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走訪:成都市錦江區成龍路街道國槐社區
「國色天姿知何去,桂香槐影更勝昔。書墨承安社稷久,童叟遍識幸福區。」1月13日,記者來到成都市錦江區成龍路街道國槐社區,牆面上一首隱喻「國槐社區」的七言詩格外引人注目,也意寓著轄區居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近年來, 國槐社區黨委堅持黨建為引領,主動響應新形勢下社區發展治理的新要求,從智慧治理、智慧服務、智慧教育三個維度出發,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基層智慧化治理新平臺,探索出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智慧化社區治理新機制,努力構建智慧科技型社區。
聚焦需求精細管理
打造智慧服務新平臺
「現在節省了去社保局排隊等候的時間,查詢信息也一目了然,還有列印功能,真是方便太多了。」當天一早,居民劉女士就來到社區,憑身份證在服務大廳的社保自助查詢終端機上,準確地查詢到了自己的社保信息,並列印了相關繳費明細與證明。整個操作流程不到1分鐘,她為社區這一人性化服務點讚。
「社保查詢列印,就業服務、交管服務等民生業務,是居民群眾平日裡辦理最多的民生類事項。」國槐社區黨委書記李陽寧表示,社區通過智慧化整合服務事項,將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考慮到工作之中。對此,社區的服務大廳內逐步安裝了觸摸式服務終端機、社保自助服務機、一指通科普一體機等多個自助服務設施,實現居民精準化辦理各類自助業務,建立社區特有的智能政務服務體系。
隨著5G、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智能技術的日臻成熟,居民群眾需求的變化也從推動著社區傳統服務方式向高效化、數位化、信息化的轉變。「社區緊扣精細管理工作主線,正在搭建集『智惠國槐』雲平臺服務系統。」李陽寧介紹說,社區希望利用智慧技術手段整合社區現有的服務資源,為社區黨員和群眾提供黨務、社會事務、志願服務等便捷服務。
與此同時,為及時有效地滿足居民們的需求,社區將在雲平臺中設立「居民隨手拍」版塊。居民掃上面的二維碼,可隨時隨地上報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建立「群眾吹哨、社區報到」的工作機制,加快信息收集和問題解決的速度,進一步暢通社區治理「神經末梢」。
如何讓智慧技術為老年人服務?社區養老和醫療服務怎樣才能結合起來?這些也是國槐社區黨委一直思考的問題。對此,在轄區大觀苑一期正在打造的黨群活動中心內,將開闢「健康小屋」空間,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目前,社區已與轄區醫院籤訂合作協議。屆時,將邀請家庭醫生遠程坐診,讓居民不出小區就能看病就醫,真正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
黨建引領多元參與
賦能智慧治理新機制
「你好,我來社區辦事,請放行。」「好的,請稍等。」駕車來社區辦事的王先生在按下遠程呼叫後,在社區監控室的網格員第一時間應答、開啟道閘,整個過程快速、有序。
「過去,這個場地車輛經常亂停,而且,車輛的出入影響到居民活動,居民對此提出了需求與建議。所以,我們在去年安裝了這個行車道閘和實時監控,以保障居民的安全。」李陽寧介紹到,去年,社區加快建設「智慧社區」,在轄區新增了7個監控點位。通過安裝監控設備,整合院落安防系統,做到對轄區院落、道路、河道、文體廣場、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監控全覆蓋,將綜治、安全防汛、環保、交通等轄區各類情況進行綜合管控。
據記者了解,國槐社區屬典型的拆遷安置新型城市社區。針對社區公共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安置小區物業服務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社區黨委從嚴黨員教育管理,推行星級評定管理模式,將每名黨員參與黨組織活動和為社區發展治理獻計獻策次數,作為星級評定的等次,提升了社區黨建活力。
去年,國槐社區黨委以大觀苑一期為試點,建立事務聯議、問題共商機制,健全了四級基層治理體系。同時,社區黨委搭建居民議事平臺,在小區院壩開展「一月一議」活動,邀請小區黨員、居民代表、部分居民、物業服務企業,一起討論院落治理、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共同參與小區內部治理體系的構建。
期間,社區黨委根據大觀苑一期居民的建議意見,修建了新的非機動車棚,配備了智能充電管理設備,得到居民們的好評。「以前停電瓶車都靠搶位置,還有人在樓棟門口拉線充電,存在著火或觸電的危險。」居民胡女士開心地表示,現在既解決了電瓶車充電停放的難題,還避免了意外火災與車輛失竊的發生。此外,小區還正在修建黨群活動室,使小區黨支部真正成為社區宣傳黨的政策主陣地,形成聯繫群眾的紐帶與橋梁。
整合資源塑造品牌
創建智慧教育新體系
VR體驗區、3D列印區、3D電影及體感影像……這些看似與生活「遙不可及」的技術,都可以在國槐社區的科技生活體驗館內看到與體驗。
「這個科技生活體驗館成立於2017年,體驗館以網際網路科普為重點,為轄區居民提供科技體驗。此外,在成龍路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社區對一處廢舊鐵塔進行了改造,打造了以應急科普為主題的科普文創中心,主要向居民介紹自然災害逃生、安全生活常識等方面的科普知識。」李陽寧表示。
此外,國槐社區黨委緊密圍繞群眾需求,推行「1+5+N」的工作模式(1個陣地;黨建引領、群團支持、高校協同、立足社區、群眾參與5步走;成立多個科宣志願隊),深入實施科創樂園品牌活動。社區還聯合科技公司、社會組織等社會資源搭建了「動手參與、激發創新」的實踐平臺,通過一系主題活動,提高公眾對科技知識的興趣。
2020年,社區以科普園作為科普實踐基地,持續加強與社區周邊學校的互動,不僅為前來參加實踐活動的中小學生發放發放科普護照5000餘本,還陸續開展了青少年科普講解員、防災減災、綠色環保、垃圾分類等各種講座、沙龍30餘場,參與人數達900人次。
如今,隨著科創樂園品牌項目的深入實施,社區現已逐步構建「教育為先、擴大影響、帶動發展、形成模式」的四維社區教育體系,實現了服務居民、凝聚人心、提升素質、共築和諧的目的。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高昊焜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