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 | 南極臭氧洞發現第一人、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

2020-10-09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我們沉痛地通知大家,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José Mario Molina-Pasquel Henríquez)於昨日去世。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去世。圖|Entrepreneur


莫利納原本已應邀參加定於10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並在共同家園峰會上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重要演講並參與圓桌討論。

莫利納(1943年3月19日-2020年10月7日)出生於墨西哥墨西哥城,他是發現南極臭氧洞的主要人物之一。莫利納成功解釋了氯氟碳化合物(CFCs)破壞地球臭氧層的機理。

在1995年,因為「對大氣化學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臭氧的形成與分解」,與弗蘭克·舍伍德·羅蘭(Frank Sherwood Rowland)、保羅·克魯岑(Paul Jozef Crutzen)共同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莫利納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方面獎項的墨西哥人。

莫利納在昨日(2020年10月7日)在家鄉墨西哥城去世。現年77歲。

莫利納的家人通過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宣布了他的死訊。但是目前還沒有給出死亡的原因。

莫利納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助力了《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全名為《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或《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的起草。



該議定書也是關於這一問題的第一個國際條約,它的出現逐步淘汰了曾經在製冷空調、泡沫、清洗、農業、消防等行業廣泛使用的各種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化學物質。

後來,莫利納著重於解決在大城市較為普遍的空氣汙染問題,並且莫利納致力於在全球採取環境保護的行動,以促進可持續的發展。


2010年2月25日的檔案照片。莫利納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全球變暖會議上。圖|AP Photo/Carlos Jasso, File


我們悲傷地送別這位世界頂尖化學家,並且衷心地感謝他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 2020-10-09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臭氧層「殺手」發現者、諾獎得主莫利納去世,生前遭化工領域誹謗
    責編 | 葉水送2020年10月的諾獎周期間,在我們迎接新晉的諾獎得主時,南極臭氧層空洞發現者、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Mario Molina)因心肌梗塞逝世於墨西哥城,享年77歲。
  •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裡納:基礎教育投資需要持久的投入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裡納:基礎教育投資需要持久的投入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
  • 拯救地球臭氧層的諾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去世,他一生做了什麼?
    化學家馬裡奧·莫利納(Mario Molina)因在臭氧層上的研究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馬裡奧·莫利納的研究工作和後續努力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對氣候保護做出最重要貢獻的人之一,也因此被認為是過去五十年來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 探秘「南極臭氧洞」
    直到保爾·克魯岑、舍伍德·羅蘭和馬裡奧·莫利納三位科學家研究發現之前,誰也沒有擔心氟氯烴會影響到大氣。1974年,這三位科學家警告人們,氟氯烴可能降低平流層臭氧的平均濃度。他們因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 為人類敲響警鐘的諾獎得主走了,但這個威脅仍未徹底解除……
    華輿訊 綜合報導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兩位為「基因剪刀」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獲此殊榮。仿佛冥冥之中的一種接力,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也在當地時間7日宣布,該校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馬裡奧·莫利納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77歲。
  • 拯救地球臭氧層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莫利納去世
    化學家馬裡奧·莫利納馬裡奧·莫利納的研究工作和後續努力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對氣候保護做出最重要貢獻的人之一,也因此被認為是過去五十年來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當地時間2020年10月7日,馬裡奧·莫利納因心臟病發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77歲。
  • 臭氧層空洞會讓人「吃不了兜著走」 臭氧空洞還有得治嗎?
    Molina)沒能等到臭氧層恢復如初的日子。他1974年就發現了造成臭氧層空洞的元兇——CFCs(即氯氟碳化合物,氟利昂的一種),並在1995年,因證明CFCs消耗臭氧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20年10月7日早晨,他因心臟病在墨西哥城家中去世。前一天,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消息稱:今年,南極的臭氧空洞是近年來面積最大、深度最深的臭氧空洞之一。
  • 南極臭氧洞,怎麼又小了?
    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分布,世界三極地區即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的臭氧層會明顯稀薄。如果某處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下,科學家們就會形象地說這是個臭氧洞。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然而,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一種痕量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
  • 南極臭氧洞,今年怎麼又小了?
    近30餘年來,每年南半球春季,南極上空都會出現臭氧洞,其平均面積達1820萬km²,將近有二個中國那麼大;在剛過去的2019年南半球春季,臭氧洞的平均面積只有934萬km²,差不多縮小了一半(其9月21日為616萬km²,還不到多年平均的30%),是自臭氧洞發現以來的最小規模。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臭氧是什麼?南極為什麼會出現臭氧洞?
    那麼你知道臭氧洞是怎麼形成的嗎?南極地區的為什麼會出現臭氧洞呢?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臭氧?臭氧是一種由3個氧原子組成、有特殊 「臭」味的氣體,主要分布在平流層,特別是在離地面 20~30千米的臭氧層裡濃度最大。
  • 藏文科普 | 臭氧洞咋就南極有?
    為什麼要把臭氧洞的範圍定義為220多布森單位呢?因為當南極平流層臭氧總量低於220多布森單位時,南極上空的紫外線輻射就能夠穿透平流層到達地面,使人們罹患皮膚癌,輕者皮膚潰爛,重者危及生命;與此同時,還可以殺死位於海洋表層1米內的生物,破壞海洋環境。
  • 臭氧洞為什麼只在南極有?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臭氧總量是下降的,尤其是在南極地區下降最明顯。80 年代中期,日本和英國科學家先後發現,春季南極站觀測到的大氣臭氧總量值與 10 年前相比減少了 30% ~ 40%;隨後美國科學家用衛星資料也證實了這一結果。
  • 2020諾獎誕生最大懸疑:基因編輯技術獲獎,張鋒錯失
    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令人生疑,或許將成為近期討論的一個話題。他在伯克利大學的工作令人鼓舞,在那裡他發現了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馬裡奧·莫利納現在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工作。他在 2006 年與第二任妻子瓜達盧佩·阿爾瓦雷斯結婚,與前妻路易薩·譚·莫利納育有一子。成就: 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中含有少量的臭氧,臭氧分子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它在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首次發現!企鵝、海豹影響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科技日報10月14日消息,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在南極苔原滷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南極又大又深的臭氧層洞將持續到11月
    一年一度的南極臭氧洞在9月9日達到了峰值,約為2480萬平方公裡,大約是美國大陸面積的三倍。觀測顯示,南極上空4英裡高的平流層柱幾乎完全消除了臭氧。寒冷而穩定的南極渦旋支持了2020年有記錄以來第12大臭氧洞的發展。這個洞在9月9日達到了頂峰。
  • 【科技日報】重要發現!企鵝活動影響南極「臭氧洞」
    企鵝活動影響南極「臭氧洞」 2020-10-20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南極是全球增溫最劇烈的地區之一。隨著氣候變暖,南極冰蓋退縮形成的無冰區苔原是海洋動物企鵝等的重要棲息地。大量企鵝糞在土壤中的沉積強烈地改變了苔原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研究人員採集了南極普通苔原、企鵝聚集區及其附近的苔原,以及苔原沼澤等區域土壤,發現普通苔原土壤對滷甲烷的消耗速率顯著高於企鵝聚集區及其附近的苔原土壤。