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歲大爺遭遇晚期小腸癌,美國專家找到治療突破口
進一步行PET-CT檢查發現:十二指腸球部及降段壁增厚,PET顯示異常放射性濃聚,考慮為惡性,並且回盲部、腹盆腔腹膜、肝門區均有轉移跡象。後經消化道內鏡及病理活檢,明確診斷為「十二指腸腺癌伴腹腔多發轉移」,基因檢測發現與小腸癌密切相關的KRAS G12D突變。確診後,呂大爺開始了為期3周期的FOLFOX方案化療。
-
Stem Cell Reports:發現關鍵的幹細胞調節因子可以延緩小腸癌生長!
對這種機制的更深入了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小腸疾病如何發生以及幫助我們開發針對小腸癌的新型療法。這些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上。果蠅的小腸與人類小腸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被用於研究幹細胞如何被調節以及腫瘤如何形成。研究人員發現果蠅中一個叫做Nubbin的基因會產生兩種蛋白質——Nub-PB和Nub-PD,這兩種蛋白質在幹細胞形成及成熟過程中的作用完全相反。正常情況下,健康小腸中的兩種蛋白質處於平衡狀態。
-
小腸檢查你了解多少呢? 盤點四種小腸常見檢查
小腸檢查是診斷腸癌的一個重要手段,那麼小腸檢查有什麼要注意呢? 什麼是小腸消化功能檢查 小腸檢查多年來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其主要原因是對於人體小腸的檢查手段不多。小腸是人體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成人小腸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同時它還具有內分泌和免疫防禦功能,是人體的重要臟器之一。
-
身體出現這4種症狀,十有八九是大腸癌的前兆,及時檢查
目前它有很多種類,主要分為大腸癌、小腸癌、直腸癌等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如果說人們發現身上有一些奇特的現象,最好引起重視。比如說在生活中出現了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大腸癌引起的,希望人們可以及時的去做檢查。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大腸癌會引起的4種不容忽視的症狀有哪些。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影像學檢查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藉助於胃鏡明確診斷,下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方法是CTA,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如放射性核素和DSA的應用,通常是在內鏡和CTA結果為陰性之後。 CTA可清楚顯示血管病變與周圍器官的關係,也可以顯示非血管病變的血供情況。
-
肺結核如何診斷?肺結核的2大影像學檢查方法
如何診斷肺結核?痰中找到結核菌是診斷肺結核的「金」標準,但對於無痰病人則是一個困難。凡對有出現胸部X線拍片或CT異常陰影者,必須進行全面和系統檢查,確定病變性質。
-
產前檢查主要篩查什麼問題?
本著對自己、對胎兒負責的態度,產前檢查都是必不可少的。產前篩查主要是針對胎兒疾病的一個篩查,當然在整個產前檢查的過程當中也要兼顧母體。 胎兒從一個細胞發育成一個個體,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去觀察胎兒結構發育是不是處於正常狀態,不同階段的超聲檢查都是對胎兒的臟器、器官進行一個動態評估
-
家族中4人確診同類癌症,難道癌症真的會遺傳?
家族中4人確診同類癌症,難道癌症真的會遺傳? 癌症會遺傳嗎? 癌症不是遺傳病。所謂「遺傳病」,是基因變異直接導致的先天疾病,主要從攜帶缺陷基因的父母、或者患病的父母那裡遺傳,後天因素影響很小。
-
王毅翔|腰痛患者如何選擇影像學檢查的循證醫學依據
王毅翔,吳愛憫,SANTIAGO F R.腰痛患者如何選擇影像學檢查的循證醫學依據[J].重慶醫學,2018,47(18):2389-2398.摘要無論是否存在神經根性痛,大多數急性腰痛患者在發病後前4周內症狀會顯著改善,不需要影像學檢查。對經過6周規範的內科治療和物理治療後腰痛很少或幾乎沒有改善的患者,可以考慮影像學檢查。對於懷疑有嚴重潛在疾病的患者,如馬尾神經症候群、惡性腫瘤、骨折和感染,也可以考慮影像學檢查。
-
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專家:南京兒童醫院醫學影像部主任、放射科主任 楊明 □通訊員 龐芳 吳葉青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程曉 寶寶生病去醫院,醫生有時會開一些影像學檢查,寶媽、寶爸總擔心一些檢查會對寶寶有害,究竟哪些檢查有輻射?哪些沒有輻射?今天,小編就來帶你們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1.兒童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有哪些?
