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在英國被推薦用於大腸癌篩查

2020-11-25 醫脈通

BMJ: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在英國被推薦用於大腸癌篩查

2016-02-03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據BMJ在1月17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在英國,一個更加簡單、靈敏的家用大腸癌篩查試劑盒被推薦用於NHS大腸癌篩查項目。


英國國家篩查委員會已經建議,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應該代替目前的愈創木脂化學法糞便潛血試驗,因為前者可以檢測和預防更多的癌症,並且更容易使用。去年蘇格蘭通過採用FIT的決議,這種篩查方法也是歐洲結直腸癌篩查指南推薦的方法。


目前英國有超過235000例大腸癌患者,每年的新診病例超過40000例。如果在大腸癌的最早期階段發現病變,那麼可以成功治療大腸癌,使9/10的患者的生存時間超過5年。


NHS的大腸癌篩查項目為年齡在60歲-74歲之間的所有人提供每兩年一次篩查。篩查試劑盒和操作說明郵寄到被篩查人家裡用於樣本收集,之後再將樣本寄回實驗室。


FIT家用篩查試劑盒簡化了樣本收集過程,只需要一個腸樣本,而不像大便潛血測試需要3個腸樣本。這種改變可以提高篩查率。近期的一項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利用FIT進行篩查的總參與比例為61%,而利用大便潛血測試進行篩查的比例為50%。


FIT檢測是專門針對人血紅蛋白的免疫分析,因此可以檢測出濃度非常低的糞便血。FIT檢測的靈敏度高於糞便潛血檢測。研究顯示,與糞便潛血檢測相比,FIT對結直腸癌的檢出率可提高2倍,而對晚期腺瘤的檢出率可提高4倍。這個消息受到了英國大腸癌慈善機構的歡迎。這個慈善機構的行政長官Deborah Alsina說道,「引入新的檢測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這種檢測方法已經被證實更加準確和容易操作。」不過,她也補充說道,政府應該增加結腸鏡檢測的服務能力。


「我們知道引入FIT將會影響目前艱難的結腸鏡檢查服務,因為FIT會增加結腸鏡檢查量,」她說道。「這同樣也是引入更加靈敏檢查方法的機會,以後將會有更多的癌症能在早期就被發現。」


「不過,沒有結腸鏡檢查服務的額外投資,這樣的機會將會錯失,人們將繼續無助地死去。」


國家篩查委員會也建議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應該作為NHS宮頸篩查項目的主要檢測。這種檢測方法目前被作為細胞學檢測後需要進行進一步檢測的女性的二級檢測手段。


