calcineurin-dependent TFEB-nuclear translocation, autophagy induction and lysosome biogenesis. When TRPML1 is genetically inactivated or pharmacologically inhibited, clearance of damaged mitochondria and removal of excess ROS are blocked. Furthermore, TRPML1’s ROS sensitivity is specifically required for lysosome adaptation to mitochondrial damage. Hence, TRPML1 is a ROS sensor localized on the lysosomal membrane that orchestrates an autophagy-dependent negative-feedback programme to mitigate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cell.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鋼攜手清華大學打造鐵基新材料聯合研究中心
    馬鋼攜手清華大學打造鐵基新材料聯合研究中心 2019-07-05 14:50:00     作者:高瑩茹 高光澤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2016年9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薛定教授研究組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學術論文「Kinetics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騰訊AI Lab 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獨創方法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中科大Nature子刊:Pt 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催化HER中的近乎自由變化的...
    但是,從材料合成和機理方面對新型SACs的進一步探索仍是催化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領域。目前,已報導的SACs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高度依賴於金屬中心的局部配位環境,即單原子與載體之間的電子和幾何相互作用。當金屬與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弱時,中心金屬原子的電子結構可能類似於自由原子的電子結構,使得與反應物的結合在電化學還原反應中更受影響。然而,這種自由的單原子在以前製備的SACs中很少報導。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11月17日,騰訊公布了一項人工智慧助力藥物發現的新進展。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獨創方法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 騰訊AI Lab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11月17日,騰訊公布了一項人工智慧助力藥物發現的新進展。通過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ML帶來拓撲學基礎,Nature子刊提出拓撲數據分析方法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思、一鳴一位義大利數學家表示,現在我們可以使用一種新數學方法,讓機器學習系統能更高效、快速地學習識別複雜圖像。該數學家提出的理論已經被 Nature 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接收,該論文的作者表示,這種新方法可以稱為「拓撲數據分析(TDA)」。
  • 「Nature子刊」蛋白激酶G可清除細胞垃圾,幫助心臟病患者更快康復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導言:細胞垃圾對人體有害,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酶可清除受損和錯誤摺疊的蛋白質該論文展示了一種酶如何清除受損和錯誤摺疊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積聚在心臟細胞中最終變得有毒),從而更好地幫助患者從心臟病發作中康復。
  • 《自然》子刊:利用AI研究腸道菌群,揭秘其與多種疾病的關係
    《自然》子刊:利用AI研究腸道菌群,揭秘其與多種疾病的關係  CHEN • 2021-01-15 11:31:54 來源:前瞻網 E1130G0
  •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
    【澎湃新聞】Nature子刊:同濟大學高紹榮團隊建立大幅降低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嵌合率的新方法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0-09-21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早期的癌症產生期間,當一種常見的腫瘤抑制基因SMAD4被剔除時,一種相鄰的代謝酶基因ME2(編碼蘋果酸酶2)也會被清除,這提示著蘋果酸酶抑制劑可能用作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最近,來自上海光機所的研究人會員觀察到使用飛秒雷射場誘導的周期性的電子束條紋。科學家們首次為大家展示了 前所未有的的時間解析度的阿秒電子動力學的直接計量學結果。
  • Nature子刊:手術前的免疫療法對結腸癌有效
    荷蘭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NICHE研究的新發現,是一項創新的II期臨床試驗。醫學腫瘤學家Myriam Chalabi及其同事在4月6日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研究發現,患有結腸癌但遠處無轉移的患者可以在等待手術的同時接受短期免疫治療,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縮小或清除癌細胞。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