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關科學實驗室」推動社區科普 新方式服務居民生活

2020-12-07 美通社

北京2020年8月11日 /美通社/ -- 天空為什麼會出現流星雨的奇觀?太陽能是如何驅動小汽車前行的?是什麼導致了暴雨和山洪等自然災害……請帶著這些疑惑前去北下關科學實驗室一探究竟

北下關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雷玉梅帶領轄區學生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學習調研。

科普是智民強國之策,社區科普則是提高國民素質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一方面普通群眾對於基本科學常識的認識需求與日提高,但同時科普工作卻一直存在著各種實施的難題,怎樣去使科普工作適應普通群眾需求的任務愈加迫切。北下關街道立足金融科技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定位,堅持黨建引領,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堅持集智攻關,打出「組合拳」,啟動「北下關科學實驗室科普『6+1」活動,多層次、立體式、全方位開展社區科普,傳遞科學知識、探索科學未來、介紹科學前沿,進一步提高居民科學素養,提升社區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同時為有效提升本次科普活動質量,著力打造「北下關科學實驗室」品牌,北下關街道堅持「雙管齊下」,做好「兩個動員」 -- 動員更多資源投入街道科普工作,動員更多居民積極參與並提出需求。此次活動承辦單位中科教文(北京)文化有限公司為「北下關科學實驗室」積極獻言獻策,組織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雷玉梅帶領轄區9組家庭赴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懷柔實驗基地學習調研,深入了解力學所研究方向,聚焦科普內容、研討科學突破,為持續推動轄區學生家庭開拓科研新思路,啟發思維和破解難題提供了「社區方案」。

「北下關科學實驗室」以普及科學知識和深入科學實驗為主要內容,帶領社區居民進入一段包括「天球儀」、「天氣探秘」、「火箭飛天」、垃圾分類、「光與色彩」、「太陽戰車」在內的多彩科學旅程

科學旅程第一站,「天球儀」。

時間:8月11日\18:30-19:30

天文臺袁老師\科普流星雨+天球儀實驗

專家帶領學生製作天球儀,利用它表述天球的各種坐標及求解一些實用的天文問題。在8月12日的百年一遇的流星雨契機下,探討它的成因。

科學旅程第二站,垃圾分類 從我做起

時間:8月18日\18:30-19:30

環境院彭老師\科普垃圾分類+動手分類

通過老師的講解,充分了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到合理處理垃圾,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會給垃圾分類,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科學旅程第三站,天氣圖繪製和天氣過程初步分析

時間:8月19日\18:30-19:30

大氣所曹老師\科普天氣+繪製天氣圖

老師帶領學生繪製天氣圖,培養學生鍛鍊動手能力。將課堂學習的物理、信息科學知識直接關聯日常天氣現象,研討交流天氣預報使用的天氣圖等。

科學旅程第四站,火箭飛天

時間:8月20日\18:30-19:30

力學所韓老師\科普力學+火箭實驗

老師科普國際火箭現狀和未來航空航天發展趨勢,帶領大家自製模擬火箭、模擬火箭發射,了解從三國時代的「燒箭」到當今載人火箭的發展歷史、火箭發射的原理和過程。

科學旅程第五站,「光與色彩」。

時間:8月21日\18:30-19:30     

物理所李老師\科普物理+物理實驗

從物理角度出發,了解光與色彩相關的專業術語。帶領大家從生活中的現象出發,利用身邊的材料,結合語言講述與實驗觀察,共同探索光與色彩中有趣的科學。

科學旅程第六站,太陽戰車

時間:8月22日\18:30-19:30

力學所韓老師\科普力學+太陽能車實驗

韓老師帶大家了解太陽能車與力學相融合的奧秘,在精密的動手挑戰中完成太陽能小車的組裝,喚起大家保護地球家園的意識,激起大家對科學的渴望,讓大家從生活中發現力學無處不在。

北下關科學實驗室直播

本次活動大咖雲集,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多位知名教授親自授課,授課形式以網絡直播及錄播形式為主,讓參與活動的青少年近距離接觸最前沿的人才和專家,預計將惠及轄區內7200餘名青少年。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那麼青少年則是承接未來科技發展的核心人群,但基礎的科學教育不能讓青少年對科學深入了解,「北下關科學實驗室」將秉承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理念,充分發揮優勢,豐富基礎教學的內容,科普講座、趣味實驗、問題互動等多樣的環節寓教於樂,讓青少年更加真切感受到自然科學的深邃博大與無窮魅力,同時也能學習到科學知識,提升對科學的興趣。

