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再度傳來捷報!它運用先進的圖像設備——高解析度圖像試驗相機(HiRISE)——拍攝到一張激動人心的圖片:朱文塔深谷北部平原(下圖所示)。
這個區域由火星水手谷的西南部組成,它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峽谷系統,貫穿了火星赤道。
起初,這張圖片是在2007年7月用高解析度圖像試驗相機(HiRISE)拍攝的,展現出了三種不同地形。圖片的上半部分描繪出了含有環形山和蜿蜒橋狀地形的平原。
這些地形特徵格外有趣,因為我們所熟知的是,它們能在低洼區隆起時改變河流的河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河床被周圍環繞的物體抬高有幾個原因,但歸根結底都是因腐蝕而導致。
比如說,這些河道可能由比它們周圍物體更大的巖石形成,然而這些巖石又曾是沉澱的礦物質黏合而成的河床,抑或是在曾經的某一時刻充滿了巖漿。
所有這些礦物質都更加耐腐蝕,這意味著當風力或水力搬運走它們周圍細密的物質之後,它們會持續出現並保持隆起。其它地形特徵還包括含有暴露巖層和朱文塔深谷峽谷壁上巖層的平原。
這裡也一樣,我們看到了腐蝕的證據,由此可見,一層層明暗交錯的巖石約有1千米(0.6英裡)寬。
這就使得高解析度圖像試驗相機(HiRISE)拍攝的另一張鄰近地形的圖片(下圖所示)更清晰了。在鄰近的地形中,這些斑點覆蓋了圖片左側三分之二的部分。
我們能從這裡看到一簇簇同心圓,它們露出更深的巖層,其中最小的圓就是暴露深度最大的巖層。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儘管這種層狀地形在火星峽谷中很常見,但是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它們在形成時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然而,人們相信,平原中的巖層很可能是由一些與峽谷巖層相同的物質組成的。
相關知識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裡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所以在英語中,火星是羅馬戰神的意思,通常被稱為「紅色星球」;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
工作人員準備將HiRISE裝設到火星偵察軌道器衛星上。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英語: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縮寫為HiRISE)是火星探測衛星火星偵察軌道器的攝影機。該攝影機重量65kg,造價4000萬美元,在亞利桑那大學的月球與行星實驗室主導下由波爾航太科技公司(Ball Aerospace and Technologies Corp.)製造。該儀器包含一臺口徑0.5m的反射望遠鏡,是深太空任務中使用過最大的望遠鏡。該望遠鏡可拍攝解析度達0.3m/px的火星表面影像。
HiRISE拍攝的第一張火星表面裁切影像。
直到2010年,HiRISE拍攝的影像已覆蓋火星表面的1%。
1980年代晚期,波爾航太的艾倫·德拉米爾(Alan Delamere)計劃製造一個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作為未來火星樣本取回和表面探測之用。2001年初他和亞利桑那大學的阿爾弗雷德·麥克尤恩(Alfred McEwen)組成團隊並提出火星偵察軌道器使用的高解析度相機建議,而NASA於2001年11月9日接受了該提議。
本影像由2001火星奧德賽號的THEMIS拍攝,是之後HiRISE影像的廣視野。黑色方框是HiRISE影像的大致位置。本影像是廣大的歐羅姆混沌地形(Aureum Chaos)的一部分。
波爾航太負責製造攝影機本體,並於2004年12月6日將製造完成的HiRISE送往NASA裝上火星偵察軌道器衛星本體。當時該衛星已經計劃於2005年8月12日發射。
在火星偵察軌道器前往火星期間,HiRISE拍攝了月球和珠寶盒星團等校準影像來協助相機作為拍攝火星表面的準備。
FY:北鬥星zj
作者: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