醫脈通編譯自:Wise J, BMJ 2016 Jan 17;352:i273 PMID:2678304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美國專家小組發布關於FIT用於結直腸癌篩查的推薦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近期,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發布了糞便免疫化學測試用於結直腸癌篩查的新的指南建議「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MSTF)對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使用的推薦突出了其在結直腸癌篩查中的重要作用,」 印第安那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Douglas K. Rex博士說。「FIT的成本較低,對結直腸癌的檢測具有高靈敏度(70%-80%),對晚期腺瘤約有30%的靈敏度。」
  • 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包括:糞便潛血試驗、糞便免疫化學試驗和糞便DNA檢測。 1、糞便潛血試驗又稱便隱血檢查。是檢查糞便中隱匿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的一項化驗。主要用來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出血,通過糞便潛血檢查就能早期發現,並經由結腸鏡檢查做進一步診斷。
  • 篩查結腸癌,糞便DNA檢測靠譜嗎?
    結腸鏡檢查通常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每10年進行一次,而糞便篩查通常採用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檢測大便中的血紅蛋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糞便隱血檢查,建議成年人每年檢查一次。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能夠檢測結直腸病變時脫落在糞便中的血液。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CDC)數據,將腸癌篩查率提升至60%~80%,即可減少22% 大腸癌發病(27.7萬人),並減少33%的大腸癌死亡(20.3萬人)。那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篩查大腸癌呢?我們來看看各種篩查手段的優缺點:1.  大便潛血檢測(FOBT)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有無出血性病變。據統計,50%~60%大腸癌患者、30%大腸息肉患者的FOBT試驗均呈陽性。如結果為陽性,需進一步做腸鏡檢查。
  • 哪些人應該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根據我們國家的指南,有以下任意一條者視為高風險人群:1.大便潛血陽性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可以造成消化道的滲血,這種微量的出血,我們用肉眼無法看到,要將糞便中加入特殊的試劑才能發現,所以稱為糞便潛血。進食肉類食物、動物內臟及含鐵較多的食物,糞便潛血也會出現陽性,因此查糞便化驗之前,要注意飲食。
  • 大腸癌普查要糞便與腸鏡並行!怎麼做?消化科主任給出建議
    相反,糞便隱血試驗陰性、腫瘤標誌物水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大腸癌的可能。很多患者有疑惑,現代影像診斷技術這麼發達,那麼影像學檢查為什麼難以發現早期大腸癌?人體腹部的臟器可以分成兩大類,實質性臟器(肝、脾、腎、胰腺)和空腔臟器(胃腸道)。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對於實質性臟器的病變有良好的檢出率,但卻大多難以用於空腔臟器檢查。
  • 篩查大腸癌,只能做腸鏡嗎?有沒有無創的篩查方法?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可以用於初篩的檢測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這些方法僅僅作為初篩,篩查出高危人群或者高危因素,最終還要腸鏡+活檢病理予以確診。 現根據《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並結合其他國家的指南,簡單歸納如下: 第一,是不是高危人群?
  • 諾輝攜浙數理醫學會啟動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
    北上廣、杭深是大腸癌重災區中國大腸癌的發病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率快速上升,反觀曾經的重災區美、英兩國,卻在下降。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有效的大腸癌的早期篩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鄭樹教授介紹,1975年-2000年,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下降22%,其中50%是由於結直腸癌篩查的開展;死亡率下降26%,53.2%是獲益於結直腸癌篩查。據估計,2020年全美大腸癌死亡率較1975年可下降達50%。大腸癌患者的生存率與診斷時機有直接關係。
  • NEJM: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 PK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NEJM: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 PK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陽性後內鏡檢查不容忽視
    根據發表在JAMA上的最新研究,糞便免疫化學試驗陽性後,與那些在一個月內即接受隨訪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相比,等待10個多月後才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結直腸癌(CRC)的風險更高,並且在診斷時有一個更高的疾病發展階段。
  • 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 73.8萬人中查出162例大腸癌
    東方網9月23日消息:被列為本市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上海市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自啟動至今已滿半年。在累計篩查的73.8萬人群中,已確診大腸癌患者162例。有關專家呼籲廣大市民警惕和防範大腸癌。
  • 結直腸癌糞便免疫化學檢驗或可取代FOBT
    日前發表於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薈萃分析的結果顯示,糞便免疫化學檢查
  • 天河區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這些檢查統統免費→
    天河區第二輪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糞便潛血檢查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定點醫院腸鏡檢查統統免費先跟天河君來看看哪些人群容易患上大腸癌看完有沒有覺得自己真的需要去做個大腸癌篩查了本次免費篩查對象需符合哪些條件?具體地點都分布哪裡?
  • 「新冠」之下,社區大腸癌篩查還沒開展……
    自2013年起,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作為上海市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全市各社區推行,受到廣大居民的青睞和積極參與。到2019年底累計完成了大腸癌篩查444.3萬人次。本市居民踴躍參與,防治效果明顯,已發現數以萬計的早期大腸癌及癌前期病變患者。項目也不止於早期發現,還推動了大腸癌防治知識的傳播,以及規範有效的早診早治。
  • 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等14種惡性腫瘤篩查與預防指南
    該「推薦」在原來的肺癌、大腸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宮頸癌和前列腺癌七大男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甲狀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膚癌、胰腺癌、膽囊癌和腦部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權威科普信息,涉及的腫瘤目錄擴大至14個。每個癌種科普信息包括:高危對象、篩查建議和預防建議。
  • 滬首輪大腸癌篩查檢出高危對象12.1萬 確診162例
    東方網通訊員宋國梵、記者於量9月23日報導:東方網記者今天從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了解到,上海市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自今年4月15日正式啟動後,進展順利,效果良好,截止目前,已累計為73.8萬符合條件的居民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共檢出大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大腸癌162例。
  • 千億級市場,腸癌早篩產業迅速升溫,血液、糞便、AI影像等創新檢測...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腸癌是具有篩查普查價值的癌症。   《中國結直腸腫瘤早診篩查策略專家共識》推薦結直腸癌篩查人群年齡為40至74歲。2017年國家統計年鑑顯示我國40至74歲年齡段的人口數量為6億人左右,因此我國需要進行癌症早篩的數量為6億人。
  • 上海優秀案例|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
    原標題:上海市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  大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及老齡化的加劇,我國的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  2012年11月上海市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在全市開展大腸癌防治健康教育與免費篩查服務。該項目是在對上海市大腸癌疾病負擔進行研判的基礎上,經過七寶社區的3年試點,多方論證後,而納入了政府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整個方案的原則是「知情、同意、自願、免費」,每三年為一個周期,為達到退休年齡段的、參加了本市各類醫保的常住人口提供免費的篩查服務。
  • 大腸癌篩查今年走進社區
    長江商報消息 武漢每千人就有一人患大腸癌本報訊(記者 韓立山 通訊員 吳賀憲 何妍荔)耗時9年,武漢大腸癌篩查第一階段工作完成,共為15.4萬名市民免費提供了檢測。
  • 大腸癌:近期高分臨床研究小匯總 | 熱心腸日報
    大腸癌篩查,糞便免疫化學測試優於糞便隱血測試Gut[IF:16.658]① 納入29項基於糞便檢測進行結直腸癌(CRC)篩查的相關研究進行薈萃分析,比較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與愈創木脂糞便隱血測試(gFOBT);② 陰性FIT結果中,間期結直腸癌(iCRC)發病率為20例/100000人-年,陰性gFOBT結果中,iC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