相關焦點

  • 強引領、搭平臺、建機制、精服務,擘畫智慧科技型社區新未來
    近年來, 國槐社區黨委堅持黨建為引領,主動響應新形勢下社區發展治理的新要求,從智慧治理、智慧服務、智慧教育三個維度出發,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基層智慧化治理新平臺,探索出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智慧化社區治理新機制,努力構建智慧科技型社區。
  • 科普提素養 知識惠民生秦州區大城街道羅玉新村社區讓科學「飛」入...
    知識惠民生秦州區大城街道羅玉新村社區讓科學「飛」入尋常百姓家新天水·記者 張彬霞 見習記者 趙超近年來,秦州區大城街道羅玉新村社區在開展科普工作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區居民為依託,以科普活動為載體,向社區居民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為促進社區文明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 服務居民任勞任怨,社區輾轉打聽找到「無名志願者」
    楚天都市報3月23日訊(通訊員馮文勵 記者劉利鵬)在武漢市礄口區礄北社區,有這樣一位志願者,服務居民任勞任怨,居民詢問時不願透露姓名。「這樣默默服務居民的志願者,我們既感謝又欽佩!」昨日,礄北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 社區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蔣建科)光有經濟的增長,沒有科學素養的提高,也無法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幾年來,中國科協以推動城鎮社區科普為抓手,全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探索出一條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路子。     2007年5月,濟南市綠園社區的一位居民從四樓跳下摔成重傷,後被診斷患有抑鬱症。
  • 老舊小區變化多 居民過上新生活(做好民生保障 改善人民生活④)
    自選類菜單包括加裝電梯、補建養老設施和社區服務設施等,可綜合考慮小區規劃建設條件等情況,因地制宜組織實施。由於歷史原因,北京部分老舊小區採用自備井供水。增加車位——多渠道籌資多方式運營「沒有地下停車條件,居民在冊登記1100輛機動車,地面停車位卻只有近600個。」石景山區八角南裡社區黨委書記李紅霞介紹。八角南裡社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空間資源有限,居民停車難等老舊小區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裡表現得十分突出。解決居民停車難,不能單靠政府,還需積極引入社會資金。
  • 知民所需 精準服務 深入推動社區治理改革創新
    近年來,芝罘區緊緊圍繞「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體制改革為抓手,以治理創新為載體,深入構建滿足居民多元需求的長效機制,在社區建立起「精深打撈—精細分流—精心設計—精準實施—精確評估」民需項目服務體系,推動社區治理和服務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不斷邁進。
  • 打通科學傳播「最後一公裡」 ! 雨花科普e站進學校、進社區
    可別小看這個科普e站,這裡陳列的航模、科普讀物等,讓平時只顧著買菜做飯的大爺大媽過足了科技癮。8月7日,站在雨花家園社區三樓的科普e站,雨花區科協主席彭知一臉自信。據悉,雨花區在轄區學校、社區等地建設了10餘處科普e站,有效打通了科學傳播的「最後一公裡」。
  • 茶園社區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楊志 通訊員 陳俊蓉)「頭拍拍,肩拍拍……」7月28日,汨羅市歸義鎮茶園社區居民服務中心內熱鬧非凡,伴隨著音樂聲響起,12名來自該社區的小朋友在3位志願者講師的帶領下,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科普教育課。這是社區組織開展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現場。
  • 人民日報關注:福州推進社區科學普及標準化建設
    福嶼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裡不僅有可以進行手工製作的創客工坊,還設立了虛擬互動區、機器人專區、軍事科普區和非遺展示區。「我們每年都會更新工作室的設置,讓孩子們感受科技的進步,播下科學的種子。」福嶼社區黨委書記張承徵介紹,除了舉辦夏令營和冬令營外,社區也會開展一些科普小活動,還成立了青少年科普志願小分隊,帶動家長一同參加。「一些小知識不僅給生活帶來便利,還能帶動社區居民素質的提高。」
  • 【全國科普日】奇妙科技,精彩社區!各街道開展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
    為提高全國科普日的知曉度,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連日來,我區各街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全國科普日宣傳活動
  • 寓教於樂 社區天文館科普有「絕活」
    錦城社區的西南地區首個社區天文館——「錦悅星辰」就成了小朋友們感受星空、了解宇宙的場所,社區青少年來此可以了解天文知識,提升科學素養。社區居民可以以低於市場價或是以兌現公益積分的方式租借這些天文儀器。「小錦,我想看獅子座。」話音剛落,星座牆旁邊的電視屏幕上馬上出現了介紹獅子座的信息,孩子們在這裡可以與十二星座牆上的AI智慧機器人對話進行互動體驗。