-
日常這5大致癌因素讓人無從察覺,別忽視
那麼我們就來逐一看看這些因素是如何導致人體致癌的! 1、細菌因素 細菌因素我們可能最了解的就是胃部的腫瘤可能跟幽門螺旋桿菌相關,一般來說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患胃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6倍,為什麼呢?
-
PET/MR 助力精準篩查宮頸癌 守護女性生命健康
宮頸癌作為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 其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女性相關癌症中的排名僅次於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 位居第四, 據悉在中國, 宮頸癌已經成為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早診早治是降低負擔的有效方式,當前有多種醫療技術和手段可以診治惡性腫瘤,但許多老百姓對於如何進行早期篩查仍很陌生。今天就由東方內鏡的副主任醫師徐勤偉為大家普及一下消化系統腫瘤早篩的理念和方案。比如一位日本內鏡專家自行檢測糞便hp抗原提示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他就沒有經常性的胃鏡檢查,因為在日本會認為得胃癌的概率小於1%(hp陰性胃癌事實上還是有的,日本數據提示其佔胃癌總量的0.42-0.66%);比如感染了B肝的患者出現肝癌肝硬化的概率會高於未感染者,那麼B肝患者就需要定期進行AFP及肝臟影像學檢查。
-
低劑量螺旋CT在肺癌篩查時尚需解決的問題探討
1.1 過度診斷 NLST中有96.4%的異常結果屬於假陽性,其中72.1%的異常結果需要進一步檢查,這導致許多非癌症患者接受了侵入性檢查,第一輪篩查後,有2.1%的可疑病灶受試者接受了支氣管鏡檢查,0.8%接受了穿刺活檢。
-
聽力篩查:寶寶通過了嗎?
新生兒聽力篩查包括兩項:耳聲發射檢查(OAE)和自動聽性腦幹誘發電位檢查(AABR);2. 正常新生兒出生後48小時,產科即進行耳聲發射檢查(OAE),是篩查外、中、內耳的功能;3. 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建議OAE與AABR兩項聯合檢查,目的在於全面檢查新生兒耳蝸、聽神經傳導通路、腦幹的功能狀態,可更準確地篩查聽力功能。
-
結直腸癌的體檢篩查不只是腸鏡,還有高危因素評分、糞便檢查等等
一方面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率為消化腫瘤前兩名),一方面是大家對腸鏡檢查的恐懼與牴觸,這讓人們很糾結,尤其是出現結直腸癌的相關症狀時:如便血、長期便秘或腹瀉、肚子疼,尤其是便血時,自己希望是痔瘡,但又害怕是腸癌。那麼對於結直腸癌來說還有沒有其他是體檢、篩查方法呢,當然是有的,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
-
在宮頸癌篩查中,最容易被「過度檢查」的竟是它!
病例分析:病例 1:女性,30 歲,因體檢行 HPV、TCT、陰道鏡檢查、全面宮頸體檢。病例 2:女性,36 歲,陰道瘙癢不適,行 HPV、TCT、陰道鏡檢查一起。病例 3:女性,36 歲,未行 HPV、TCT 檢查,直接行陰道鏡檢查。病例 4:女性,47 歲,體檢發現宮頸 HPV16 陽性,TCT 提示低度鱗狀上皮病變。
-
(服務·健康)乳腺癌最新篩查指南推薦一般女性兩年做一次X線篩查
新華社重慶8月18日電(記者李松)在此間召開的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上,中國抗癌協會等機構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女性乳腺癌篩查指南》,推薦一般風險女性每兩年做一次乳腺X線篩查,以實現乳腺癌早診早治。
-
你接受的影像學檢查...
小團:小圓,影像學檢查對人體安全嗎? 小圓:某些影像學檢查是有輻射的,我們都知道大劑量的輻射對人體是不好的,具體哪種影像學檢查輻射量較大,哪種影像學檢查較安全,可以看看下面的科普文,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