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

2020-12-05 敦厚易學堂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我舉四例子說明一下:

一,張弘範:

張弘範的父親張柔是金朝人,後來投降了蒙古人,他們的祖先是漢人。張弘範從小到大都是在蒙古長大,所以他已經完全蒙古化。

張弘範軍事才能突出,有勇有謀,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在戰場上,他一生中最大的的功績就是滅南宋,崖山海戰,一路追蹤,將南宋軍民逼上絕路,致使20多萬人跳海自盡,這場戰爭結束後,意氣風發的張弘範,在懸崖峭壁上刻了幾個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在此!

我想他此刻必定十分高興,因為他完成了他的皇帝忽必烈的任務,面對屍橫遍野的南宋居民,他不覺得有絲毫不妥,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蒙古人,不過面對自己祖先母國的同胞,能刻出上面那幾個字,如此心安理得,只能說明他的鐵石心腸。

二,新加坡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華人佔比例絕大多數。李光耀父子祖籍廣東。新加坡在以前比中國富裕的多,在新加坡的戰略規劃中,美國是絕對的老大,而中國只是一個用來交易的國家,在東協與中國的南海問題上,新加坡是叫的最兇的國家,積極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而當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時,新加坡積極向中國示好,迫不及待的拋出了橄欖枝,只為分一杯羹。

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利益使然,李光耀父子是黃皮內白的香蕉人。

三,陳嘉庚

當年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中共物資和裝備奇缺,陳嘉庚作為東南亞華僑華人代表,積極發動群眾捐款捐物資,甚至不惜變賣家產,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只因為心中的一個信念:祖國有難,我們不能當看客!歷史是不會忘記這些有良心的同胞的!

四,猶太人和以色列

猶太人散局各地,以美國和以色列最多,當年以色列建國,招到阿拉伯國家群起圍攻。在最危機的時刻,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麼回國參戰,要麼捐款捐物資,最終戰勝了阿拉伯聯軍。時至今日,以色列依然不倒,這與猶太人的團結是分不開的。

綜合上述四個例子,我想大家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歡迎討論,說出你的答案和理由!

