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免疫化學試驗陽性後內鏡檢查不容忽視

2020-11-25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根據發表在JAMA上的最新研究,糞便免疫化學試驗陽性後,與那些在一個月內即接受隨訪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相比,等待10個多月後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結直腸癌(CRC)的風險更高,並且在診斷時有一個更高的疾病發展階段。


然而,考慮到該研究的觀察性,北加利福尼亞Kaiser醫療機構的Douglas A. Corley博士及其同事寫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這種關係是否是因果關係。」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由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認可,在美國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但是關於出現陽性結果時後續結腸鏡檢查應何時完成,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


為了確定陽性檢查結果和後續結腸鏡檢查是否與CRC風險有關,Corley和同事對Kaiser醫療機構2010年到2014年70124例糞便免疫化學試驗陽性後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中位年齡61歲;範圍,50-70歲;52.7%男性)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


總體而言,2191例患者被診斷為CRC,其中601人被診斷為疾病晚期。此外,27176例患者在8-30天內進行了結腸鏡檢查,24644例在2個月時進行,8666例在3個月時進行,5251例在4-6個月時進行,1335例在7-9個月時進行,748例在10-12個月時進行,747例在12個月後進行。


8-30天內進行結腸鏡檢查和7-9個月時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所有患者之間,總體CRC風險和晚期疾病診斷方面無顯著差異。CRC病例率從8-30天組的20/1000到7-9個月組的43/1000,晚期疾病的診斷率從8/1000到13/1000。


然而,與8-30天內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相比相比,那些等到10-12個月後才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結直腸癌的風險顯著增加,為49/1000。(OR=1.48;95%CI,1.05-2.08),出現晚期疾病診斷的風險也顯著增高,為19/1000(OR=1.97;95%CI,1.14-3.42)。等待的時間超過12個月的患者風險甚至更高,為76/1000(OR=2.25;95%CI,1.89-2.68)和31例晚期疾病診斷(OR=3.22;95%CI,2.44-4.25)。


7-9個月組II期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10-12個月組所有結直腸癌、疾病晚期、II和IV期結直腸癌的風險較高;超過12個月,晚期腺瘤、所有結直腸癌、疾病晚期和II-IV期大腸癌的風險更高。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對於大多數有陽性篩查結果的患者,早期結腸鏡檢查可能更好。」


文獻來源:Association Between Time to Colonoscopy After a Positive Fecal Test Result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Cancer Stage at Diagnosis.JAMA 2017 Apr 25;317(16):1631-1641 PMID:28444278


Follow-up of Positive Fecal Test Results: Sooner Is Better, but How Much Better?JAMA 2017 Apr 25;317(16):1627-1628 PMID:28444260