  • 科普知識講座走進東安社區——科學素質提升工程進社區
    科普知識講座走進東安社區——科學素質提升工程進社區 2020-11-19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科學小天地,引領健康生活新樣態——南通市如東縣豐利鎮石屏...
    為落實縣社科普及周的活動要求,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如東縣豐利鎮石屏小學結合學校實際,於10月12日-16日開展了以「走進科學小天地,引領健康生活新樣態」為主題的社科普及系列活動,以此促進學校的科普教育工作,培養學生「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 「文明實踐在行動」海南區科協:科普活動「接地氣」服務群眾「有...
    「科普大篷車巡展」點亮青少年科學夢想區科協針對青少年群體特點,舉辦了「科技開放日」活動,將「科普大篷車」開到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大篷車」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普志願服務,吸引著假期青少年參觀互動。區科協將「科普大篷車」的「流動科技館」巡展向基層傾斜、向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站所傾斜,讓更多的基層學校、社區青少年感受科普文化,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與熱愛,激發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科普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區科協結合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發揮區農技協服務基層作用,在萬畝灘村、賽汗烏素村開展了2場農技培訓,在天譽煤礦開展了1場職業技能培訓。
  • 疫情防控 高新區(新市區)在行動丨新明社區:服務居民防疫情,點滴...
    「小魏,謝謝你為我們一家人買來的麵粉和新鮮的水果蔬菜,雖然我們不能到外面去轉轉,但是社區的服務讓我們一家人的心裡暖暖的!」新明社區南苑12號樓的居民阿依夏木古麗·克力木隔著一扇門感動地對社區包戶幹部魏新花說。  高新區(新市區)迎賓路片區新明社區有住戶2895戶,居住人數為7784人。
  • 嘉興經開區創新理論宣講方式推動新思想深入人心
    成立鄉音宣講團,用土話講「精神」,正是嘉興經開區創新宣講方式、推動新思想深入人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嘉興經開區積極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將黨的創新理論傳遞到千家萬戶,為建設「五彩嘉興」、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先行區而努力奮鬥。打造特色化宣講團隊從去年7月起,嘉興經開區組織開展了「經開新聲」宣講團基層巡講活動。
  • 兩會聲音|政協委員田字彬: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大附院大內科兼消化內科主任田字彬提出進一步普及醫學科普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質的建議。普及基本醫學知識與技能,首先通過正規渠道吸引百姓關注權威的健康信息,使之能夠正確獲取、理解、甄別、應用這些健康信息。當前國家正在建立和完善健康科普的「兩庫、一機制」,即國家和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國家級健康科普資源庫及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的機制。
  • 臨洮縣瑞新社區:打造「六心」社區構建溫馨家園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凝聚起「大黨委」單位、在職黨員、社區黨員、小區業主、志願者等各方力量,成立黨員志願服務崗,採取「三防、三隔離、三摸一查」的措施,為社區居民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服務對象廣覆蓋,中心以孝愛文化為核心,以康養為常態化服務,設有書畫室、棋牌室、健身室、保健室、休息室等,為轄區老年人提供保健康復、休閒娛樂、精神慰藉等服務,並特別注重對高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老人和低保老人的關懷和服務,不斷延伸黨組織觸角。服務方式多元化,社區聯合共建單位縣醫院,以「醫養結合」模式,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綜合服務。
  • 打造居民離不開的街區 「潮爸潮媽」喜看潮鳴新變化
    、支部書記、樓道小組長等居民骨幹,前來參加「喜看潮鳴新變化」活動。近年來,潮鳴街道以「把社區組織打造成居民離不開的組織」為方向,抓住老舊小區改造契機,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回應百姓需求,以潮鄰議事廳為抓手,堅持眾人事眾人商量著辦,通過培育小區黨組織、引入社會多方資源,搭建智慧雲平臺,聚力共建美好家園,努力打造「情感上離不開、生活上離不開、服務上離不開」的幸福家園共同體。
  • 易快報籤約果殼,推動科學傳播讓生活更智慧
    為更多科技愛好者提供多元化、更有價值的服務,向知識共享類市場方向繼續發力。  果殼的背後,是一個頂級的科學家共同體  果殼網於2010年成立,是國內知名的科學文化品牌,致力於提供負責任的科學、科技主題內容,成為大眾連接科技的橋梁,打造成為「中國的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