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沉痛地通知大家,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José Mario Molina-Pasquel Henríquez)於昨日去世。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去世。圖|Entrepreneur
莫利納原本已應邀參加定於10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並在共同家園峰會上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重要演講並參與圓桌討論。
莫利納(1943年3月19日-2020年10月7日)出生於墨西哥墨西哥城,他是發現南極臭氧洞的主要人物之一。莫利納成功解釋了氯氟碳化合物(CFCs)破壞地球臭氧層的機理。
在1995年,因為「對大氣化學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臭氧的形成與分解」,與弗蘭克·舍伍德·羅蘭(Frank Sherwood Rowland)、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Crutzen)共同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莫利納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方面獎項的墨西哥人。
莫利納在昨日(2020年10月7日)在家鄉墨西哥城去世。現年77歲。
莫利納的家人通過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宣布了他的死訊。但是目前還沒有給出死亡的原因。
莫利納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助力了《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全名為《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或《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的起草。
該議定書也是關於這一問題的第一個國際條約,它的出現逐步淘汰了曾經在製冷空調、泡沫、清洗、農業、消防等行業廣泛使用的各種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化學物質。
後來,莫利納著重於解決在大城市較為普遍的空氣汙染問題,並且莫利納致力於在全球採取環境保護的行動,以促進可持續的發展。
2010年2月25日的檔案照片。莫利納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全球變暖會議上。圖|AP Photo/Carlos Jasso, File
我們悲傷地送別這位世界頂尖化學家,並且衷心地感謝他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