醫脈通編譯自:Delaying colonoscopy after positive FIT linked to higher CRC risk,Healio,April 25,201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糞便隱血試驗呈陽性須重視
    如果以下這些症狀持續兩周或兩周以上,即應去醫院檢查:  1.排便習慣改變:最近經常腹瀉或便秘;和以前相比,糞便形狀改變或變細。  2.黏液血便: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色血液和黏液。  3.裡急後重感:總是感覺大便沒有排完,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便。  4.持續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
  • NEJM: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 PK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NEJM: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 PK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 結直腸癌糞便免疫化學檢驗或可取代FOBT
    日前發表於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薈萃分析的結果顯示,糞便免疫化學檢查
  • 碳13、碳14、內鏡檢查……一文了解最全幽門螺桿菌檢測
    侵入性試驗包括內鏡檢查、組織學檢查、快速尿素酶試驗(RUT)、細菌培養和以PCR為代表的分子生物學檢測。非侵入性試驗則包括尿素呼氣試驗(UBT)、糞便Hp抗原檢測(SAT)、Hp血清學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檢測。 侵入性檢測需要通過胃鏡取得活檢標本後再對標本進行檢測,其缺點是有一定創傷性,結果會受到活檢部位的影響;但是可以同時明確有無胃癌、消化性潰瘍、胃炎等重要疾病。
  • 篩查結腸癌,糞便DNA檢測靠譜嗎?
    結腸鏡檢查通常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每10年進行一次,而糞便篩查通常採用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檢測大便中的血紅蛋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糞便隱血檢查,建議成年人每年檢查一次。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能夠檢測結直腸病變時脫落在糞便中的血液。
  • 結直腸癌的檢測方法——糞便潛血試驗及糞便DNA檢測
    基於愈創木脂的糞便潛血試驗(gFOBT) 基於愈創木脂的糞便潛血試驗(gFOBT)通過化學反應以與FIT不同的方式檢測糞便中的隱匿(隱藏)血液。但是就像FIT一樣,這個試驗無法判斷血液是來自結腸還是來自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胃)。
  • BMJ: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在英國被推薦用於大腸癌篩查
    BMJ: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在英國被推薦用於大腸癌篩查
  • 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怎麼做?消化科主任給出建議
    相反,糞便隱血試驗陰性、腫瘤標誌物水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大腸癌的可能。很多患者有疑惑,現代影像診斷技術這麼發達,那麼影像學檢查為什麼難以發現早期大腸癌?人體腹部的臟器可以分成兩大類,實質性臟器(肝、脾、腎、胰腺)和空腔臟器(胃腸道)。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對於實質性臟器的病變有良好的檢出率,但卻大多難以用於空腔臟器檢查。
  • 陳衛昌:建議暫停擇期內鏡檢查與治療,消化專科門診接診需仔細排查...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衛昌教授01 消化系統表現出多種症狀陳衛昌教授介紹,鑑於一些研究發現糞便可以檢測到2019-nCoV核酸,也分離到活病毒。該共識提出了雖然目前消化道汙物是否傳播2019-nCoV到人體引起疾病尚需要直接證據,但臨床上應注意預防新冠肺炎消化道汙物造成的接觸或空氣傳播。
  • 檢測肺癌的手段--內鏡超聲檢查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胃腸病學專家在評估了18例臨床內鏡超聲檢查結果後得出結論:內鏡超聲應被作為評估疑似惡性腫塊的常規檢查手段。   研究者們在報告中稱,如果超聲內鏡檢查能在臨床上得以廣泛使用,則近三分之一的疑似肺癌的病人將無須再進行其它的創傷更大的檢查即可判定腫瘤的良惡狀態以及分期。
  • 第一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的原理
    第一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的原理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素製成螢光標記物,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分子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 別慌,這個檢查,能從大便中,查出癌症蹤跡!
    審閱者: 潘志忠(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糞便潛血試驗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 ,也稱大便隱血試驗,可用於檢測排便或大便中是否存在血液。
  • 闢謠:幽門螺桿菌陽性一定要根治嗎?醫生這次終於說出了真相
    脾胃科門診就經常有人問醫生,幽門螺桿菌陽性,該怎麼辦呢? 莫慌!其實幽門螺桿菌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也可以通過很多檢測手段進行檢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而「糞—口」傳播,是由於寄居在胃黏膜上皮中的幽門螺桿菌在脫落後,有一部分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如果不小心吃了被排洩物汙染的水或食物,就有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不過,這種傳播途徑是比較難的,因為十二指腸液能殺滅幽門螺桿菌,但是如果一些患者存在病態情況,容易讓幽門螺桿菌僥倖逃脫到糞便中,就會出現「糞—口」傳播的機率。
  • 小腸癌的4大影像學檢查
    小腸癌的4大影像學檢查   如何有效的篩查小腸癌?小腸癌是指發生於十二指腸、空腸與迴腸的惡性腫瘤,比較少見。對於小腸癌的篩查,需要做糞便隱血試驗;腫瘤標記物檢查:癌胚抗原、CA-199、CA-125等;同時還可以做一些影像學的輔助檢查檢查:CT、MRI、PET/CT等。下面,我們主要來了解下小腸癌的影像學檢查。
  • 第三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
    第三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   一、標本製作   可製作塗片、印片、細胞單層培養物、組織切片,經適當固定或不固定,作免疫螢光染色用。②染色抑制試驗(一步法):將螢光抗體和未標記的抗體球蛋白或血清(相同)等量混合,如上法處理切片。結果應為陰性。為證明此種染色抑制不是由於螢光抗體被稀釋所致,可用鹽水代替未標記抗血清,染色結果應為陽性。此法結果較二步法穩定。③類屬抗原染色試驗,前面已作敘述。   直接法比較簡單,適合做細菌、螺旋體、原蟲、真菌及濃度較高的蛋白質抗原如腎、皮膚的檢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