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我們所推崇的。然而很多時候,對別人的」滴水之恩「,我們會收穫到別人的感恩,當我們付出的更多,反而得不到別人的感恩,甚至別人會得寸進尺,索取的更多。
有的人,做了好事,不願意留名字。這是一種善良,更是一種智慧
當我們幫助了別人以後,別人會認為是虧欠了我們,想要去報答,心裡便有了負擔。而不留姓名,不為人知,便免去了被幫助者的心理負擔。「施以愛心,不圖回報」,這是一種純粹的善良。
另一種情況,是當有的人受到別人大量的資助之後,不但不會心存感恩,反而會升起貪婪之心,想要索取的更多。當他們知道幫助過自己的人是誰的時候,不是想著去回報,而是會「道德綁架」,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不斷的索取。一旦索取被拒絕,便心生怨恨。
這時候,不暴露姓名,隱藏自己,便是一種智慧。既幫助了別人,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困擾。
為善之時,要去分析對方,是否值得你去付出。
有時候,善,並不定有善報,甚至會有惡報。
我們付出,可以不圖回報,但是如果我們的善良,成為惡人作惡的把柄,那麼,我們就要收起自己的善良。
孫儷早年資助過一個貧困大學生。這個貧困的大學生,依仗孫儷的惻隱之心,花錢大手大腳,還頻頻掛科,沒錢了,便向孫儷要。
孫儷得知情況後,便停止了資助。最終雙方關係惡化。
善良如果給錯了人,結果,必然是傷害自己。倘若孫儷給的幫助,只是「滴水之恩」,可能結果也不會如此差吧。
有些人,受得了「滴水之恩」,卻扛不住「湧泉之恩」,反生貪婪之心。
面對同事的請求,你不好意思拒絕,怕傷害到對方,於是一次又一次的委屈自己 ,答應對方的請求。
當對方得寸進尺,對你的要求越來越過分的時候,你忍無可忍,終於拒絕。此時,他便會忘記你以前所有的好,對你心存怨恨,甚至反目。而他對你的怨恨程度,往往與你對他的付出多少成正比。
倘若你幫過一次、兩次後,便能夠忍下心去拒絕,他對你的怨恨,也不至於如此深刻,可能過幾天便忘記了。
曾國藩說:」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受人恩,受則難忘。「
小人總是期待著別人對自己有所付出,即使別人對他有所恩惠,他也不會心存感恩;君子輕易不接受別人的恩惠,受到別人的幫助,則不會忘記。
給予別人恩惠的時候,倘若遇到君子,我們再怎麼付出都不為過。我們的付出與回報,往往是成正比的;倘若遇到小人,就需要節制自己的付出了。「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對於他們的過度付出,就是為自己埋下了「定時炸彈」,必須節制自己的善良之心,才能保自身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