相關焦點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杜洪濤 | 「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群認同
    第三,南北華夏族群之間的裂痕。遼宋金時期,生活在不同區域的華夏族群就存在著相互歧視的現象。李治安在引述了趙秉文稱南宋為『島夷』、『蠻夷』的例證後寫道:『由是觀之,國家的長期分裂,也會使漢民族內部因地域界限發生裂痕,也會給民族感情和心理帶來一些陰影。』至元代,族群等級制加深了南北華夏族群的認同危機。蕭啟慶認為,在元代『漢人』、『南人』屬於兩個不同的族群。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在另一方面,如前所言,族群認同的產生與維持都在某種資源競爭與分配情境中。資源環境變遷造成認同變遷,也借著人們集體遺忘、修正或重建歷史記憶來調整可視為「手足同胞」的人群範圍;這是族群認同工具性的一面。以此看來,人類的族群認同還是「自利」的。族群認同的工具性、現實性是其最基本的本質;由共同歷史記憶產生根基性情感,仍只是現實利益下凝聚人群的工具。
  • 古代漢人不是漢族?
    你認同中原地區文化,那麼你可能被登記為漢人,如果你待在草原地區,從事遊牧,那麼你可能被登記成「匈奴人」或「蒙古人」「滿人」等等。這種區別於現在某某民族的稱呼,「嚴格說都不具有民族國家話語體系下所說的『民族』的特徵。」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編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雜誌主編李大龍向騰訊文化記者表示。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當遷移者追求融入寄居國主流文化並願意為此放棄母國文化認同時,我們稱之為同化(assimilation);當遷移者不願被寄居國主流文化所同化,而保持著較高的母國文化認同與生活習慣時,我們稱之為分隔(separation);當遷移者對兩國文化認同都較高時,我們稱之為融合(integration);當遷移者在文化衝突中迷失了自我,對兩國文化都不能很好地認同時,我們稱之為邊緣化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方面,該認同之網上存在著按文化圈、文化層的歷史性規律而發展、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同階段和層次序列,其中的不同認同類型,是自族群和地域內部傳承向跨地域、族群、文化傳播的方向,前後依序,順著時針,由小漸大,由點到面,滾雪球般地自然增長,最後形成一張認同階序之網。比如,由族群認同、區域認同、信仰認同到國族認同,就是一個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同質程度有異,帶有歷史形成和層次區分特徵的認同階序。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編者按:《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即使在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觀察中,也可感覺到漢族在族際通婚、族群雜居、日常交往等領域中表現出來的「族群意識」,與其他族群相比要顯得淡漠得多。也許正是這種淡漠的「族群意識」的態度,再加上相對比較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使得漢族張開胸懷不斷吸收其他族群的成員,使之「蛻化」成漢人,使漢族人口規模逐漸增大;也使得其他族群在吸收漢族具有的「各族群可共享」的生產技術和發達文化的同時,也逐漸淡漠了自己的「族群意識」,而不知不覺間「蛻化」為漢人。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在一些地方,因族群問題最後導致了國家分裂,而在另一些地方,因族群問題政治共同體變成了更加多元文化的國度。眾所周知,臺灣社會生活著四大族群,分別是客家人、本省人、外省人以及原住民。從這裡的劃分標準便可知曉,臺灣的族群問題,不是狹義上所指涉的「民族」問題,而是由不同的原鄉或地理所構成的具有比較獨特表徵的群體之間的共存問題。
  • 蘇嘉宏:臺灣族群認同 藍綠涇渭分明
    (記者 趙家麟)臺灣輔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嘉宏日前於臺灣成功大學舉辦的「南臺灣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表示,臺灣「北藍南綠」的政黨支持現象,南北區域的在地族群結構是重點,族群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支持與族群的認同;未來兩岸族群認同問題,仍是藍、綠涇渭分明,各有各自論述,尚難有定論。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後傳統社會的普遍倫理也適合於分析後民族國家,吉登斯希望從那種由暴力支撐的現代性的民族國家樣態,轉向後傳統社會及後民族國家的信任與社會團結樣態,將生活政治落實於族群實踐之中。支配吉登斯生活政治及其族群實踐的核心理念,還是社會團結。在吉登斯看來,族群問題無論怎樣複雜,都應納入社會團結範疇,即從大家都能接受的生活形式入手進行分析和應對,積極穩妥地推動族群實踐。
  • 馬戎:構建中華民族概念,從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費教授指出,中國作為多族群的政治實體,經受了近代西方侵略,才從一個「自在」的民族演變為一個「自覺」的民族。他特別強調了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的歷史階段,在這期間,中華各族積極投身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領土、保衛傳統文化的戰鬥,身份認同感從「大清朝」轉變為「中華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在這種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中,族群之間的差異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而相對於帝國這一最高和終極的認同,包括族群在內的低層次認同也不具有多少緊迫性。但是,在現代社會,族群認同不僅變成了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甚至變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這首先是因為,構成現代社會的政治實體不再是帝國,而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
  •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2019年07月12日 09:10 來源:《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郝亞明 字號 關鍵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族群不對稱;社會支配論;民族平等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就基本的政治學原理來說,國家認同的高度分裂性,必然導致不同政治勢力的意識形態迥異,不可避免的造成族群對立和社會分化的局面,從而嚴重「侵蝕民主鞏固的前提——一個共同認可的政治秩序的疆界」。
  • 講座︱王明珂:為什麼要研究邊緣族群
    講座開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對王先生做了簡要介紹,並提及自己當初讀到王先生的代表作《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時的震撼:「好多人都說如果早接觸到這本書,博士論文就不是原來的寫法了,我自己也是這樣想的。」講座現場何謂「華夏邊緣」?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在我看來,這場爭論產生了一個意外的延伸效應,就是對華人族群整體的種族觀念的注意。廣義而言,這也是一個在有關中國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和海外華人問題上長期被忽略的話題。黃亞生教授的觀點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教授認為華人支持川普的一個原因就和種族因素有關。
  • 座談︱明清時期東南族群的家族與國族
    畲民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是否在婚姻圈外有各種融合?畲民的信仰是否與漢人的信仰世界發生交叉重合?劉婷玉就史料的性質問題指出,衛所隸屬於明代五軍都督府的軍事系統,明代軍事系統的資料相當罕見。現有的《武職選簿》作為衛所軍官的履歷資料,很難回答更細緻的「軍」的問題,而軍戶民間文獻又會受制於明中期以後衛所軍戶與原鄉聯繫的薄弱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