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窮得連墮民都不願來了。」「墮民都看不起你,丟不丟人啊!」這些話,任誰看都是在嘲諷人,並且嘲諷他人的同時還羞辱了「墮民」,在距今約70多年前的中國浙江,一直存在著一種名為「墮民」的族群,他們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這群特殊的族群被排除在「士農工商」之外,是「賤民」的一種。
並且一旦成為「墮民」,世世代代都要傳承下去,不能讀書、不能為官、不能和平民通婚,但這些都不是最可悲的,可悲的是大多數「墮民」是主動選擇這種生活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墮民」,又稱為「怯鄰戶」,明代被稱為「丐戶」,浙江紹興人稱他們為「樂戶」,總而言之,他們是受歧視的人,並且地位遠低於平民,自誕生以來,他們一直生活在被人歧視、輕蔑的環境裡。
平日裡,「墮民」需要穿上和平民不同的衣服,男人頭戴狗頭帽,裙以橫布,不著長衫,若是以演戲為業,則必須剃光前半頭髮;女人蓄長約八寸之大束頭髮,挽成高髻,插如意簪,此種髮型俗稱「老嫚頭」。
同時,「墮民」不能和平民住在一起,他們都住在統一的區域內,而這些地方通常又髒又破,遠遠就能聞到味道,尋常人是不會靠近的。
關於「墮民」的起源,眾說紛紜,學者們足足羅列出了9種起源,比如秦末時期,項羽在楚漢爭霸中兵敗身死,而他的追隨者們誓死不從劉邦,劉邦見他們忠義,不忍殺之,於是將其貶為「墮民」,這是其一。而根據「墮民」自述以及史書典籍記載,通常認為這一族群起源於南宋時期。
但無論如何,大部分「墮民」都定居在浙江地區,所以接下來筆者會從浙江的「墮民」出發,說說他們平時以做什麼為生,又為何堅持做「墮民」。
《清稗類鈔·奴婢類》中寫道:「紹興有墮民巷者,居方裡,男為樂戶,女為喜婆……服役之家有常主,如田之有佃,得自相頂替,彼此買賣,皆有契券。婚嫁、祭祀外,常時則以說媒、售衣錦為業。」
由此可見,「墮民」們通常從事「樂戶、喜婆」2種職業,即唱戲的,上文中提到,一旦成為「墮民」,世世代代都是「墮民」,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世代唱戲的「墮民」其實是非常厲害的戲曲世家,所以許多大戶人家都會請他們演出。
同時,「墮民」還有一項「特權」,那就是「墮民」可以自主選擇服役的對象,並且為其提供服務,而對方不能拒絕「墮民」的服務;同時,「墮民」也可以自主選擇不去某家,而那戶人家也不能強求「墮民」上門,如此看來,他們還是享有一定的權利,特別是社會動蕩時期,「墮民」竟然成了不愁吃喝的族群,所以大部分「墮民」是不願意捨棄這個身份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墮民」才開始逐漸消失,此時大部分「墮民」選擇加入劇團,以新的方式把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本事表現出來,比如「六小齡童」的父親章宗義,就是曾經的「墮民」出生,不過此時他們再也不用擔心別人的歧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